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农门贵子 > 第68章 一起奔小康

第68章 一起奔小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张小北正在思考怎么帮助二伯一家时, 就听张小叶对他说道:“小北,我今天来一是看看你, 二是到县城来逛逛。我长这么大还没来过县城几趟。还有就是,我想跟你商量商量,我做点什么挣点钱。”以前没分家时,张小叶有一堆杂活要做,几乎没什么行动自由。现在分家了, 家里又是她做主, 她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张小北想了一会儿, 才慢慢说道:“让我想想你能做什么?你家情况跟别家不一样, 你出不了远门,外出做工是不行。那么只能在家里干点什么, 对了,你跟着我娘一起养鸭怎么样?咱们村靠河, 养鸭费不了什么粮食, 每天赶到河里就行,鸭蛋,鸭肉都可以卖到县里来,到时我们帮你找销路。”    张小叶说道:“养鸭倒也是一个路子。只是鸭子养成至少也得几个月的时间, 我在想想, 这几个月的空闲, 我能不能干点啥?”    张小北试探道:“要不你跟我娘去镇上卖凉粉呢?”    张小叶摇头:“镇上的人就那么些,三婶一个人就够了,我就不去了。”    张小北也有些为难了, 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点子。卤肉卤菜不行,他既然已经收了潘云博的钱,就不能把方子再传给别人了,哪怕是堂姐也不好。这是职业道德问题。    其他的事情,要么是本钱太大,要么是耗费时日长,对于张小叶都不适合。    张小叶见堂弟一脸为难,连忙笑道:“你别着急,能想出办法就想,想不出也没什么打紧。说真的,你小小年纪又要念书又要操心家里和我的事,真是难为你了。”张小叶说到这里,赶紧从地上的篮子里拿出一包东西递给张小北,“你瞧我,光顾着跟你说话了,连吃的都忘了拿出来了。”    张小北接过来一看,里面有烙油馍、咸鸭蛋和咸鸡蛋还有一罐豆豉。天热了,这些东西都能放上两天,其他就不行了。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炒田螺,田螺个头又大,又新鲜。最妙的是装田螺的碗是用麦秸或是稻草编的,一瞧就不是爹娘的手艺,张小北便笑着问道:“小叶姐这炒田螺是你给做的?”    张小叶点头道:“是我给做的,我跟小多下池塘捞的。”说罢,她又叹息道:“现在刚分家,家里啥都没有,我只能拿这些充个数,你就当个零嘴吃。”    张小北顾不上是在外面,伸手捏了一个田螺,对准了一撮,把里面的肉吸到嘴里,肉质鲜嫩咸香,特别好吃,当然,如果再加点辣椒就更好了。    他兴奋地问道:“小叶姐,咱们村附近的田螺多吗?”    张小叶想了想,答道:“咱们村子附近河叉多,池塘有好几个,这东西挺多的。每到夏天就成盆成盆的捞。”    张小北说道:“那你要不要试试拿到县里来卖?”    张小叶有些迟疑:“这玩意儿到处都有,能有人买吗?”    张小北说:“那就试试呗。反正也费不了什么本钱。”    张小叶一想也是。    张小北又叫她来县学门口卖,县学饭堂里的饭菜寡淡难吃,这些学子们又正值长身体的年龄,吃得**特别强烈。生意说不定比别地好做。对呀,不光可以卖田螺,还可以捎带着卖些包子之类的小吃。    张小北把这个也给张小叶说了,张小叶笑道:“行,包子我也能卖。我每天早点起床做好,天不亮就往这里赶。”    张小北连忙又说:“你也别来得太早,路上不安全。赶到晌午的饭点就行,那时候人最多。若是二伯有空让他陪着你一起来。”    张小叶答道:“好。”    两人说完话,张小叶就让张小北回去,她也该回家了。    张小北拿着东西,转身往县学走去。他想着,二伯分家了,这真是个好事。以后二伯一家肯定会越过越好。他想着身边的人,大姐,黑妮,赵清河现在都是越来越好,心情不由得愈发畅快起来。    张小北没回宿舍,而是叫王世虎出来一同分享美食。    王世虎一看有这么好吃的自然是欣喜不已。两人找了个风景好的地方,席地而坐,迎着小风,啃着油馍就田螺,吃得那叫一个美。    张小北一边吃着一边宣布:“过两天,我堂姐来咱们这里摆摊卖包子和炒田螺。”    王世虎举四脚赞成,他甚至比张小北更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不过,第二天中午,张小叶没有。    直到第三天中午,她才戴着草帽挑着担子出现在县学门口。    张小北冲出人群,跑过去。    此时,县学门口早已挤满了各式小摊贩,什么卖馒头的卖馄饨的卖豆腐脑的,真是样样齐全。不过,没人敢大声喧哗吆喝,他们是怕里面的人出来轰他们走。    张小叶的摊子上不但有两大桶的炒田螺,还有包子和一盆炒凉粉。这是张小北的娘赞助她,让她来试水的。    张小北和王世虎主动为张小叶站岗,并招呼买卖。    两人在这里呆了一个多月,还是有不少熟人的,大家看见两人站在小摊前招呼生意,自然有些奇怪,有些还窃窃私语起来。    张小叶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她赶紧说道:“小北,世虎,你们回去,不用管我。”她顿了顿,又说道:“小北,若是有人问我是什么人,你就说我是你的邻居就行。”张小叶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是挺要面子的,小北又是秀才,她可不愿意让他活在别人的议论声中。    张小北满不在乎地说道:“姐,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不偷不抢的,怎么就损了我的面子?我干嘛说你是我邻居,谁问起来我就实话实说。”    张小北说完,直接大大方方地问那群交头接耳的同窗:“你们要不要尝尝我自家做的炒田螺和蒸包子,田螺从河里现捞的,肉又鲜又嫩,而且不贵,两文钱一大碗。”    王世虎看着张小北这样,自己胆子也大了起来,小北这样的秀才都不在乎,他有什么好在乎的。于是,他招呼得比张小北更大声。    那帮同学被弄得有些不好意思,其中一个就掏了两文钱要了一碗,碗仍是用麦秸编的,里面还铺了一层洗干净的荷叶。    那位同窗一开买,其他人也跃跃欲试,大家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或是要了一份炒田螺,或是买一个包子,或是要一份炒凉粉。    有的讲究些斯文,拿回去再吃,有的不怎么讲究,直接就吃了起来。    先尝了的果然频频点头,这包子和炒凉粉吃起来味道真不错。包子馅里还有肉渣,又鲜又香,凉粉又弹又滑,还入味,比饭堂好吃多了,价格不贵量还多。    这帮人回去以后,很快又涌上来一帮人,一拥而上,把张小叶担子上的那点东西给抢完了。周围的摊贩看得直眼红。    尽管生意很好,张小叶还是特意把给两人各留了一份。    王世虎笑得见牙不见眼,“谢谢小叶姐姐,你的手艺老好了,跟小草姐姐有得一拼。”    张小叶笑道:“我哪能跟大姐比,对了,一会儿,我去潘家食肆看看她去。”    张小北说道:“我前几天刚从那儿回来,今天就不去了。你知道路怎么走吗?”说着,他就跟张小叶如此这般地比划一番。张小叶挑着空担子走了。    张小北和王世虎依旧找了个风景好视野开阔的好地,坐下来起享受美食。    两人正要开吃,就听见一声招呼:“王世虎,张小北,你们也在这儿呀?”    两人抬头一看,原来是王世虎的那帮同窗,他们肯定是闻味而来。    王世虎笑眯眯地跟张小北引荐:“这位是杨越,这位是小名叫猴子大名叫王同,这位小名叫竹竿,是你的本家,张松年。”    张小北:“……”这一听都是绰号。    不过,名字取得都挺形象,这位胖子确实很丰满,体型跟王世虎有一拼,那位猴子又长得精瘦,竹竿嘛,顾名思议,又高又瘦,跟只竹竿似的。    张小北跟大家一一打过招呼,便说道:“来来,大家坐下来一起吃。”那帮人稍稍客气一下便坐下了。    很快地,这帮人便将两人份的炒田螺和凉粉给瓜分干净了。    虽然损失了一部分食物,但张小北的收获是不小的,他也算是交了几个朋友。    从这以后,张小叶几乎每天都来,卖包子炒凉粉煮鸡蛋,还有炒田螺。每次生意都不错。有几天,张耀祖也来了,他赶着车来送张小叶,顺便来看看张小北,给他送些吃的用的。    张小北问他家里的情况,张耀祖只说一切都好,不用他挂念。    张耀祖几次欲言又止,张小北心中起疑,赶紧询问是不是还有别的事。张耀祖最后还是把他拉到一边,悄声说道:“那啥,最近村里人在传你和黑妮的闲话。”    张小北一脸惊讶:“传我跟她的闲话?我们没做什么呀。”    张耀祖无奈地说道:“咱们两家离得近,黑妮不往别家跑总爱往咱家跑,你现在又帮她寻了个活干,他们可不就议论上了。”    张小北真是无言以对。    他说道:“爹,你别这管这些人。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张耀祖走后两天,刚好赶上县学休假,张小北又去了潘家食肆。    潘云博也说有事找他,两人一起去三楼谈事。    潘云博跟张小北说了一会儿生意上的事,又问他有没有新的想法。    张小北赶紧打起精神来,慢条斯理地答道:“想法倒是有一个,我今天就是来给商量一下。如果我提出一个点子,给你们用了,我那我的亲戚是不是也可以在别处用?”    潘云博目光闪动,反问道:“那得看你是什么样的点子?你的亲戚又怎么用?”    张小北组织了一下语言,说了一个很简单的点子,其实就是很麻辣烫,也叫串串香。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帮助小叶,他觉得眼下家里的菜园里有很多蔬菜,只需要弄口锅,熬点高汤,就可以开卖了。成本小,价格又便宜,肯定能在县学附近卖得不错。但是他考虑到自己是潘家食肆的顾问,就不得不先考虑潘家。    “这里面没什么技术,很多人都会模仿,而且我堂姐只在县学那块儿做,冲击不了你们食肆的生意。”张小北如是解释道。    潘云博没说话,直看着张小北笑。张小北一脸莫名,忙问:“你笑什么?”    潘云博笑毕,说道:“没事,我只是觉得好奇,你一个读书人怎么知道这么好菜谱和点子,竟比我们这些开食肆的懂得还多。”    张小北不动声色地说道:“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我真正擅长的不是读书,而是琢磨吃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天生就对此颇感兴趣。不识字时自己瞎琢磨,认字以后,就到处找美食菜谱,我的启蒙先生家里的藏书我没少翻阅。又幸运的碰上了手艺好的姐姐,于是,我只琢磨,她负责来做,配合得极为默契。”    潘云博他点点头道:“这也很好解释,有些人天生就擅长某些东西,羡慕不来,比如我们家乡那块儿,有个人没学过画画,但画什么像什么。还有个嗓子好,一开口就让人佩服。”    潘云博只是单纯地表示好奇,并未深究下云。    刚开始时,他娘有过这类疑惑,但好在张小北起初表现得很谨慎,直到上学后才越来越大胆,大部分都推给了书本,少部分说是自己挑食爱琢磨吃的。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也没人问了。毕竟,一件事,只在开始时大家会觉得奇怪,一旦适应了也就司空见惯了。    两人说完这些题外话,便又回到刚才的正题上,一起商量着新点子的种种细节。    张小北问了一下,县里有没有宵禁,回答是没有,但也没有夜市。张小北就建议潘云博在外食肆和客栈外面搭些凉棚,凉棚下支些桌椅板凳,等到晚间,可以让客人在外面吃饭。没有夜市,就来个晚市也行啊。    两人商量完毕,张小北也给张小叶争取了卖麻辣烫的权利。但潘云博也说了,张小叶只能在县学周边卖。张小北笑着保证,他这个堂姐野心不大,只是想挣点小钱而已。    张小北当晚返回县学,次日中午见到张小叶就把这事给她说了。又把做串串香的大致方法告诉了她。    张小叶冲他感激地说道:“小北,有你这个弟弟真好。”    张小北又问张小叶家里的事,张小叶说家里已开始养鸭子了,她娘最近有所好转,他爹的精神头也略好些。    张小北安慰道:“别急,慢慢来。二伯和二伯母都是能干的,你们家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没过几天,在县学的不少学生就知道了串串香这个新菜名。每到中午,他们便三五成群地去门口的摊子上点上几串,就着馒头吃得倍儿香。    串串香卖得十分便宜,青菜串一文钱三串,豆腐木耳贵些,一文钱一串。菜加肉串是三文钱两串。因为有炉子还有锅,张小叶一个人没法弄,只得让她爹借了张小北家的牛车跟着来。    张发财虽然仍是跟以往一样木讷不语,但好歹也能帮帮忙。    不过,张小叶觉得老是这样也不行,又是借牛又是占着人的。    张小北就建议她把东西放在潘家客栈试试。果然,潘掌柜一听是张小草的堂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张小叶打算能过了这个夏天手里有了闲钱就去弄一辆小推车来。这样推着走就方便多了。    半个月后,当张小北再一次去潘家食肆后,发现他家的生意又比上次好了不少。而且他也惊喜地看到了姐姐的进步,张小草现在能举一反三,配菜和自创新菜的本领比以前高了许多。越来越有大厨的范儿了。    张小北很快就拿到第二个月的分红,一两一钱银子。    同时,他还看上了潘家食肆的潲水,还说服爹娘来运潲水,多养几头猪,反正家里有牛车,而且地方也够大。    张耀祖听罢也颇为兴奋,当下便找到二哥张发财,两人一起在院子旁边加盖了三间猪圈,抓了四头小猪,为了看猪,还弄了两条狗来看门。    整个夏天,潘家食肆和张小叶的小摊生意都很红火。张小北看在心里,喜在心里。    而张小草除了事业上大有进展后,还有了别的喜事。虽然她还没明说,但她和潘云博,两人提起彼此时都是眉飞色舞的神情中,张小北早已看出了端倪。看来两人就差捅破一层窗户纸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