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农门贵子 > 第38章 重阳

第38章 重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张小多的名字不言而喻,多余的一个孩子。    张小北直到张小多满月时才见到她, 小脸又红又皱, 跟只    小猴子似的,许是因为双胞胎的缘故, 张小多比别的孩子瘦小许多,被裹在襁褓中哼哼唧唧地哭着, 像是小猫在哭叫似的。    说是张小多的满月礼, 整个张家谁也没放在心上。杜氏的娘家亲戚提前送来了几尺细棉布和一篓鸡蛋,江氏送了几件自家闺女小时候的衣服。胡氏给张小多做了两双小鞋子, 拿了三尺细布, 给杜氏送了三斤红糖和一点糕点。    杜氏整个人仍是精神萎靡,神色恍惚, 没说上几句话就拉着胡氏哭:“三弟妹,我的命好苦呀。大夫说我再也生不了,我们二房绝后了呀。”    胡氏好言相劝:“大夫也没说一定不能生,你的年纪又不大,说不定养个几年,身子又好了呢,可别想那么多了。”    张小草张小枝她们挺稀罕地抱着张小多逗她玩,并说道:“二伯娘, 你瞧小多妹妹多可爱呀,也不哭不闹,长大了一定很乖巧。”    杜氏看也没看女儿一眼,只听她喃喃说道:“乖巧有啥用, 该活的没活下来,不该活的却活了下来。”    众人无言地看着杜氏,一时不知该知什么好。    半晌,罗氏方耐着性子警告杜氏道:“老二家的,你够了。”    杜氏还是挺惧怕婆婆的,罗氏这一呵斥,她果然收敛了许多,加上胡氏又在中间打圆场,总算没再发生刚才那样的事情。    最近家中诸事不顺,罗氏心情不好。看到张小北脸色才稍稍和悦许多。她拉着张小北问长问短的,过了一会儿,老张头也叫人来叫张小北去堂屋。    张家三兄弟都聚在堂屋,张小宝当然也在。    老张头笑眯眯地问了两个孙子的读书情况。    他先问张小北:“小北,李先生教得如何呀?你的学问有长进没有?”    张小北答道:“李先生虽然以前没教过学生,但他学识很是渊博,为人正直,教导有方,这次拜师是拜对了。”    老张头对此说法是将信将疑。    张小宝却在一旁冷笑一声道:“我们刘先生说了,谁要是拜姓李的为老师,那简直是在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    张小北听到他和刘先生竟敢这样贬低自己的老师,当下也怒,立即反击道:“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不但本身也没什么前程而言,人品也堪忧。”    张小宝指着张小北大声嚷道:“你竟敢说我们先生不好,我一定会把你的话告诉他的。”    老张头脸上的笑意渐渐敛去,严肃地对张小宝说道:“小宝,自个家里闲聊的话不能在外面瞎说,你记住没有?”    张小北轻哼一声,不答。    张富贵看到儿子被呵斥,也赶紧凑过来教训张小宝:“小宝,你这话可千万别告诉你们先生,你说了他肯定会生气,会牵连到你的。”    张小宝不以为然地答道:“那是小北说的,又不是我说的,他怪我干嘛。”    张富贵看了张小北一眼道:“谁叫小北也姓张呢。总之你不能说。”    张小北听到这句话,心里就不舒服,什么叫他也姓张呢。如果他能选择,他还不愿意跟这帮人同姓呢。而且有张小宝这样的堂哥可不是件好事,若是将来他犯了什么大罪,他也会受到牵连。    老张头看看张富贵,又看看了两个孙子,用萧索的语气说道:“小宝,小北,你们这代,就你们两个男娃,一定要团结呀。兄弟不和外人欺,你们俩以后都要记住这一点。”    张小宝敷衍了一句,张小北倒爽快地应答一声。然而他比谁都清楚,这只是爷爷的一个美好愿望罢了。他和张小宝能做到彼此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就行了,团结友爱,想也别想。    张富贵瞅瞅自己老爹,又瞧瞧三弟张耀祖便笑呵呵地说道:“爹,三弟,今儿个刚好两个孩子都在,不如让他们比比学问。看谁学得好。”    他这么一提议,张小宝不禁有些跃跃欲试。张耀祖则是十分矛盾,他既想知道儿子究竟学得怎样了,又担心他输给了张小宝。    而张小北则是懒得去比,他微微一笑道:“大伯,你说得容易,但比起来太麻烦,咱们家又没有别的识字的人,背了你们听不懂,写了字你们又看不懂,请问我们的输赢有谁来定?”    张小北把张富贵问得哑口无言。    张小北怕大伯再接着怂恿下去,便接着说道:“要我说,真要比,就在三年后的童子试上比,那才是见真章。”    张富贵看着大伙说道:“我的老天,你们瞧瞧小北这语气够狂的,还要在三年后的童子试上比。我还真不信了,你三年还就能考试了?”    张耀祖闻言也十分不悦:“大哥,话不能这么说。”    张富贵皮笑肉不笑:“那你让我咋说?说你家小北一定能考过?”    张耀祖一脸气愤:“你——”    张小北心平气和地看着张富贵说道:“大伯,我们先生说过,做人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盲目攀比,目光也要放长远些,我们兄弟两人在家里争个高低输赢又有什么用,我们将来是要全县全省乃至全天下的读书人竞争的。”    张富贵瞠目结舌,一时接不上话来。    张小北说完,礼貌地对老张头躬身说道:“爷爷,我今天的功课还没有温习,先告辞了。”    老张头怔了一下,便说道:“好,小北,你快去温习功课。”    张小北回到了自家院子里,继续蘸着清水在石块上练字。练了约有半个时辰,天就黑了。这会儿,胡氏带着三个女儿也回来了。    张小北只得回到狭小昏暗的屋子里,用惯了电灯的他还是有些不适应昏黄的煤油灯。灯光不亮是其次,灯油还贵,而且他更怕看书时间长了会伤到眼睛。张小北决定以后要尽量利用白天的时间,晚上可以用来回忆白天的功课或是背诵文章、整理思路。    张小北点灯看了一会儿书,就听见大姐在院子里喊他吃饭。    饭桌上,张小草特意问他张小北:“小北,你们先生说你们哪天沐休了吗?”    张小北摇摇头:“还没说,应该快了。”    胡氏道:“我记得小宝好像是每十天沐休一次,不知道李先生那儿是什么规矩。”    张小北又问:“大姐,你有事?”    张小草神秘地笑笑:“不是我有事,是别人有事。”    胡氏便问张小草是谁有事,张小草也说不明白,只说是黑妮要找张小北。    胡氏笑着说道:“这黑妮还挺稀罕咱们小北的。”    张小北自然明白黑妮找他干什么。他想了想,觉得自己这些日子也认了不少繁体字了,应该能帮到她。等到他沐休那天就去找她。    第二天,两人再上课时,李先生就告诉他们说,三天后沐休,张小北一问王世虎才得知,三天后是重阳节。他便跟王世虎商量要不要给先生的母亲送礼。    王世虎道:“我觉得应该送,等我回去问问我娘送什么东西好。”张小北自然也是这么想的。    张小北一回到家就把重阳节要休沐的事告诉了大家,同时又跟他们商量送李夫人礼物的事情。    胡氏说自然要送。张小草自告奋勇说她要为李夫人做一套护膝。胡氏笑着应允了,她说再送二斤菊花糕,再买些鱼肉之类的就差不多了。    张小草也尽快把张小北休沐的事告诉了黑妮,好让她提前有所准备,毕竟她不像别人家的孩子那般自由。    最终,张小北家给李夫人准备了一副护膝,一坛米酒,三斤菊花糕,两条鱼,五斤腊肉。由胡氏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亲自送去,王世虎家也送了礼物,比张家要丰盛许多。胡氏和王世虎的娘白氏在李家重遇,倒是相谈甚欢。李夫人要留两人吃饭,两人都说还有事去镇上便结伴去了镇上了。    张小北下课时才知道他娘已经走了。当天中午,李夫人邀请张小北和王世虎与他们一起吃饭。俗话说,长者赐不敢辞。张小北和王世虎便接受了。    这午饭比往常丰盛许多。红烧鲤鱼、青菜炒腊肉、冬瓜盅、肉汁烧南瓜,再就着精致的花卷馒头,饭后还有甜点,不但有张家送的菊花糕,王家送的桂花糕,还有南瓜饼。两人吃了个肚儿滚圆。    张小北由衷地赞叹道:“李奶奶,你老人家的手艺真好。我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王世虎眯着眼睛说道:“对对,我也从来没吃过,你可比我娘的手艺强得多了。我娘要是有奶奶这手艺,我肯定还能吃得更胖些。”    李夫人温和地笑道:“世虎,你可不能再胖了。”    大家闻言一齐笑了起来。    吃饱喝足,李先生便领着他们回屋上课去了。    下午散学时,李夫人给他们每人一小纸包,里面包着几块南瓜饼。两人道谢后收下了。    两人说说笑笑出了花莲村。走到三岔路口的树林旁边时,王世虎不由得又想起了那位神勇的小哥哥。他提议再进去看看。    张小北便跟着他一起去了,这一次他们又扑了空。    张小北想了想,便把李奶奶送给他们的南瓜饼分出一块,找干净的树叶包好放在草棚里,王世虎也照着做了。    王世虎一脸遗憾地说道:“小哥哥,你到底去哪里了?为什么我们总看不见你呢,我好想跟你学几招功夫呀。”    张小北说道:“这位哥哥可能到别处讨生活去了,咱们有缘总会再见的。”    王世虎一步两回头地跟着张小北离开了树林。    两人离开后没多久,就从树林中闪出一个身影,他直奔到草棚里,抓出两块南瓜饼,一边大快朵颐一边自言自语道:“这两个小弟还挺上道的。”    两人出了树林,便该分别了。    王世虎临分手时突然想起了什么,赶紧说道:“对了小北,我听我以前的小伙伴说,高明礼自从那次吃亏后就扬言要报仇,不但找咱俩报仇,还要找帮咱们的小哥哥。”    王世虎接着又补充道:“不过,土地庙的散学时间比咱们晚了两刻钟,高明礼总找不上我们。”    张小北神色凝重,若有所思地道:“这件事,咱们必须得有个解决办法。——算了,咱们改天再说。”    张小北回到家里,把李夫人送的南瓜饼给家里人尝尝。并说了中午在李家吃饭的事,一家人自是感念李夫人的厚道和热情。    分吃完南瓜饼,大家各忙各的去了。做饭的做饭,赶鸡的赶鸡,练字的练字。    张小草得了空闲遂赶紧告诉张小北:“小北,明天晌午,黑妮来咱家,她让你帮个忙。”    张小北点头:“我知道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