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撤退
清晨的薄雾已经渐渐地散去了,微红的阳光无精打采的照在平阳城的城楼上。士兵们才在城上吃过了早饭,便远远地看到有大约一千清军骑着马跑了过来。 “狗日的,真是有力气,也不嫌累。”弓箭手张二宝向下面瞟了一眼道,他知道那些建胬肯定会在弓箭的射程外停下来的,所以任凭弓靠在女墙上,却并没有把它拿起来。 “吴三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果然,下面的清兵在弓箭和火枪的射程外停了下来,然后有十多个大嗓门站了出来,一起破口大骂起来。 “奶奶的,骂来骂去都是这样的东西,一点新鲜的都没有。”刀盾兵王长胜也走过来道,“嗯,下一句该骂大帅是缩头乌龟了。” “吴三桂他爸爸倒是有自知之明,给他取了个好名字,叫做三桂,就是三倍的乌龟!这第一呢,就是缩头乌龟!老爷就站在这里了,他哪怕带一万人出来,老子们也是这一千人,他打赢了,老爷们就撤兵,吴三桂,你个缩头乌龟敢出城来吗……” “接着就该说李自成和……”张二宝道。 “闭嘴!”一只手伸过来在张二宝的头盔上拍了一下,“这等混话也是可以乱学的?” 张二宝扶了扶头盔,转过头来,见是伍长张德光,便笑道:“伍长,咱不乱说,不乱说。话说咱们这边的那位骂手呢?怎么还不上?” “人家蹲茅坑去了,总不能不让人家蹲茅坑?马上就来了,就来了!”张德光看了一眼城下,又道:“胡儿学得汉人语,却向城头骂汉人。麻麻劈的,等老子们的人上来了,就让你们知道厉害!” “话说李自成进了北京,就派大将刘宗敏去抄吴三桂这个大乌龟的家,可笑吴三桂这龟儿子,平时贪赃枉法,吃空饷,喝兵血,贪了数也数不清的钱不说,还讨了一群小老婆。可笑吴三桂当年在大凌河,被我大清追着打,十二贝勒一箭,射坏了他的那.话.儿。从此之后……”城下的建胬继续大喊着。 这时候一个胖子蹬蹬蹬的从城下上来了,一上来便道:“还有完没完了?这么早就来了!”便有人将一个铜皮的喇叭状的筒子递给他,这胖子接过来,凑在嘴边,猛吸了一口气,周围的人顿时一起一下子跳开老远。 一声巨响从那个胖子的嘴里喷了出来,似乎用眼睛都能看到他大喊时候形成的冲击波。城下那十多个建胬的声音一下子就被他一个人压下去了。张二宝又往旁边让了半步,然后转身对张德光道:“伍长,这蒙古鞑子在说啥呢?” 不错,正在朝着城下大喊的是一个蒙古人。事实上,在我大明九边的军队中,蒙古人一直都很多,甚至于很多重要的将领都是蒙古人。比如崇祯二年后金第一次逼近京师的时候,死在北京保卫战中的满桂,就是蒙古人。(不过满桂自己一直声称自己是正宗的汉人)而在关宁军中,蒙古人也不少。 这胖子自然是用蒙语向着下面大喊。所以张二宝自然是听不明白,不过张德光却也懂蒙语,便在一边同声翻译道:“正在说老奴的女人阿巴亥和老奴的大儿子代善通奸的事情,嗯……很带劲,很带劲……” 张德光显然听得入了神,也顾不得再给张二宝解说了。而城下的建胬似乎也愤怒不已,有人甚至想要冲过来,射上一箭,可惜的是被人拉住了。 很多年之后,通过帝国强制扫盲运动,张二宝认得了一些字,然后他看到了一本奇书,上面有一些非常.劲.爆的内容,似乎就是他当年在平阳城头听到过的,那本书叫做《金.瓶.梅》。 多尔衮其实根本不愿意攻打平阳城,他又没带大炮,又没有稳定的粮草供应,如何打得下这样的城池?若是作为能多抓住一些汉民,说不得还能驱使他们去攻攻城,不过这平阳城周围的村落大多都空了,里面根本就没人。偶尔能抓住几个人,送回关外去当包衣种地还嫌少,自然也不能可能浪费在攻城上面。 多尔衮算了算,自入关以来,军事上还算顺利,只是抢到的东西却远不及前几次。跟着他来的人,都颇有些不高兴,尤其是那些蒙古人,更是经常嚷嚷着抢到的东西太少,这趟入关太划不来。 多尔衮和阿济格、豪格商量了一番之后,便每日里派人来挑战。吴三桂自然是闭门不出,只让人在城头上喝他们对骂。多尔衮知道吴三桂这等人精,断不会因为被人骂两句就上当,于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却做出要绕过平阳南下的样子,想要把吴三桂从城里面骗出来。可是吴三桂却是何等狡猾的家伙,他知道多尔衮根本就不敢真的把不管不顾的就把自己丢在后面直接南下。因为多尔衮他们虽然抢到的东西不算太多,但也不少,他不可能将这些东西和人一直带着行军,因为这不但会拖慢行军的速度,也会让大量的军队被用于看守任务,使得实际上能投入到战斗的力量减少。而且,随军的人口也会消耗更多的来之不易的粮食。所以,一直以来,清军入关掳掠的时候,都是一边劫掠,一边不断地将掳掠到的人口送出关外的。所以事实上他们在行动中也一直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保持着通往关外的道路的基本畅通。而此时如果绕过平阳,后路还能不能保持通畅就难说了。如果躲在平阳城里的是姜瓖那样的家伙,多尔衮倒是不用太担心,但是吴三桂和关宁军可不一样。虽然关宁军喜欢卖队友是出了名的,但老实说,在明军中,除了突然间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模范军之外,吴三桂手中的关宁军的确是最能打的了。而且吴三桂本人也属于很能打的将领,若是野战对抗多尔衮的主力,他未必能讨到好处,但如果只是打打清军的小部队,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再加上吴三桂又留下了一支部队把风陵渡守了起来,多尔衮也难以轻易突入河南,所以吴三桂根本不担心清军绕过自己,结果这一招自然也没能让吴三桂上当。最后多尔衮也只能在平阳城附近留下大约一万人的军队监视吴三桂,然后让其他军队尽可能的四处劫掠。 因为吴三桂的牵制,清军入关后劫掠的效率低了很多。最终这次入寇,清军只获得了八万多人口,这个数字和前几次入寇后每次数十万相比,少了很多。而晋商们又给多尔衮提供了一个消息:明军攻克襄阳,李自成生死不明。多尔衮感到再继续在平阳和吴三桂对峙下去,也不可能再有什么结果了,在这年的九月,便开始渐渐地向关外撤退。吴三桂则带着军队若即若离的跟着多尔衮,并一路不停地向朝廷报捷,宣称自己收复了哪些哪些城池。 …… “你就是牛金星?”郑森坐在堂上,望着跪在下面的一个满脸憨厚的矮个子问道。 “罪人就是牛金星。”牛金星回答道。 “按说呢,你打开了襄阳的城门,也算是立了功。”郑森冷笑道,“只是牛丞相,你是第一个从贼的举人?” “世子,我……我也是被胁迫的呀……世子许过罪人将功赎罪的呀……”牛金星见郑森的口气不太好,只以为他要食言,吓得满头的冷汗都冒出来了。 “你看看这样子,谁又能看得出,这也是祸乱一方的大盗呢?可见古人说,人不可貌相,诚不我欺!”郑森却不和牛金星说话,而是转过脸去和孔璋这样说道。 “世子说的是。”孔璋点了点头。 郑森这时候却又转过脸来道:“牛金星,我既然答应过保你全家不死,自然不会食言。不过你这名字却不能再用了,你可明白我的意思?” 牛金星一听,顿时满脸喜色,连连磕头泣道:“罪人原受皇明大恩,不幸落入贼手,世子击败逆贼,救出了罪人一家,又给罪人将功折罪的机会,救了罪人一家的性命,实在是罪人的再生父母。世子但有吩咐,罪人安敢不从?不知道世子有什么吩咐?” 郑森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也不想多做杀戮。不过先帝毕竟是你们逼死的。所以你们不能再呆在大明境内了。我要将你们流放到天竺去,从此之后,你们也不能用原来的姓名,都给我改个名字,你可明白?” 牛金星又磕头道:“罪人明白,罪人明白!” 郑森又转过头去,对站在一旁的惠世扬拱手道:“老先生为了平定叛乱,不惜忍辱负重,深入虎穴,于那贼首周旋,行分化瓦解之事,终于为先帝报仇雪恨。将来青史所书,何以过之?不知老先生今后有些什么打算?” 惠世扬也还礼道:“当不得世子这样说,老臣深受皇恩,只恨无从报答。今日侥幸,能为朝廷除去巨寇,于愿足矣。况且老夫如今已经老了,还能有什么想法?不过是想要回乡,安度晚年罢了。” 第五百三十六,撤退(2) 在一切的军事行动中,撤退从来都是最为复杂,也最为危险的。撤退的时候,若是后面有敌军跟随,通常会有两种局面: 一种是敌军的行军能力不如我军,这种情况相对简单,只需要撒开飞毛腿跑路就是了,敌军要是敢追,那就拖着他们跑,把他们拖疲劳,然后再掉头杀个回马枪,说不定还能占到便宜呢。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某支军队在长达两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行军能力优势,不止一次的用这种手段,沉重的打击了追击的敌军。 第二种情况就是自己的行军能力比不上敌军,这就非常危险了。因为这意味着自己随时都可能在行军的状态下,遭到对手的攻击。行军状态下,军队的防御力是远远不及列阵状态的,所以很可能会在这样的状态下直接被打崩溃。一般在这样的对手面前撤退,往往需要将部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先走一段,然后停下来布防,剩下的那一部分再徐徐后撤到前军布防之处,然后就这样两个战斗群像滚桶一样交替掩护,慢慢的退到安全位置。但这里依然有非常麻烦的问题,那就是停下来布防的那部分军队必须能在防御战中顶得住敌军的全面攻击,至少要能阻击到另一部分军队完成防御准备。如果在此之前,就被敌军的攻势打垮,那整个军队就会溃败得不可收拾。而很多时候,军队之所以要后撤,就是因为全军的战力比不过敌军。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用部分部队顶住敌军的攻击却也是非常艰难的。后世廖建楚将军的西进军团,就是在从黑山大虎山一线向沈阳滚桶式撤退的过程中,负责防御的部分部队被被林虎三元帅的追击部队迅速突破,而其他军队却还在行军状态,无法有效组织防御,结果二十万大军在不到两天时间内被不过三十万的追兵全歼,而敌方损失却几乎微不足道。 如果不考虑抢夺到的人口和物资,那多尔衮率领的清军的机动能力是要明显比吴三桂的关宁军强的,清军普遍都又双马,尤其是那些蒙古人,每个人普遍都有三匹马甚至更多。而关宁军虽然号称“关宁铁骑”,而且骑兵的比例在明军中也的确算是非常高的,但却还远远不是全体骑兵,更不要说一个人两匹甚至三匹马了。只是如今多尔衮他们还需要带上掠夺到的几万汉民,还有各种物资,自然就走不快了。好在多尔衮麾下的军队的战斗力还是要明显超过关宁军的,按说即使只以一部分军队拖后防御,也足以应对吴三桂的攻击了。 吴三桂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立刻追上去攻击多尔衮,而是带着部队一直保持着和多尔衮的主力大约半天的距离,只是不断地派出精锐的家丁部队去侦察和骚扰清军。 …… “吴将军,这边原本有一条小路,大约有二十里,可以直接翻过山去。比起大道,能节省五十多里路程。只是这几年没人走了,所以知道的人少了。”一个向导对吴国贵道。 “这路可能走的了马?”吴国贵问道。 “前些年,便是商队也从这里走,自然是走得了马的。这几年没人走,却不知道如何了。”那个向导回答道。这向导大约四十岁的样子,是却是杨文骢手下的一个都头。他是本地人,对于当地的地理确实很熟悉,便被杨文骢派来给吴军当向导。 “马都头,这些年,这路怎的没人走了?”吴国贵又问道。 “将军,这些年世道乱,这路偏僻,其中多有剪径的强人出没,中间还有一段,有大虫出没。过往的客商不是被强人害了,便是被大虫吃了去。官府又管不过来这等事情,只能不管。如此,这路还有谁人敢走?” “有大虫?”吴国贵倒是来了兴趣,“不只是怎样的一只大虫。若是能打得到,倒也不白出来这一趟。” 那马都头却笑了,道:“将军如今带着铁骑两百,哪只大虫不怕死,还敢出来的?只是这路好几年没人走了,中间有一段过林子的地方,怕是要被荆棘挡住了。” “砍开便是了。兄弟们,我们就从这里走,看看能不能绕到前面去砍几个鞑子人头回来!”吴国贵笑着喊道。 周围的骑兵们也都轰然响应。这些骑兵都是吴家的家丁,都是吴家花了大价钱养着的完全脱产士兵,在地位上类似于建胬的白甲兵,战斗力和士气也都是关宁军中最好的。 吴国贵对那马都头笑笑道:“还请都头引路。” …… 这条山路虽然几年没人走了,但是路却没有太坏,大多数的地方,士兵们牵着马,却还是能走的过去的,只有个别的地方,荆棘灌木长起来了,却需要用砍刀砍掉才能走,这样走了一阵,到了一处密林边。马都头却道:“诸位小心些,这里面是传说中有大虫出没的黄泥岭。” 吴国贵听了忙四处张望,又摸了摸挂在腰间的马刀和挂在马鞍上的弓箭,喝道:“都把招子放亮点,别被大虫叼去吃了!” 然而,就像马都头说的那样,一路过去,却并没有大虫出来。过了黄泥岭,有走了五六里,前面便是一处山梁。 马都头指着那处山梁道:“吴将军,翻过那道山梁,下面就是官道了。” 吴国贵点点头,正要说话,却听到那边隐隐的传来了人马走动的声音。吴国贵立刻将手指头立在嘴边,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然后便将马缰绳交给旁边的一个骑士,自己向着那道山梁跑去。 吴国贵爬上山梁,躲在一个大石头后面。露出半张脸来查看。却见下面的官道上,有百来个蒙古人,押着几百个百姓,正从官道上过来。这些百姓的脖子上都被绳子拴着,几十个人栓成一串。每个人都挑着一副担子,里面满满的都是东西。那些蒙古人骑着一匹吗,手里又牵着两匹马,那两匹马的马鞍上也都压满了各种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