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布局
郑森的这句杀气腾腾的回答让自己的那几个叔叔都吃了一惊,不过他们倒也没有说什么。郑森便继续开口道: “当然,教训这些人,甚至是杀人的事情,最好还是让别人来做。可以让流寇做,可以让建胬做,甚至,也可以让他们自己人做。江南有不少人和我们都有生意上的往来,诱之以利,再用兵甲震慑,应该还是能不真正大动刀子的。当然,这些人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太贪婪,不教训一下也是不行的。” 郑森经常用自己上辈子学过的某种哲学来分析自己的事业。显然就阶级属性而言,郑家毫无疑问是大地主以及新兴的资产阶级。郑森也不打算在十五世纪就搞起什么无产阶级革命,这不现实,也不符合郑森自己的利益。郑森的目标很明确,趁着这个殖民主义的黄金时代,领导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最后建立起一个万恶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帝国。郑森认为资本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资本主义革命更容易于革命对象达成妥协。 资本家毕竟本来就是从地主阶级中发展出来的,在中国这一点就更为明显,所以郑森觉得如果他要带着大家走上资本主义的邪恶的道路,估计虽然有人会反对,但是只要在这条道路上能获得足够的利益,还是有更多的家伙愿意追随的。当然,一些家伙的过分的,有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既得利益时必须打破的。比如对文官队伍的垄断,比如财政上的特权,这些都是郑森设想的,将来的资本主义邪恶帝国所不能容忍的。 郑森知道,后世的那些资本主义大帝国,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都是流过血的。即使是所谓封建残余比较大的大英帝国,如果不是出过护国主克伦威尔,不是毫不客气的砍掉了查理一世的脑袋,就不会有和平的,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所以,杀人什么的,有时候也是必须的。 “你觉得朝廷还能撑多久?”郑芝龙突然问道。 郑森想了想回答说:“这两年应该还是撑得住的。在北边,建胬虽然在锦州大胜,锦州完蛋已成定局。但是鞑子人少,国力其实终究有限。这样的一场大战,打完之后,他们也是要休养生息的。所以今年鞑子断然没有再入寇的道理。至于中原,就看朝廷如何用秦军了。如今朝中还有一人能带兵打仗,若是能用他,还能支撑一阵子。只要朝廷不要太着急。” “你说的是?”郑芝龙道。 “我说的是如今关在牢狱中的孙传庭。”郑森回答说,“平心而论,孙传庭打仗也还算不错的。如今朝廷下面也就甘陕的军队还稍微能打,也还稍微听话一点。如今要靠他们镇压李自成他们大概是不行了,但是要是用于防守勉强还是能支撑一阵子的。只是不知道我们的那位圣上忍不忍得住。” “孙传庭这个人,我从洪督师那里也听说过。据他的说法,孙传庭确实也算是个能打仗的人。秦军就是他一手带出来的。”郑芝虎插嘴说,“只是如今的秦军也和几年前的不一样了,如今的李自成张献忠和从前也不一样了。而且听说朝中有不少人不喜欢他,包括当今圣上。而且当今圣上的性子又急切,怕是……” 郑森知道,所谓朝中有人不喜欢孙传庭,指的是杨嗣昌。杨嗣昌虽然此时已经因为一系列的战略性失败,离开京城到外面去督师去了,但是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却并没有减少多少。他对崇祯依旧是相当的有影响力的。在原本的历史上,如果不是杨嗣昌死了,孙传庭还真未必能出狱重新得到任用。 “最近张天如来书,说道朝中之事。周玉绳重新入阁拜相已成定局。我家在此事上出了不少力。所以张天如给了我家几个保举官员的名额。我们也可以趁这个机会,让朝廷重新启用孙传庭。在如今的形势下,能多拖一些时日,对我家总是有好处的。”郑森又道。 “周玉绳重新拜相,上台之后,如果首先提议启用孙传庭,以他的地位,相信应该是做得到的。不过这个推荐干系很大,怕是要消耗我家在这件事情上得到的很多人情。”郑芝龙道,“阿森刚才你提到了我家要沿着长江淮河,利用水路上的优势,也需要在这些位置上安排上一些我们的人的。尤其是江淮一带,尤为重要,在那里我们要安排一个能用得上的人。” “这个问题应该不大。”郑森道,“我家的财力,张天如和周玉绳多少都是知道一些的。他们也知道如今要办事情,处处都少不了要用钱,再说杨嗣昌又不是他们的人,他们不会在这事情上卡我们的。江淮那里要安排一个人的话,孩儿想把马士英安排在这里。我家在镇江已经有一个军事据点,只是没有能做文官的人,运作起来还是不容易。马士英此人虽然不见得有多大的能耐,但是却是个讲义气的人,若是得了我们帮助,得了官。一定愿意给我们帮忙的。我们就有机会在江淮间的一些关键地方购入土地,建造小型的棱堡。将来作战的时候可以依托着作为支撑点。” “这些事情,我家也只有你熟悉,你就放手去办就好了。”郑芝龙道。 “爹爹,除了这事之外,还有一件事也要爹爹拿个主意。”郑森又道。 “什么事情?”郑芝龙问道。 “孩儿想,最好能在崇明岛上驻扎一支一旦有事就可以迅速做出反应的军队。这支部队的规模不会小,只是不知道该由谁来直接掌管。”郑森回答道。 “这支军队怕是又有些什么不同之处?你先说说你打算弄出一支什么样的队伍,然后我们再商量。”郑芝龙道。 “爹爹,孩儿想,除了在一些重要的支撑点上安排下守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有一支反应很快的,能迅速投入战斗的队伍。孩儿是这样想的。我们如今陆战,其实谁都不怕,就是建胬,正面摆开了对打,也不是我们的对手。只是我军如今越来越依赖于炮兵的火力。但是在沿着江淮活动的时候,我军的炮兵上下船只却非常的麻烦。爹爹你也知道,大炮就算轻的,也不是人能随便搬得动的,必须有专门的码头和设备,才能上船下船。一旦江南有事,我军士兵乘船行军倒是方便,我军的炮兵要想乘船却会遇上上下船不方便的问题。所以孩儿想要在崇明部署一支能迅速的上下船的炮兵。”郑森回答说。 “你打算如何让他们快速上下船?”郑芝龙问道。 “炮厂有一种新设计。”郑森道,“能在大幅度减轻大炮重量的前提下保持住相当的威力。只是他们是打算用钢来替代青铜才做出来的。所以这种炮却实在是贵了一些。一门炮要花掉原来好几门炮的钱。而且还需要专门的船只来配套,这些船能在比较简单的沙滩上将这些大炮快速的卸下来。只是,除了运送这类大炮,这些船却也没有其他用途了。要指挥这支军队的,必须是我们的步兵、炮兵的作战方式,以及组织运输都非常了解非常熟悉。孩儿这里的人都是些小毛孩子,他们往往都只会一样,要协调他们,还需要一位对这些都精通的大将。” 郑芝龙听了,便道:“这样的事情其实你三叔来做倒是不错。你三叔现在虽然对步兵和炮兵作战不是很了解,但是既然一两年内不至于有大问题,就让他认真的学一学就行了。你看老二,对于如何用模范军打仗,不是也会了不少了——芝凤,你本来就是镇江的守将,正好干这个事情。过了年,等阿森娶完了亲,你就跟着阿森去学学。” “大哥,没问题。”郑芝凤道。 “大哥,这事情其实可以交给我来做呀。”郑芝虎就嚷嚷了起来。 “二叔,静海的那个据点非常重要。这一两年,我们要尽可能的强化它。有了这个据点,无论将来北方是在谁的控制之下,想要大举对江南用兵,都会很麻烦。这件事情,却还需要二叔来处理。而且我家在济州岛养着马匹,只要朝廷再能支撑一两年,我们就能在济州岛又练出好几千的骑兵。不过济州岛孤悬海外,我们在上面干什么,流寇和建胬都是一无所知。到时候,他们大军南下了,二叔就要带上大队骑兵,依托静海的据点,狠狠的从后面给他们一家伙。这很可能是能决定天下的归属的一战。所以北方虽然又冷又干,很不舒服,但是还是要有劳二叔了。” 郑芝虎听了点点头,似乎很满意,然后他又问道:“那如今吕宋那边谁来管呢?” 这个问题郑森其实已经和郑芝龙通过气了,他便回答道:“这一块就让阿渡先管一管,反正那边大局已定,不会有什么反复的。而且很快新的军舰就要造好了,我也正要带着舰队到那边走走,顺便也可以帮帮弟弟。” 第三百一十六,婚姻 过了十五之后,郑家就又一次忙碌了起来,因为长子郑森的婚事就在眼前了。这对于郑家来说,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因为依照传统,这意味着郑家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已经长大成人。而作为土豪的郑家自然也准备大操大办起来,这倒不仅仅是为了炫富(当然,郑芝龙肯定有这样的意思),更是向本宗族,以及其他与郑家往来密切的人表明郑森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场婚礼其实还有类似于册封世子的意思。虽然郑芝龙并不是藩王,郑森自然也算不上世子。 从定下日子之后,郑家就到处发请柬,福建的士绅们大多都接到了请柬。巡抚张肯堂自然也接到了请柬。 “鹤林,你看这事情该如何处理?”张肯堂将这份请柬递给自己的幕客李玉山道。 若是依着明朝的惯例,总兵什么的,在巡抚面前,可以说是屁都不算。一个总兵的儿子结个婚,更是算个什么。若是以前,总兵的儿子结婚,这当总兵要给巡抚大人送请柬,应该是自己亲自来,而巡抚大可以先让他在门房里等上两三个时辰,然后再派个仆人收下请柬,接着就大可以把请柬丢到一边不加理会了,若是叫个家人(家仆),空着手跑去祝贺一下,就能让那个当总兵的感激涕零了。 只是如今,情况似乎又有点不太一样了。如今天下风雨飘摇,武将们渐渐地也开始军阀化了。尤其是在最近的一系列的战败之后,谁都知道朝廷已经拿不出什么力量来控制这些武将了,武将们就越发的跋扈了起来。一些地方武将(比如左良玉之类)欺凌地方,弄得地方文官往往要看着他们的脸色过日子早就不是新鲜事了。 相比左良玉等人,郑芝龙的表现其实也还算不错,至少,他不会有事没事派出军队到处抢劫什么的,而且即使是现在,一些常例的礼钱什么的也还是没有少过的。 “巡抚大人,这事情,您最好还是要亲自去道贺一下。”李玉山道,“礼物嘛倒是不用在乎,一幅字也就够了。但是人却还是要去一趟。要不然,如今这福建,各种生计买卖,就没有和郑家不相干的,若是……” 张肯堂自然知道郑家在福建的地位,一般来说,各地官场上都有一份所谓的护官符,上面列着各地不能轻易得罪的家族的名单。如今最新版本的福建的护官符中,郑家都是排在最前头的。也有些不太习惯时局变化的官员,得罪了郑家,结果很快就因为各种事情,什么地方不靖,治下发生民变呀,什么被人告贪污**呀,什么……总之就是都没得到好果子吃。比如去年,就有一个新来的县令,就因为朝着依附于郑家的米商乱伸手,导致米商罢.市,进而引发民变。暴民们冲进衙门,把堂堂县令痛打了一顿。而衙门里的那些差役们,居然一个个自己跑了,连一个出来帮一把的都没有。等打完了,县令下令要抓人,居然连一个听话的差役都找不到。上报上官,上官也只是怪他多事,最后只好自己灰溜溜的请辞走人拉倒。经过这一件事情,福建上下自然都知道,郑家这种地头蛇,断断不是一般的人惹得起的。 “嗯,那就这样。我准备一幅字,其他的事情,鹤林你就帮我安排一下。哦对了,郑芝龙的公子,要娶的是董家的小姐。董家也算是书香世家,她父亲也是二甲进士出身,也是斯文一脉……你再帮我准备一份贺礼,送到永宁董家去。”张肯堂这样说。如今天下局势混乱,他也有很多事情必须借助于郑芝龙的力量。 “端哥,你大木哥哥送了份请柬过来了,他却是要娶亲了。为父还有些公事,没法亲自去道贺。你可能自己去不?”夏允彝放下请柬,向自己的儿子笑道。如今他在长乐县的县令任上已经做到第四年了,依着规矩,再有一年,任期就满了。这几年里,夏允彝在治理地方上很是花了一些功夫。他亲自到田间地头,督促开荒种地,推广郑森派人专门送来的海外良种,效果卓异。几年下来,长乐虽然说不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至少,长乐县中的百姓都还有饭吃,日子还过得很是安定。如果不是邸报上的各种坏消息,以及时不时出现的流民,(好在这些流民很快就被郑家的人弄走了)单看这长乐县,倒还像是太平时节一般。 “爹爹,大木要娶亲了?他如今在安平?”正在看书的夏完淳惊喜的道。 “正是,他也是到了该娶亲的时候了。如何,我让吴伯陪你去,你可去得?”夏允彝问道。 “为什么去不得?从长乐到安平又不算远,坐海船不过几日功夫,能见着郑大木,最多晕晕船,却又算得什么?”夏完淳反问道。 “不错!这些日子,你怕是在他的书中,累积了一大堆的问题了。不过端哥,你是去贺喜的,人家要是很忙,你可就别……”夏允彝赶忙又叮嘱了一句。 永宁,董家。 距离郑家前来迎亲只有几天了,董夫人陈氏正帮着女儿做出嫁的女工,同时也抓紧时间和女儿絮叨絮叨,教教她做人家媳妇的规矩。 “阿酉,道理呢,你都知道,你的丈夫也是知书达理的才子。要说我也没什么不放心的。”陈氏一边将刚刚绣好的一件霞帔收起来,一边对女儿董酉道,“只是你这丫头,却一直性子刚强,有时候不知道变通。我就担心你吃这个亏。那天,我听你爹爹讲,说是你丈夫不但是才子,多半还是个英雄。说是将来说不得你就能弄一身的凤冠霞帔呢。” 说到这里,陈氏停了下来,打量着女儿,直看的女儿羞红了脸,低下头去。 “我还听人说,你丈夫学问出众,人皆以为,将来必是大儒学宗。只是他自己却与别人说:‘古之圣人,若孔子,孟子者,又有哪个是一心想要做学宗的?孟子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周游列国,这都是想要致太平于天下的英雄。如今天下混乱,天下人更需要的不是学究,而是一位能一匡天下的英雄。我要做,也只愿意做一个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却不做寻章摘句的老学究。’只是阿酉呀。”陈氏又道,“有一句老话,你也要知道。那就是‘自古英雄无善类’。这一心做英雄的,总是会有逆鳞的。你爹爹和他见过几次,每次回来都向我夸赞他是温润如玉的彬彬君子。但你要记住,他再温和有礼,你自己也要知道分寸……” “娘,你都说了好几遍了。”董酉忍不住娇嗔道。 距离亲迎的日子已经只有两天了。永宁距离安平走陆路的话,差不多有一百里,其中还有不少山路,若是走陆路的话,那只怕路上就要走上两天了。不过好在这两处地方都靠海,所以可以走海路。不过走海路要绕好大一段,最终路上还是要花上两天,所以今天郑森就必须乘上船前往永宁。 郑家准备好了一支庞大的足有二十多条船的舰队,负责送郑森到永宁去。这天一早,郑森就披红挂彩的登上了停泊在安平码头上的“奋进号”。这一次,修饰一新的“奋进号”将为郑家迎亲的婚船使用。 很快,“奋进号”就升起了风帆,离开了安平码头,紧跟在她后面的则是她的姐妹舰和其他的几条巡防舰,再接着就是携带着各种礼物的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