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武侠仙侠 > 逍遥小地主 > 第377章 朝令夕改

第377章 朝令夕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朝令夕改,这岂不是儿戏吗?”    “就是,才刚到任,又召回京,几千里路途,太儿戏了。”    武珍州衙,赵持满和刘俊听说朝廷要召李逍回京,都是一脸惊愣。    李逍心里也不太爽,把人当猴耍呢。自他离京到现在,都不过两个月时间,当初皇帝还给他三个月时间上任呢。他这都算提前到任,可才刚上任半个来月,这倒好,皇帝又说要召他回京。    太府寺少卿兼大明宫营造使,他李逍还真不太稀罕。    送钱倒还送出问题来了,早知道还不如不送。    “三郎,既然是陛下旨意,我看你也只能回去了。”赵持满道。    李逍摇头。    “我不回去,懒得折腾。到了这边,还刚刚打开局面,回去做什么?”    “可是陛下旨意?”    “陛下的旨意还没送来,现在这消息是长孙太师送来的,我还有点时间。我这就马上写封信,你找人快马送到长安给太傅李绩,希望太傅能够帮下忙,如果能取消这道旨意最好。”    虽然刚到任半月,但李逍却觉得在这百济确实天高皇帝远,做事很痛快,没什么束缚。他可没忘记,自己离开长安的原因,那也是被迫出来的。当初跟王柳崔三家的对决,他李逍虽是胜者,可也被长安的那些勋戚世家们给仇视,长安现在还不安全。    “陛下已经有旨,中书门下也已经通过,只怕此事再难更改?”赵持满问。    “事在人为嘛,陛下调我回去,肯定也是因为我在赤山浦给他送去的那十万贯钱。说实话,回京并不就好,朝中做官不更,不如在这里行事方便。再说我觉得也还有机会的,比如说我在这里可以为陛下治理边疆,还能源源不断开源呢。”    李逍决定把在武珍州抄家所得押送回京,再把新征的契钱三之一也一并报给朝廷。    虽然现在这两笔钱不过万余贯,不比之前赤山浦十万贯那么惊人,可毕竟也是有近万贯钱,相信皇帝也能看到他李逍的本事。    当天,李逍认真的写了两封信,一封是给太傅英国公李绩的,一封则是给宸妃武氏的,李逍在信里写了自己离京之后一路过来的详情,同时也说了自己到任之后的主政计划,末尾还把几笔新收入写明。    他希望自己留在武珍州,还在信中承诺,若他继续留在武珍州,会有更好局面。    写完后,让人马上乘船回登州,快马送信往长安。    接下来的几天,李逍便干脆不再管这事情,他也没坐在武珍州城里坐等消息回复。    他骑着马,带着自己的亲卫队还有数名在当地人中找的向导,从武珍州城出发,一县一县的走访察看自己治下的五县。    甚至巡视完武珍州五县之后,他还骑马前往带方州的居烈城去拜见了东征水师的两位副帅薛仁贵和苏定方。    百济与新罗旧以支离山为界。    支离山下,百济一边,居烈城。    大唐在百济设立的第二个州带方州的州城就在此处,此时居烈州不仅是带方州都督府所在,也是带方州刺史衙门所在,还是东征水师大营所在。    薛仁贵和苏定方早知道李逍要来,特意到城外来迎接。    李逍见到他们,忙滚鞍落马。    “哪敢劳烦二位亲迎!”    薛仁贵笑着拍打李逍,“你小子一来,就弄的天翻地覆的,我在剧烈州都听说你那边的动静,好样的。”    苏定方已经是近六十岁年纪,他在贞观初年就在大破东突厥之后受封中郎将之职,可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似乎完全被太宗皇帝遗忘,在那个位置上一呆就是二十余年。    二十余年,就一直在十二卫衙门里坐冷板凳,从没再实际领过兵。    直到新皇继位,这位曾经战神李靖元帅的门生,才终于又重得启用。    他年纪比薛仁贵大上几乎一倍,可以说是两辈人。但他很珍惜现在的统兵机会,他也不想辜负皇帝的信任。    身为东征副帅兼带方州都督兼刺史,苏定方更多的心思扑在军事之上,对于带方州这个新征服之州的民政事务的管理上倒是管的不多。    相比起武珍州那边如今轰轰烈烈的场面,带方州倒显得有些过于平静了。    “听说你一顿酒宴,可就把武珍州彻底掌控了,厉害。”    李逍笑道,“杀了几只鸡儆猴,确实安稳多了。”    “以前一直听说你不肯来军前,还以为你只是个书生呢,想不到你其实也很狠,杀起人来倒跟杀鸡一样啊。”苏定方须发半白,抚须称赞李逍。    “不狠不行,那些家伙个个心怀鬼胎,不行点雷霆手段,震慑不住他们啊。”    苏定方不客气的道,“三郎啊,老夫得陛下信任,让我兼任这带方州的都督兼刺史,可是你也知道,如今我更多心思要放在统兵征战这块,带方州的民政我也没多少精力,而且我也不知道如何管。你是武珍州刺史,同时还是安东道的经略和安抚使,我看不如你顺带着把带方州的民政这块接过去。”    “这哪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啊。”李逍笑着推辞。    “这里可是前线,一切从权。我这就向陛下上奏,辞去这带方州刺史兼职,我会向陛下推荐由你兼任带方州刺史之职。”苏定方说的很真诚,“你在武珍州做的不错,那边局面很好,就用你那套在这边搞就行了。”    薛仁贵也道,“苏帅是认真的,我们现在正准备一场新的战役,准备跟百济和高句丽人大战一场,苏帅也没这么多精力管这后方之事,我们两个负责在前面打仗,你负责后方,你放心,若谁敢做乱,我们手里还有四万兵马替你撑腰呢。”    经略使带安抚使,本来也就是协助东征水师。    “小侄何德何能啊,能得二帅如此看重。”    “你有本事我们才真正看重,若你没本事,那我们也不会放心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你。”苏定方道,“好了,也别站在这城外说话了,我们在城里准备了酒菜,为你接风洗尘。”    第 378章 朝鲜三巨头    苏定方和薛仁贵都是比较标准的大唐将领,他们行事比较直接,不像长孙无忌那些文臣一样喜欢玩弯弯绕。    有什么话就直说,惹急了就抽刀子干。    苏定方的出身其实跟程咬金差不多,他家是河北的。隋末时苏家是河北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后来隋末民变四起,苏定方的父亲就组织民团保卫乡里,随地方官征讨变民。    苏定方十六岁就跟他父亲东征西讨,威名渐盛。可惜隋末那是个无力补天的年月,越讨贼越多。最终苏父死于战场,苏定方继承了父亲的那支兵马,最终眼见隋朝无望,便投奔了河北窦建德,深得其信任。    只是窦建德虽然最后占领大半河北,可天下终究还是李家的。窦败亡后,苏定方卸甲归田,在家种了段时间的地。后来窦的部下刘黑闼起兵反唐,苏定方终究还是没按捺住也重新披甲阵。    结果刘黑闼虽然一度打的李唐大军落花流水,可最终被李建成击败,苏定方再次回了老家种田。不久,刘黑闼二次起兵反唐,苏定方又提刀上阵了。这次刘黑闼的势力更盛,最终李唐不得不派出了李世民统兵征讨。    刘黑闼没能击败李世民,兵败身亡,苏定方则再次回老家种地去了。    种了几年地后,大唐对突厥用兵,苏定方被征召从军,主持战局的李靖选苏定方训练一支精骑,几年后,李靖就是带着苏定方训练出来的这支河北精骑直捣突厥汗庭,大破突厥。    苏定方也因功得封中郎将。    但或许就是因为他那并不好的经历,偏偏在开唐诸将帅中,他的年纪又比较年轻,因此一直被太宗雪藏,一藏就是二十余年。    苏定方坐了二十多年的冷板凳,没什么怨言。    现在他得新帝信任统兵东征,他只想以国士报之,狠狠的干死那些百济高句丽贼,为皇帝征服朝鲜半岛。    “后方民政这些,我没精力管,也不懂得管。我就把他全交给你了,我只管负责前线砍人。”    接风宴上,苏定方喝着赤山浦送来的美酒,很直接的道。    薛仁贵如今才三十余岁,太宗晚年征辽,他奉诏应征,在军阵中大放异彩,得皇帝直接从小兵提拔为将军。征辽是他的起点,他也希望能够再建新功。    “三郎啊,说说你的打算,要如何做?有什么需要我们配合的,只管提。”    李逍放下酒杯。    能得两位军中名将的如此信任,让他很感动。    “二位大帅如此信任某,某深为感动。某便全力为二帅主持这后方之事,让二帅无后顾之忧。”    关于具体的操作。    李逍早就在心里有了一套想法,他缓缓道来,说,“东征水师虽有四万,可毕竟还只是一支偏师,如今百济虽新败,但高句丽接下来肯定会抽调兵马南下,百济也会聚集重兵来争。”    “嗯,你说的没错,最近百济和高句丽一直在积聚力量,入冬之前我们不打,他们也会来跟我们要打的。”薛仁贵点头。    “大战当前,后方更需要稳定。”李逍跟两人道,“既然二帅如此信任某,那某也就全力以赴。我打算把在武珍州那边的动作再在这里做一遍,清理一遍那些百济豪强,挑几个实力最强最不服我大唐的家族杀一杀,震慑下其它百济人。”    顺便呢,还可以查抄这几大最有钱的家族,用他们的资财粮食等充抵军用。    “第二步,在带方州设立州学,以进学名义,让带方州的豪强贵族们把子弟送来州学读书,实际上就是让他们交质子。”    “这个想法不错。”苏定方点头,其实他们现在也有这样做,他们攻下带方州后,也曾强令那些豪强大家族派子弟从征,说是从征,其实也就是让他们做人质,留在军中让他们有所忌惮而已。    而现在李逍说以读书的名义,把他们召到州城州学里,其实效果也是一样。    “再然后呢?”    “然后就是推行减租减息策略,打了那些豪强大家一棒子,就得给那些贫民百姓一些甜头。”    “再招募贫民和奴隶为州乡勇,这样便可让水师全力应付征讨事宜,从后方抽出力量,以后后方的治安就可以由这些乡勇接手。”    “这些人可信吗?”    “总要调教驯服的,相信是可用的。”李逍自信道,“等到将来,这些乡勇其实也可以协助水师攻城略地、押运辎重粮草、运送俘虏的。”    苏定方哈哈大笑,“若是别人说这话,我可能不太相信,但既然是你李三郎说的,我信。”    “再然后就是屯田筑堡修路。”李逍说出他的又一个计划。    清洗百济豪强大族,是为了后方安稳。减租减息招募兵勇,也是为了得到底层百济人的支持,同时能够让后方有一支协助力量。    最后的目的,还是在百济征服之地建立起秩序,推行统治。    “屯田,可自给自用。让百济的大唐军队可以直接得到粮草供给,而不用大费周章的自中原运送过来,既能节省时间,更能节约粮食,若本地粮食能自给,东征水师就真正的无后顾之忧了。”    这话深得薛仁贵和苏定方的赞同。    打仗嘛,虽然说是他们这些将军的事情,可如眼下这场大战,那不是一天两天能结束的,尤其是跨海东征,他们还是一支几万人的偏师,粮草补给是大问题。    一旦粮草供应不足,那再厉害的军队也撑不了多久。    “两位大帅,只要我们能稳定后方,推行清丈田地,普查人口的策略,那么以带方和武珍二州的田地肥沃,每年可征得田赋粮食许多,而通过充公没收的那些逃亡贵族和官府的田地,可以招募贫困百济百姓佃种收租,如果顺利,则负责供给几万东征水师并不会有问题。”    据现在李逍所得到的数据来看,武珍州和带方州算是百济比较富裕的地方,虽也有些山地和多岛屿,但同样还有平原地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