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耳听大伯终于答应带她进京, 孟芷心登时眼睛一亮,忙点头道谢,“多谢大伯父。” 然一旁的郑氏却明显有一愣。 什么?要带芷心却不带阿淼? 那可不成, 阿淼可是男孩, 那才是她以后的支柱靠山,怎么能撇下阿淼呢! 郑氏眼看又要着急着争辩, 然而如方才一样, 还没张口, 又被自家闺女给拦住了。 孟芷心赶在娘前头再度张口, 道, “大伯父说得对,阿淼年纪还小, 一下子要赶这么长时间的路,未必能适应得了,不如在家好好读, 说来等我们去了京城,有他陪着你,我也能放心些!” 一边说话, 一边悄悄朝郑氏使眼色。 这时候, 只听孟老太太也道, “四丫头说得对,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事情紧急,咱们总不能叫京里皇上等, 明日就要出发,赶紧回去收拾。” 又特意叮嘱郑氏,“阿淼到我跟前也将近一年了,功课很有长进,你方才也说,日后还需指望他们姐弟,那就对他上心些,我不在的这些日子,多督促他的功课,少在他面前嚼那些没用的舌根,可记下了?” 这一番话,俨然已是尘埃落定,没有回旋余地了,郑式原本还替儿子不公,然转念想到阿淼又能重回自己身边来,又安慰不少,只好乖乖应了声是。 事情便就此定下了,今次进京,除过孟老太太,大房三口,再就是孟芷心了。 孟侯爷又对其余人发话,“时候不早,赶紧各自回去准备,明日就出发。兰儿蕙儿,你们也各自回家去,等我们回来,再来看望祖母便是。” 虽是离别在即,但实在情况紧迫,一家人也没工夫再话离情,便各自去了,而眼见大伯似乎跟祖母还有话要说,玲珑也只好先离开,想着晚间找个机会,再来跟祖母说话好了。 众人分头回去,屋子里终于清静了,老太太叹了口气,问长子,“别看四丫头现如今乖巧了些,可她心思深着呢,特意安排今日这一出,你以为她打了什么好主意?你怎么就看不穿,偏偏答应她了?” 却见孟侯爷苦笑一声,“娘以为我当真看不穿么?不过是眼下这时机不好啊。一则,三弟那档子事,终究是他媳妇吃了亏,况且那春凝毕竟出身是块诟病,如若郑氏果真闹起来,风声传到外面,这样的当口,恐怕对咱们孟家不利。” “再者,说一千道一万,新帝登基,咱们归京也是理所应当,如若表现的太过谨慎,令人起疑可就不好了,因此,既然四丫头这么想去,就不妨带她一起去。至于其他,咱们尽量看好她便是。” 这话可与方才当着张氏及孩子们时所说的话意味大有不同,老太太眉间微皱,问道,“依你看,新帝当真会为难咱们?” 孟阔道,“按理说,他初登基,正是需要稳定民心的时候,且由他此番上位的手法来看,他该是十分注重名声的人,所以短时间内,未必故意针对我们,不过……” 他语声一顿,引得孟老太太心间一紧,试着问道,“不过什么?” 而孟阔却并未直言,只是道,“娘深明大义,又见惯了风浪,这其中的利益纠葛,总归比他们清楚。” 老太太稍愣片刻,而后,又叹了一声,“如此说来,今此咱们是去得容易回来难啊!” 说的也是,他们孟家好歹也是将门,这样的局面,辽王岂会轻易再将他们放回越王身边? 眼见老母亲已经想清楚,孟阔便也用不着多言了,顿了顿,只垂首道,“今次连累娘受惊,是儿子不孝。” 孟老太太却摆了摆手,叹道,“这哪里是你的错?其实今日之处境,想当初朝廷把咱们孟家安置在临安时,就已经注定了?先是三年前三丫头进宫,如今又是把我们一并召回京去……如此下去,这路恐怕是要越走越窄!我问你,你心间可有应对之策?” 孟阔并未否认,只道,“儿子一定尽力维护孟家周全。” ~~ 新帝登基大典定在八月十四,中秋前夕,满打满算,也就不足四十天的时间了。 为了不迟到,收到圣旨的当日,孟阔便命管家去找好了北上的客船——老太太年纪大了,马车颠上一路,恐怕会颠散了骨头架子,所以还是水路好些;而府里也是抓紧时间收拾,第二日中午,主子下人连同护卫等几十人,便乘船出发了。 送走了祖母伯父伯母等一行,玲珑心间有些空落落的,同明月叹道,“阿月,我们好不容易才从京城回到临安跟祖母团聚,可现在,祖母她们却去了京城,这算不算造化弄人啊?” 现如今世子不在,而老夫人侯爷他们也一下离开,也难怪主子会如此茫然无助了,明月一面心疼,一面安慰道,“小姐您要放宽心啊,老夫人和侯爷他们又不是不会回来了,算上来回路程,也左不过三四个月的功夫,很快的。” 这样说来,的确很快,然玲珑却隐约有些心里没底,生怕祖母他们此行会不顺利,被辽王为难。 正担忧的时候,只听明月又提议道,“现如今府里除了您,就剩了三老爷一家了,您要是住着不舒服,大不了再回小院儿住去?” 的确,平素家里数玲珑同三房不对付,然现如今却偏偏就只剩了她们几个,这里头的别扭显而易见了。明月说的是,如果想舒心一些,不若回她自己的那处小院里好。 没料玲珑却摇了摇头,断然拒绝,“不成,我一走,家里可就成了三房的天下了,就我三叔三婶那性子,谁知道又会折腾出什么幺蛾子来?我得留在这里,替大伯和祖母看好家才是!” 呃,明月顿了顿,暗叹这说得也是,只好点头道,“小姐要留便留,反正奴婢一定跟着您。” “嗯。”玲珑点了点头。 诚然,没了祖母主持大局,除过小弟阿淼,她跟三房更没有话说了,然而这都没关系,她毕竟还有地方散心,时常去铺子里看看也好。 就算亲人们暂时不在身边,爱人也分隔两地,然眼看着账本子上能日进斗金,也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然小馆带给她的,除过成就感,还有一些意外之喜。 这一日,她如往常一样,用过早饭后无事,便从侯府出了来,打算去铺子里看看,而等下了车,才一进到小馆中,却见吴掌柜跑过来道,“东家,昨日有您信,已经帮您送到后院了。” “信?” 玲珑愣了愣,忽然想起上回与慕容啸见面的事,心间忽然一顿,猜想道,难道是慕容啸给她的? 说来又是几月不见了,因为此次大伯父并未出征,她并不能常常听到战报,更遑论是他的消息,只能偶尔从街上听几句,零零星星,难解思念。 而今次这信,若果真出自慕容啸的手,可谓意义重大。 想到这个可能,玲珑不由得兴奋起来,匆忙应了声,赶紧去了后院自己房中。 而等进门后发现,桌上竟果真搁着一封信。 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锦盒。 咦,还有东西? 她诧异一下,赶紧拆开信来看。 果真是慕容啸的。 待那出自他手的字迹一个个入了眼,连成线,又组成词句,就如同他的声音又在耳边回响一样,玲珑的心跳渐渐剧烈,唇角也忍不住上扬。 慕容啸在信中说,他一路平安,只是行军打仗紧张忙碌,才一直没有机会给她写信,至于现如今具体战况,还不太方便向她表述,然而他想告诉她的是,自分别以来,他每一日都在想她,心中一直在惦念着她…… 随信附上的锦盒,是他特意为她准备的礼物,这是在他行军途中,每每令他触物生情,想念她的东西,他将它们一一保存好,特寄来给她看,但愿她见到后,也会想起他…… 因为行军条件有限,信件并不长,说完这些也就结束了。 然却如饮鸩止渴,愈发叫人不舍放下。 玲珑捧着那远方寄来的纸张,忍不住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直到确定没错过他一字一句,才终于舍得放下。 而一旁的明月早已等的蠢蠢欲动,眼见她将信读完了,便忍不住问道,“小姐,那盒子里什么啊?” 玲珑哦了一声,“我也不知道,打开看看。” 他说这是令他想起自己的东西…… 玲珑也很是好奇,究竟是些什么,能令他想起自己? 明月得了指令,赶紧来开,而随着盒盖被拿开,里头的物件终于漏出了真容—— 先入眼的是一朵风干的芍药花儿,一把成色极好的象牙梳子,除此之外,还另有两只小巧的锦袋。 玲珑先拿到手中一只,小心翼翼的打开来看,见竟是一兜红豆。 而余下的那只,分量似乎没有多重,且还隐约透着股味道…… 玲珑皱了皱眉,赶紧打开,这才认出来,那竟是一兜子花椒。 “……花椒?” 她皱眉道,“这是什么意思?” 前三样她是知道的,芍药传情,有道是“有情芍药含春泪”嘛;象牙梳喻义白头偕老,也是极好的意头,而红豆就更不用说了,连市井间百姓都知这又叫“相思豆”,自然也是传情最佳的物品。 只是这花椒…… 她正纳闷着,忽见明月掩唇直笑,“花椒代表‘多子’,世子的意思,是想同小姐日后多子多孙,果真是好实用的意头啊!” 多子多孙…… 玲珑刹那间便想起那日与他小榻上缠绵的情景。 这家伙,还真是…… 心里正暗暗笑他,忽见明月咦了一声,“小姐,这里头还有信呢!” 说着赶紧取出来,递到她手上。 玲珑赶紧来看,发现纸上只有几句话而已。 慕容啸介绍说,这分别是赣州的芍药,南海的象牙梳,宜昌的红豆,以及蜀地特产的花椒,这都是他一路亲自采摘收集,为她准备的,希望她睹物思人,好好珍惜。 信看完了,玲珑点头道,“他说这是蜀地的花椒,怪不得闻着这么冲呢……” 话音未落,却忽然一愣。 咦,他怎么又跑到蜀地去了?难不成,倭寇已经躲得那么远了! 作者有话要说: 柿子其实有言外之意,只是不知玲珑能不能猜出来了…… 下章尽量争取晚上,么么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