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花灯
钟意吩咐人收拾行囊,准备动身,往绥州去。 益阳长公主有些讶异:“不是说要过了十五再走吗?怎么这样急?” 钟意笑道:“左右我在京中也无事,还不如早些出去走走。” 益阳长公主神情微动,低声道:“是不是因为青雀?” 这原也瞒不过人,钟意顿了顿,还是点了下头。 “罢了,”既是这缘故,益阳长公主不好再劝,笑道:“出去走走也好。” 说起血缘关系,益阳长公主与李政远比跟自己亲近,现下能说这种话,是真的没把自己当外人。 钟意谢过她的好意,又遣人往越国公府去送信,不想等人回来,却收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 钟老夫人病了。 “怎么回事?”钟意思及前世,有些心焦,急道:“祖母身体一向康健,怎么忽然就病了?” “老夫人前几日出门吹了风,夜间便有些咳嗽,原以为慢慢就会好的,也没在意,这两日忽然却加重了。” “居士还是回去看看,”玉夏见她面露担忧,道:“老夫人毕竟上了年纪。” 这话说的有些不详,却也在情理之中。 钟老夫人年纪不轻了,这场病又来势汹汹,备不住便生了什么意外,钟意若动身往绥州去,却不是一时半会能赶回长安的,若真是出了什么事,她只怕要抱憾终身。 皇帝素来同这个姨母亲近,听闻她病重,亲自登府探望,李政也一道跟了过去。 钟意既然归府,便在钟老夫人身边侍奉汤药,虽说已经出家,但尽孝这种事,自然不会有人说怪话。 皇帝被人引着进了内室,便见钟意捧着药钵,将汤药残渣倒在花坛里,许是这几日操劳,人也清减几分,愈加窈窕动人。 这样钟灵毓秀的女郎,怨不得他那心高气傲的儿子,也会被拢住心。 皇帝看眼李政,停下脚步,道:“居士。” 钟意回头望见这一行人,屈膝施礼:“陛下。” 言罢,又客气而疏离的叫了声:“秦王殿下。” 皇帝关切道:“姨母身体如何?” “已经稳定下来了,再将养几日,便会无碍,有劳陛下登府过问。”钟意再拜道:“祖母这会儿正醒着,陛下不妨过去说说话。” 皇帝轻轻颔首,先一步入门,李政再见她,心中自有千言万语要讲,却也知眼下情状不宜多说,深深看她一眼,默不作声的跟了上去。 内室有人说话,不知是谁家郎君,声音清朗,如三月阳光:“济仁堂的川香枇杷膏最好,老夫人喉咙肿痛,每日吃些,最是对症。” 沈复。 皇帝神情微动,李政眉头也跳了一下,父子二人下意识去看钟意,却见她神情淡然,一丝异样也没有表露。 皇帝忽然有些能理解儿子求而不得,又无从下手的无力了。 他进了门,便见钟老夫人靠在软枕上,沈复则在塌边胡凳上落座,笑道:“姨母如何,身体可好些了吗?” 钟老夫人有些讶异:“陛下怎么来了?”沈复也起身见礼。 “姨母是长辈,既然染病,朕登门探望,原也是应该,”皇帝笑着问候一句,又道:“幼亭怎么也在?” 沈复答道:“臣同陛下一般,皆是来探病的。” 皇帝赞道:“幼亭有敬老之心。” “沈钟两家原就是世交,”沈复则道:“晚辈敬重长辈,也是理所应当,哪里当得起陛下夸赞。” 几人笑着寒暄,倒也和睦,钟意并不搭话,往外室去盯着侍女煎药,待煎好后,才送到内室去,到塌边坐下,道:“祖母,该喝药了。” 有侍女将钟老夫人扶起,钟意将碗中汤药吹凉了些,才送到她口中去,一碗药喝尽,又有些歉意的看向几位来客:“这药安眠,祖母怕是要歇下了。” “那朕也不叨扰,这便回宫去了。”皇帝起身,嘱咐道:“若有用的到的药材,尽管往宫中取,太医院也可供调配。” 钟意屈膝谢恩,恭敬送了他出去。 沈复目送天家父子离去,轻轻道:“那居士,我也告辞了。” “祖母需要人照看,”钟意停在原地,道:“我便不远送了。” “自然,”沈复转身离去,没几步,又回过身,道:“我听说居士要往绥州去?” “京中是有人专门宣扬这个么,”钟意无可奈何的笑道:“我都没走,消息便传的人尽皆知了。” “绥州路远,怕有一阵见不到居士了,”沈复顿了顿,方才道:“十五那夜的灯会,居士会去吗?” 正月十五乃是年关终结,长安也会举办盛大的灯会,可结伴同行的,往往都是有情人,沈复怎么会问她这个? 钟意垂下眼睫,道:“我既已经出家,还去凑这个热闹做什么?” 沈复却道:“灯会并非只有缘人可去,渭河边也有人放许愿花灯,居士不妨去走走,顺道……祈求老夫人身体康健。” 钟意听到这儿,倒有些意动,道:“也好。” “那等十五那日,我来府上接你,”沈复微笑,道:“一言为定。” 她又不是不认识路,怎么还要扯上沈复一起? 钟意有些好笑,正待说句什么,他却已经转身,大步离去,倒像是怕她说出拒绝的话一样。 长兄钟元裕不知何时到的,饶有深意的看着沈复背影,道:“幼亭有心了。” 钟意无奈道:“哥哥。” “好,我不说了,”他温和笑道:“你也累了一日,回去歇着,这有我呢。” 钟意昨晚守了一夜,着实有些累了,倒不跟他客套,点点头,回自己之前的院落里歇下了。 …… 自那日说开之后,李政似乎大受打击,除去陪同皇帝一道登门探望钟老夫人外,再没有出现在钟意面前,大概是碰了钉子,打算放弃了。 钟意心中释然,还有些说不出的怅然,时移世易,那都是过去的事情,没有必要再耗费她的心神。 正月十五这日晚间,沈复如约登门,许是钟意这些时日的照看有用,许是菩萨垂怜,钟老夫人的身子一日日好了。 她很中意沈复这个年轻人,听他说想带孙女出去放花灯,便道自己无碍,催着钟意跟他出去走走。 钟意挨不过她,便应了,又不欲招人耳目,就褪下道袍,换了家常女郎装扮。 沈复自回京后,尚且是头一次见她如此,打眼一看,竟痴住了,半晌才回神,道:“长安那些流言,原是真的。” 钟意不解:“什么流言?” 侍女还备了面纱,沈复接过,亲手替她佩上了:“说居士是仙娥,我配不得的流言。” 这动作有些亲密,那话更是如此,钟意下意识后退一步,客套道:“市井流言,如何能当真?” “不能当真吗?”沈复低声道:“那,我也配得居士吗?” 他这样端正的人,居然也会说这种话,要知道,前世即便是在内帷之间,也难听他说几句甜言蜜语的。 钟意微怔,忽然有些庆幸自己佩了面纱,遮了脸热。 “沈侍郎,”她眼睑微垂,道:“你也拿我寻开心。” “哪有?”沈复低头一笑,就着天上月光,别有缱绻:“走,再不去便迟了。” 今日是十五,街头巷尾皆是提灯的男女,人也拥挤,沈复护着她往前走,一路到了渭河边。 这晚原就是祈愿的日子,河边聚集了许多男女,还有摊贩在售卖花灯,又提供笔墨,可以将心愿写在纸上,让它逐水漂流,直达远方。 钟意重生一世,对于神佛心有敬畏,也有些相信,叫人去买了盏花灯,提笔在上面写了几下。 唯愿祖母康健,合家安乐。 想了想,又添了几笔:也愿我平安如意。 那张纸原就不算大,她将后边那句话补上,便显得窄了许多,也不知神仙见了,会不会嫌她许愿许的太多。 钟意如此一想,便提笔将后一句抹去了,在纸面上吹了两下,折叠起来,放进了花灯里。 她写的时候,沈复便极君子的挪开视线,待她写完才道:“是为家人求的?” 钟意笑道:“不能说,说了便不灵了。” 沈复忽然笑了,语气轻柔:“你怎么把为自己许的愿抹去了?” 钟意一怔,蹙眉道:“你偷看了?” “没有,”沈复道:“我猜的。” 钟意听得愣住,不知怎么,忽然就想起那日李政的猜测来了。 她险些忘了,沈复虽不像李政那样厚颜,思绪之敏捷却未必会逊于他,与他接触的多了,也未必会是好事。 沈复见她怔住,笑问道:“怎么了?” “没什么。”钟意勉强一笑,又一次庆幸自己佩戴着面纱,能遮挡住面上神情。 沈复却也取一盏花灯来,提笔蘸墨,道:“见你方才那样诚心,或许那神仙是灵的,我也写一个试试看。” 钟意眼睫微垂,挪开视线。 沈复边落笔边道:“居士,你怎么不问我写的是什么?” 钟意淡淡道:“不是说了吗,说出来就不灵了。” “也没有那么绝对,”沈复停了笔,将那张纸折起来,放进花灯里:“据说,等花灯进水之后再说,神仙照旧会实现那愿望。” 钟意有些好笑:“你何时也信这个了。” “左右也只是玩笑,”他另取了一盏花灯递给她,道:“再写一个。” 钟意提醒他,道:“我已经写完了。” “那是给别人写的,”沈复道:“这个是为你自己写的,不一样。” 钟意转念一想,笑道:“也对。” 将先前那盏花灯搁在手边,她重新取了一张纸,沈复递了笔与她,随即别过脸去,钟意略加思忖,提笔写了一行字。 愿我从此再无波折,平安顺遂,终了此生。 写完之后,钟意将那张纸折起,搁进花灯里,向沈复道:“那边人不多,我们去将它放下。” 沈复笑道:“都依你。” 渭河边的年轻男女颇多,时下风气又开放,大方展露玉颜,同心上人挽着手的女郎也不在少数,如钟意这般蒙着面纱的,反倒是少见。 二人不欲张扬,便往偏远些的地方去了,河岸边有些湿,沈复将自己那盏花灯放入水中,又自她手中接,想帮她将花灯放下,却被钟意摇头推拒。 她道:“我还是自己来。”言罢,提着裙摆过去,小心的将那两盏灯放入水中。 “居士,你许了什么愿?”沈复也不介意,道:“花灯入水,可以说了。” “你都没同我说,怎么反倒问我?”钟意不想提,便随口扯开话题,道:“好没道理。” “说也无妨,”沈复微微笑了,道:“我许的愿是,希望我的心上人如愿以偿。” 钟意一时顿住:“你……” 沈复轻轻唤道:“阿意。” 自从回京之后,这是他第一次叫她阿意,那语气轻缓,不觉令她想起从前。 他道:“你许的什么愿,能同我讲吗?” 月光与灯光交映,照得他面目明俊,依稀是无数少女梦中人。 钟意怔怔看着他,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你既不说,我便自己去看了,”沈复轻笑道:“你可别恼。” 钟意尤且未曾反应过来,他却解下大氅,顺势扔到他怀里去,纵身一跃,跳进渭河里,去追那盏已然漂出很远的花灯。 “沈复!”钟意惊呼一声:“你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