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七十年代美好生活录 > 第22章

第22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呆在家里照顾四个小孩子, 虽是每天累得脚不沾地,可是陪孩子在一块儿,可是让赵春芳觉得跟老燕家一家人在一起更舒坦。    毕竟面对王淑芬和沈翠兰, 让赵春芳觉得更累人。    况且, 炎炎夏日躲在家里不再田间地头儿, 也让赵春芳比往年看起来更白了许多。    到了秋日里, 面对即将到来的农忙, 大家是丝毫不容许懈怠的,晚上大家吃了饭没啥事儿,都会选择早些睡觉, 多躺着休息,养精蓄锐。    老燕家唯一一个和以往这时候心思截然不同的, 就是老大家的顺子了。    因为,他就要上学了。    难以想象老燕家最“野”的孩子即将上学是个啥概念。    铁蛋比顺子大了一岁多,早一年上学,别管学习好不好, 都要在公社上的小学里老老实实坐上一整天, 下午才能放学。    一年级还好,没啥作业, 下了学就是疯玩疯闹, 爱回家不回家, 记得回家吃饭就行。可是过了一年级往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啊。    顺子单是想一想要板板整整地坐在书桌前,瞪大了眼睛听讲,就觉得浑身都疼啊。    最要命的是自己的小姑姑燕金梅就是公社里的小学老师。    这要是在学校调皮捣蛋考个鸭蛋, 还不是分分钟就被小姑姑把消息带回家了?    他不止一次跟亲妈赵春芳商量,能不能再晚一年上学,或者说压根儿就不上学,他可情缘在地里帮着上工赚工分儿。    这事儿在赵春芳那儿压根儿就没啥可商量的余地,读书学习不说是很好的出路,起码不会让人变成傻子。    看看自己男人燕建国,就是当初读书不成回回不及格的,才回家种地的。    虽然种地过活不丢人,可是这傻了唧的让人骗都还得帮着人家数钱。除了低头干活儿,还是不知道他能干好啥玩意儿了。    活脱脱一个老黄牛。    赵春芳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跟他爸是一个德行。    她自己是不笨的,要不是当初家里拿不出钱让她上初中,保不齐现在她也跟自己三叔子、大姑子一样,当了个高中生呢。    她相信,自己的儿子应该会遗传自己的脑袋瓜子。    顺子必须读书,知识没准儿能改变命运呢!    另一位还在上学的铁蛋同学,也在赵春芳和燕金梅的安排下,成功再陪自己的顺子弟弟再读一回一年级了。    铁蛋在性格上跟老燕家的兄弟几个可是迥然不同,天生一种冷冷的王者之态,既不像顺子那样粘着爸妈,也不像顺子一样出门儿就跑没影儿。    他看起来很沉稳成熟,不咋像一个小孩子。    赵春芳跟他好好儿谈过,需要他再重新入学读一年的时候,他也就是点点头,表示同意。    事实证明,赵春芳坚持让铁蛋重读一回事正确的选择。    去年的铁蛋还对书本丝毫不感兴趣,啥也不爱听的,今年就开始突然间开了窍儿。    放学回家,赵春芳问他学了啥,他都能侃侃而谈说清楚个一二三四来,到时没有说真的灵光一现变成天才,但起码是对学习感了兴趣,没觉得上学是个负担。    燕金梅也差异,“这老大燕安在学校听课还是相当专注的,到是燕顺……”    顺子活脱脱儿一个小泥猴儿,下课比上课开心,放学比上学欢腾,就是课间十分钟都能出到院子里,爬上操场里那棵树上去。    赵春芳:可能顺子的名字没起好,顺杆爬的顺,铁蛋的大名燕安,就是安静的安。    铁蛋在学校的表现不仅得到了赵春芳的青睐,就是田秀平也格外重视了几分。    田秀平是一个相信“学习能改变命运”的人。    所以她才会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们读书的心思,当然了,老大老二和老五的存在,就是给她省钱的,所以她没能真的砸锅卖铁。    她开始在孙子里头表现出对铁蛋的偏爱来,偶尔会吩咐田秀平可以给铁蛋冲个糖水鸡蛋,或者是蒸个蛋补补脑子啥的。    同样是上学但是贪玩的顺子可没有这待遇,他只能干看着眼馋。    他想不想吃呢?当然想啊。    可是要是天天老老实实坐在学校里听小姑姑讲听不懂又没意思的话,才能换来鸡蛋,那还是算了,他不吃这个也罢。    秋日里的农忙很快就到了。    挨家挨户都开始全员出动,准备下地收割,把忙活一年的劳动成果给拿回来。    由于今年夏天没下几场雨,庄家粮食长得并没有去年那么喜人。好些粮食看上去还不错,可走进了割下来的时候,才看得见都是干瘪的。    大家也不禁担心起今年的收成来。    要是交不上够数的公粮,指不定又要集体欠债了。    这就是庄稼汉的弊端所在,好活赖活不看自己,全凭着老天爷吃饭。    田秀平心里也不好受,毕竟老燕家一家子这一年没少忙活,虽然少了赵春芳这个劳动力,还有俩刚生完孩子的,但老燕家被分配的任务还是干得妥妥帖帖的,丝毫没落下前两年的后腿儿。    因为他们家里有了燕金桂和燕建学寄回来的钱和票子,多多少少还能买点儿大骨头或者肉丁回来吃吃荤腥解解馋,不至于到后面的农忙全家没力气。    就这么干着活儿,到底还是全生产队乃至全公社收成都很差,隔谁身上,谁能舒坦?    等到一家子失落地打完所有的粮食才发现,好像老燕家的庄稼地也没咋比往年少收成啊。    这就奇了怪了,不是第一公社的生产队长沈铁民在前些日子的动员大会上说的,今年的收成不好,粮食打出来都是瘪的?然后还加油鼓劲,让大家不要没了斗志的?    田秀平留了一个心眼儿,让老燕家家里人都守口如瓶,先别跟外头人说自己家粮食的事儿。    转头儿她就私下去隔壁老王家打听,问问顾小莲她们家粮食收成是咋样的。    “表嫂子,我们家那粮食瘪得都不行了,要我说连去年的一半儿也赶不上啊,我们家老王头儿也愁得今年咋给公社里交公粮的事儿,沈家那个小队长就知道拉着我们老王头儿,一口一个叔的叫着,求着我们想法子。”    这么一听,田秀平更惶恐了,自己家那粮食一点儿不见比去年差是咋回事儿?不都是同一片地?    “那你家老王去问了别家没,是不是都瘪了?”    “是啊,今年夏天下雨太少了,天气又热又干,起初还高兴没有雨没发水,也没想着旱了的事儿,等反应过来,都快秋天了,问了好些人家,都差不多的结果。”    这么说,第一生产队里,也就老燕家负责的那片地收成还是好的了。    田秀平也没直接就跟顾小莲说这个事儿,担心到时候传出去,平白遭了别人家的妒忌,再有人趁着农忙使坏。    但到底没忍住晚上回家跟老燕头儿说了这事儿。    “老头子,你谁是因为啥呢,咱们家一左一右都是瘪的,难不成还是说咱们家分到了地土质好?”    老两口儿不约而同想到了上半年村儿里下大雨,淹了一部分自留地的事儿。    那时候也是莫名其妙的淹了老燕家一左一右的自留地,唯独他们家的啥事儿没有。    当初的解释就挺牵强的,现在遭了旱,结果还是他们自己家一点儿事儿都没有,真是奇了怪了啊。    “不对啊,咱们家的地跟隔壁是一样的啊,最多也就是咱们家人多,分的地方大了点儿,跟土可没关系。”    田秀平心里相当犯嘀咕,莫非她们家做了啥好事儿,得到了老天爷的庇佑?    “老婆子啊,反正今年农忙也快完了,后边儿又事分粮然后等着分猪肉了,咱们也得好好儿想想家里头这么几个抱怀里的,明年咋整,不能总让老大一个人在家看着,也怪熬人的。”    老燕头儿看见赵春芳那黑眼圈越来越重,心里头也过意不去,都是各房生的小不点儿,白天都凑在一块儿给一个人带,就够累的了,晚上老大家的还要哄着俩小闺女睡觉,整天儿围着孩子转也是够呛。    田秀平想想也对,咋说也应该申请一下俩人干点儿生产队里轻巧的活儿,一个上午干活儿,一个下午干活儿,倒腾开来带孩子。    这也算是生产队里给有孩子的人家的一点子福利。    “等过完年,农闲过去了,我就去跟老王头儿说一下,这面子估计能给我的。”    自打上次老五家的抱怨了自己的儿子没名字以后,田秀平就开口说让老五两口子自己给孩子起名字就行,不用过问她。    实际上是田秀平嫌沈翠兰事儿多,怕自己起了个名字人家不乐意,到时还不是费力不讨好,索性就把任务甩给她自己,爱叫啥叫啥。    不过,沈翠兰因为是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起名字格外用心,这个嫌太土,那个嫌不够吉利的,拖到现在,孩子还是没个正经名字。    害得赵春芳每次都是娃子娃子的叫。    “那老五家那个小子还没叫名字呢?”    老燕头儿叹了口气,虽然更喜欢小孙女儿,可是孙子也是自己家的啊,生下来快半年了,连个像样儿的名字都没有,不像话啊。    “我听老大家的说,好像小名儿叫旺财了,说打大名儿还是给咱们俩起。”    旺财……    老燕头儿:这确定是我小孙子的名儿?    作者有话要说:  原谅今天的更新不太肥,因为月末了,明天月初,你们懂的。    忍冬会为了月初的活动,努力的!!!    么么哒    前五评论红包,24小时后排随机红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