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十八 就在所有人忙着打探这新鲜出炉的港姐的消息时,陈敏娇却和杜风商讨着公司的发展。 杜风出资租了个三层小楼, 说是租, 不过是给了点手续费用了自家的楼。 按照陈敏娇的打算, 起步期有个两三间办公室其实都够了, 她和杜风都不会常常待着。但是杜大少爷钱多的没地花,又好面子,这才弄了个小楼来。 这下好了, 空荡荡的小楼, 除了陈敏娇和杜风, 再无他人。 楼盘是先前装修过的,杜风也就将就了。 他叫人做了牌匾,打算到时候弄在门口。 只是谁又能够想到呢, 这名号响亮的天娇公司, 现在不过是一个空壳。 “你打算怎么做?”杜风问。 陈敏娇环顾了四周, 又看他:“看你想要什么了。” “我想要什么你都能给?”杜风疑惑地问。 陈敏娇挑眉,毫不掩饰自信:“凡事总要试一试。” 杜风敲着桌子,玩笑话似的脱口而出:“我想要个电影帝国。” 他家老头不是搞了个黑道帝国吗?他是永远翻不了身的太子爷。那他就要搞个电影帝国。 “你懂电影吗?”陈敏娇有些不信。 杜风嗤笑一声, “但我懂资本。” 他留洋那些日子,学的都是怎么玩金钱游戏。 “那正好。”陈敏娇满意了, 她勾唇笑起, 眉眼锋利, “那就搞一个电影帝国。” 这种话若是让前世的她说出来,只怕她自己都不信。 但是现在,她有野心, 杜风不甘心。她有点子,也有来自后世的灵性。而杜风,有钱有权。二者一拍即合。 而二人又恰好赶上此刻的香港。 像是《双城记》中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个时代有着无数可以掌握的先机,也没有后世无数的桎梏。但这个时代,也有着刀光剑影,有着血肉搏杀。 香港电影还正在风雨中摇曳着,找不到出路。 而乱世出英雄。 杜风那点少年热血也被激起来了,试问哪个男孩没有做过打造自己世界的梦呢?他有点激动地问:“怎么搞?” 怎么搞? 陈敏娇想要为自己,也为香港,为整个华夏,创造一个东方梦工厂。 华夏需要一个能够为自己造梦的地方。而非把所有的经典都拱手相让,把十几亿的票房空手送给好莱坞。 她上辈子读电影的时候,提及中国电影史,翻来覆去讲的也就那几部。然而这个时期,外国的异形已经开始崛起,电影特技发展,整个电影圈的商业链条也完整形成。 在这个世界,如果她能改变一点什么呢? 做一只蝴蝶,小小的煽动翅膀,却改变整个世界。 单是她一个人,她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充其量赚赚钱,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但是她遇上了杜风,这个此刻正把握着钱权,又懂得操控的男人。她没学过金融,一个人,就算有点子,也无济于事。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杜风就站在这里。 可是香港太小了。同世界相比,不过只是一粒地图上的芝麻。 这么点连隔壁岛国都比不过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同整个好莱坞相拼呢?陈敏娇皱眉,他们现在的目光绝不能止步于香港。 “电影帝国,绝不是单单能拍出电影那么简单。”陈敏娇说。 “电影制作的前期制作,电影的后期宣发。就连映时的盈利获取和映后周边售卖,都可以算作是电影帝国的一部分。” 陈敏娇一把握住思路,就行云流水地开始了自己的叙述。 “好的演员和电影从业人员也是很必要的。既然是帝国,那必然是所有电影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国度。就像是好莱坞。我们要有能够吸引别人的本钱。我们拍好电影,更要拍赚钱的好电影。” 后世在划分电影类型时,很容易用文艺片或者商业片去形容电影。虽然这种分类法在当时她处的那几年里已经渐渐被反驳,但无法否认的是,商业与文艺曾经是电影的两大分类。 也曾经造就了无数的偏见。 很多人认为文艺片就是好,商业电影就是俗气。 前世香港电影这些年兴起的新浪潮就是这样状态。新浪潮这个词对于关注电影来说应该并不陌生,法国新浪潮就曾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香港新浪潮却有如台风过境,只是昙花一现。 新浪潮,也就是作者电影,实验电影,先锋电影等独立电影的统称。港台现在的影院包款制度,也正是新浪潮兴起的一大助力。这种电影纯粹追求作者想要表达的,或者展现个人艺术风格,不参与商业盈利。 许鞍华的一部《疯劫》,是前世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端。 这部由许鞍华执导,一天之内完成剧本,二十来天完成拍摄的电影,在后世的香港电影史上占据了极大的地位。 然而这个世界,还没有出现它的《疯劫》,于是一切也没有开始。 陈敏娇还有机会来改变香港电影的道路。 由于新浪潮过于关注艺术性,而在短暂的艺术春天逝去以后,前世的香港电影就完全摒弃了艺术电影,开始向商业低头。为了能够赚钱,他们开始落入俗套,开始居于现状,不敢挑战,也无法创新。 不到十年。 香港电影走向了下坡路,以至于后世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再提香港电影,能够想到的也不过是上个世纪的许多经典而已。 张国荣在二十世纪末感叹,香港电影已经穷途末路了。(注1) 陈敏娇想要香港电影能够在文艺与商业之中找到平衡。 她想让新浪潮和商业化共处。 后世的一些影评家总爱把文艺片票房不好,在他们看来三俗的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的原因给怪罪于观众的审美能力不行,认知程度不高。 然而有人真的诱导或者引领过观众的喜好吗? 没有。 打破文艺和商业那看似不可逾越的隔阂,是陈敏娇想要做的。偏向艺术性的电影能够提升整个香港的电影质量,换句话说,叫提升B格。而商业电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一个电影帝国提供资金,在成熟的电影市场中,二者都应该能够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式。 她和杜风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找到这种方式,并且加以引领。 引领电影从业者,也引领观众。 “我们的首要目标是拿下1/3的院线。”陈敏娇冲杜风笑,“也是我们的赌约。只有拿下了自己掌控的院线,才可能完全地改变香港的电影现在的放映制度。实话告诉你,一个投机取巧的事。” 陈敏娇像个小狐狸,“我集训那段日子舍友姓周。” “周氏?”杜风皱眉猜测。 陈敏娇打了个响指:“没错。她家虽然主要专注于房地产和玩具开发,但是这无线的周氏,也算是和她沾点边。” “周氏在无线的电视台尝到了甜头,加之最近电影行业不景气。听她说,她uncle有院线转手或者合并的打算。” 最近的香港电影是特别低迷,昨年的整个香港电影里的电影票房冠军也不过拿下了全球90万美金的电影票房。 周氏投资的电影更是亏得颗粒无收。 “学义那边应该也得到消息,估计也会去下手问问。”陈敏娇看向杜风,“你有把握吗?” 这是杜风的专业了,他当然心中有数。 “拿下周氏的院线,够我们的电影放映了。而我有个办法,让学义主动开放院线。” 杜风感到好奇:“怎么做?” 其实这个办法很简单,也就是后世用的预估排片法。现在没有人用,不过是没有想到,也不够大胆。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能最先品出蟹黄的美味。 “改变现在的影院包款制度,选拔对电影眼光有水平的人,依照对电影的评测进行排档。” 杜风一点就通:“就算是没有得到包款的钱,也可以适度从分成中得回来?” 陈敏娇笑着点头:“是的。” “但是要让谁来排片呢?”杜风有些担心,“这样做风险很大。” “高风险,高收益。”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赌/博的道理。 “至于让谁来。”陈敏娇自信一笑,指了指自己,“你不如信我一年。” 一年,也够其他的电影人在熏陶之下成长起来,拥有了对于一部电影是否好坏的预测能力。 只要一个市场里有一方做出了更顺应时代发展的改变,那么这个市场的其他人也会被裹挟着前进。 学义极有可能被倒逼改变。 “还有。”陈敏娇最后强调,“你不要只单单拘泥于香港市场,内地,台湾,还有别的市场,都要在企划里考虑到。” “内地?”杜风对于内地毫无了解,在他的想象里,那就是一个穷而落后还封闭的地方。就连现在,内陆与香港的关口都没有彻底打开。 要知道,她在电影史里学到,1978年,改革开放,而中国电影内地观影人次,高达293亿。 一个电影帝国,当然不能只在香港。它可以在香港出生,也可以让香港成为一个标志。但广纳整个华夏的资源,才是正道。特别是等待华夏经济腾飞以后,这个帝国,将是助力,也会被反推。 不过那个时候,她应该都几十岁了。陈敏娇好笑地想着。明明是上辈子的二八年华,这一生到那个时候,却已经步入中年了。 “好。”杜风说,他胸中涌起了热血。 “这样。”看见杜风这样,陈敏娇忍不住更加认真了些,“明天我交一份规划给你。” “没问题。” 其实这个梦,太大了。大到有时候不敢说出口。就像是那些站在高考许愿榜前,想着985211甚至清华北大的一般孩子,他们不是没有过野望,只是怕自己能力不够,撑不起梦想,还被压了个粉碎,丢人现眼。 两个人现在也不过是在这空无他人的房间畅想着。虽然两人都隐隐约约把这当玩笑,但谁也不会知道的,改变电影史的帝国,将会从这个装修寒碜的小破楼开始。 作者有话要说: 本文的所有票房数据来自电影票房和百度搜索。但是为了剧情需要会有所改动,我会尽力做到贴切现实情况。 《我不是药神》很好看,中国电影也在一点点成长。 注1: 为了写文,这段时间一直在看和香港有关的书。其中《张国荣的时光》很温柔,大家去看的话会发现Leslie私下模样,敏感脆弱又坚韧,和明月星辰同光。此话来自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