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反悔
徐泰走后, 柳真端着参汤进来了,温雅垂着头不看她。 柳真笑笑:“姑娘打小固执,想要做什么非做不可,事后觉得错了就会不理人。” 温雅头垂得更低,两手捏在一起。 “姑娘是任性惯了的。”柳真娓娓劝说,“在江宁时是大人护着,进宫后有先帝护着,可如今,没有人能护着姑娘了, 反倒是很多人仰仗着姑娘。姑娘一举一动,可有多少人盯着呢。” 温雅接过汤碗埋头喝汤。 “不说了,说多了姑娘烦我。”柳真看着她, “只说一句,姑娘多想想先帝。” 温雅咬了唇, 将汤碗搁在一旁,抬头看向柳真:“姑姑, 我知道错了,我对镇国公,确实有些任性了。” 柳真忙问:“听皇上说,要让镇国公暂代太傅之责?” “我是答应了他。不过伤筋动骨一百天,我有三个月时间, 可以设法将他支开。”温雅紧紧捏一下拳头,“还有,以后我想出宫的时候, 请姑姑拦着我。” 柳真疑惑问道:“姑娘不是最喜欢出宫的吗?” “就是因为喜欢,每次离了大内,似乎就会忘了身份,分外纵容自己。”温雅轻叹着,想起万岁山脚下别院中那个月夜,想起今日在荣恪军帐中,曾经忘了一切,与他那样亲近。 回宫的路上蹙眉琢磨,太傅的人选有好几个,皇帝虽然属意荣恪,可他终究得听自己的,可是若不让他做太傅,给他安排怎样的去处? 虽说让他做监军,只是想着偶尔前往军营震慑一下徐泰,不能常住,若常住的话,说不定会遭到卫国公暗算。 又一想自己若改了主意,他连表面的恭敬都不会给,他会面带嘲讽的笑容,讥讽自己出尔反尔,说过刻薄的话,明亮如星芒的眼神会渐渐黯淡下去,颓丧得让人难受。 思来想去没有两全的主意,索性不想了,反正还有三个月,过了年再说。 回宫后去了趟福宁殿,进去坐了两个时辰,红肿着眼睛出来,柳真十分心疼,却也只能狠下心假装没看见。 次日忙完前朝的事早早回了后宫,召来三位太妃一起晚宴,三位太妃聚在一处,说的最多的自然是先帝,温雅默然倾听。 惠太妃看她不说话,便笑道:“别总是嚼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咱们说些新鲜的,听说昨日校场比武对阵,镇国公取胜,可是真的?” 静太妃忙道:“还听说卫国公的小儿子放冷箭伤了镇国公。” “就算卫国公取胜,那也跟镇国公府差着十万八千里。”丽贵太妃少见得说了句刻薄的话,“可笑他们久居首善之地自以为是,对京城以外的事所知甚少。” 温雅哦了一声,感兴趣得挑起长眉。 “镇国公一门的英勇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殷朝无人不知镇国公,许多地方都建有荣公祠,可出了京城,谁又知道卫国公呢?”丽贵太妃说道,“反正我进宫前只知镇国公不知卫国公,扬州就有一个荣公祠。” 温雅恍然:“江宁也有,我还进去避过雨,却不知道荣公祠与镇国公府有关。” “这天下间还有太后不知道的事,可真是稀奇。”静太妃笑着打趣。 众人都笑起来,笑声中惠太妃说道:“几日前我娘家嫂子进宫,说是有一日在街上遇见一人策马而过,无意中看了一眼,就愣在了当场。那男子十分俊美,正呆看的时候,那男子扫了她一眼,她的脸登时就红了。后来一打听,那个男子就是镇国公。说起来我嫂子已年近四旬,我们娘家好歹是个侯府,她也是个见过世面的,能被他一眼看得脸红,你们说说,这人得有多好看。” 静太妃啧啧出声:“我们是见不着了,倒是太后该是见过,果真是美男子吗?” 温雅想起面对他时曾经有过的不自在,轻咳一声说道:“说到俊美,自然要数冯驸马,镇国公长得也不差,可长相只是其次,主要是气势慑人。” 说着话懊恼不已,想听她们说说先帝,怎么又扯到了荣恪? 静太妃说道:“又好看又英勇出身又好,听说还没有娶亲,我记得惠姐姐娘家有两个待字闺中的侄女。” “多谢你替我想着。”惠太妃笑道,“正想着求太后给做主呢。” 丽贵太妃不语,只冲着温雅轻轻摇头,温雅会意,便提起荣老夫人说过的三位姑娘,问几位太妃可知道? 惠太妃拉了脸不说话,静太妃说道:“我觉得武尚书家的千金合适,将门虎女嘛,方家四姑娘太过文气,庄亲王家的小郡主刁蛮,没人受得了。” “二十有六没有娶亲,怕是十分挑剔,一般的女子入不了眼,究竟中意那个,还是要问过镇国公本人。”丽贵太妃笑道。 温雅想起那日问他成亲的事,他说臣不想成亲,臣想要陪在太后身边,突然就觉得有些头疼,手抚了额头说道:“昨夜里我去福宁殿坐了一会儿,开头思念先帝,哭了一场。可坐到后来,越来越觉得冷清孤寂,不由得想到以后,待皇上大婚亲政后,这宫中的日子怎么过呢?” “太后前朝事务繁忙,进了福宁殿才能想到这些,贵太妃打理后宫,总有事忙碌,想来感受不深。我和惠姐姐早就觉得日子难熬了,所以总凑在一处逗趣,要不这日子熬不下去。”静太妃一声长叹。 惠太妃此时好了些,撇嘴道:“我怕什么呢?我有永安,她大些建了公主府,成婚后我就跟着住进去,抱孙子玩儿。永安容貌随先帝,生得好看,定能嫁个中意的驸马,若是随了我……对了,我的两个侄女就随我……” 说着话也不撇嘴了,自我解嘲得笑了笑:“反正镇国公也看不上,我就不给太后添乱了。” 温雅想笑,静太妃却呜呜哭了起来:“你们有两位长公主,太后将来自有皇上孝顺,我的日子可怎么过呢?只能随着祖太妃到白衣庵去,可我贪吃贪睡,受不了出家人那份清苦。” “我早想好了,住进永安的公主府时,带着你一起过去,就别哭了,惹人心烦。”惠太妃不咸不淡说道。 静太妃破涕为笑,跑过去攥住她手:“还是惠姐姐对我好。” “我也没那么好心,是永安说的,永安说你待她好,以后走到那儿都带着你。”惠太妃任她攥着手撇嘴说道,“要谢你谢她去。” 丽贵太妃在旁边笑道:“静姐姐有福气,永宁也说过同样的话,” 静太妃痛哭流涕:“我对她们两个好,是把她们当成了我那没出世的苦命孩儿,没想到她们会这样回报我。” 温雅唤一声翠玉进来,吩咐道:“伺候太妃梳洗,换件衣裳。” 翠玉和芳华抚着静太妃进了后室,温雅笑道:“永安永宁倒是和善懂事。” “皇上也一样。”丽贵太妃笑道,“三个孩子都随先帝,痴心长情。” 惠太妃又撇了嘴:“先帝对你千般爱宠,你自然觉得他痴心长情,我就没觉得。” “那倒也不是,先帝待我再好,我也没有那样大的福分,当得起先帝的痴心。”丽贵太妃摇头看着温雅,意有所指。 温雅愣了愣,摇头笑道:“贵太妃取笑我。” “怎么会是取笑呢?”丽贵太妃笑看着他,“我见识有限,先帝每每与我说话,我无法给他回应,慢慢的先帝也就没了兴致,见了面说几句家常,问问几个孩子,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可你进宫后,先帝与你总有说不完的话,一开头我挺嫉妒的,后来又为先帝高兴,终于有了能说上话的人。” 温雅想起先帝的知己之语,感慨不已。 更加打定主意,要远离了荣恪。 冯茂有一次留下来,试探着说起荣恪的伤势,太后冷着脸道:“好生将养就是了,不用再跟我特意提起,我手头忙不过来,顾不得这些琐事。” 冯茂没敢再多说。 整个腊月,无人再在太后面前提起过镇国公,柳真把熏球和石雕收了起来,温雅也没过问。 春节过后迎来元宵灯节,宫中还在丧期过得冷清,也就聚在一起吃了几顿饭,延平本想邀请太后皇上到她的别院去热闹热闹,太后婉言拒绝了。 正月十六这日坐朝,坐朝后召见过四位辅臣,喝几口茶小憩片刻起身向外:“我先瞧瞧皇上去。” 进了西暖阁往里一看,愣住了。 荣恪正负手站着与方太师交谈,皇上和徐褚听得津津有味。 方太师今日为皇上上课,提及《史记》中的“匈奴列传”,言说当日匈奴之于大汉,仿佛今日乌孙之于殷朝,正好荣恪在场,方太师便问他:“符郁既受过汉学熏陶,知晓孔孟之道,可会效仿中原,以仁孝治国?” 荣恪摇头:“符郁因曾在我朝为质,深觉羞辱难堪,发誓要报仇,不过乌孙内乱刚平,他总得休养生息,至少三年,边境无战事。” 于是越谈越深入,从乌孙的历史谈到乌孙的风俗,及其游牧与部落制度。 温雅愣愣瞧着他,养伤三月,这才一个半月,还没想好给他什么差事做,他怎么就进宫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