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卷二十一 回京(陆)
驶往豫王府的马车, 颠簸着缓缓行在永安城的大街上。 连笙与长恭坐在车内,外头夜市的热闹反衬出此刻车厢之中寂静无话,连笙微微有些慌乱的心跳, 伸手捏紧了自己的衣角。她的正对面, 长恭双肘撑在膝上,略略弓起的脊背, 埋着头。眼眸落在一片暗影里,被车中昏沉夜色挡住的半张脸, 看不清他面上神色。 也不知是否方才与秦汝阳的一番话尚未缓过劲来, 长恭闷头坐着, 虽然一言不发,却也教人感到他的周身乏力。 想来似乎有些仓促,他们追寻当年旧案真相, 找了这么些年,经历桩桩件件,以为终于走到这桩旧案的结局了,连笙在入天牢以前, 还怀揣了一份使命达成的庄重之感的,却不想竟会这样匆匆忙忙。与秦汝阳隔着牢门,短短几句话便道完了。十几年, 一朝了结,一时心里有三分的如释重负,七分却是空落落的。 连笙想来,亦是不太好受, 然而再看长恭,料想他心中失落,怕是只有更甚。 于是连笙默默往他身边坐了坐,用手顺着他的肩背,柔声劝慰他:“都过去了。” 长恭没有抬头。 四下静谧无声,连笙的手停在他的背上,一时尴尬无比,觉得自己似乎自作多情了,不由讪讪地又想缩回手来。然而手才离开他的脊背,却听见身旁埋着头的一声:“对不住……” “对不住什么?” “许久未见,一见面却就教你见我这副模样。” 他低低的埋着脑袋,似乎只是不敢看她,连笙心头刹那像被筛子密密筛过,化作疼且柔软的一片。她重又将手覆在他的肩背之上,小声道:“何必与我生分。你能在我这里,不设心防,不必伪装,我反倒很高兴……” 长恭方才缓缓抬起头来,侧过身子,眼神疲惫,却又在眼底浮出些微亮光来,低低问她:“那你呢?” “你在我这里,可也是不设心防,没有伪装?” 连笙顺过他脊背的手一顿,一时又默默收了回来,垂眼道:“怎的问起这些来。” “当日离开南阳城前,我仍还记得,你似乎不大高兴。”他停顿片刻,“可是在生我的气?” 长恭一句话,遂才又将连笙的思绪带回数月以前。心头刹那而起的千回百转,不解问他:“已然过去许久的事情,怎的今日又提起来。” “时日虽已过去许久,但心中郁结却过不去。当日我便想去豫王府寻你问个究竟的,不想会被这场战事打断。虽然于你许是久远前的一场闷气而已,于我却是数月来的相思结于一处,每每想起来,总是想到你别前的不快,心中又如何放得下,过得去。” 他眸光微动,拢住连笙,柔声又问:“如何,可是在生我的气?” 连笙落于他辗转温柔的眼神里,心下蓦然紧了又紧,只轻轻道:“已然过去了……” “当真过去了?” “嗯。”她一低首,“你心中郁结,我又何尝不是相思,别离日苦,再大的气闷,也都过去了。” “那往后呢?” “往后什么?” “连笙,战事已了,往后我便再不走了,往后若再有生气的时候,你又该如何过去。” 连笙一时沉默不语。 “连笙,往后若你生气,也定要先教我知晓,好不好?” 话毕便见连笙抬起头来,目视长恭。 两两相望的瞬间,流光交缠,情深至笃。连笙沉陷片刻,低低道了一声:“好。” “你说要有话与我说的,可就是指这些?” 一声“好”字话音还未落,连笙又想起似地问他。然而长恭却在眉眼倏然的浅浅一弯里,摇了摇头。 “不是此事。此事不过听你一言,心头念起,不吐不快罢了。” “那你是为何事……” “连笙,”长恭忽然伸手,握住她置于膝头的一双手,将她合手安放于掌心里,长恭凝视她的双眸,道,“战事已了了。” “我知道,我已回来京都了。” “你没明白我所指的话,”长恭微微笑道,“战事已了了。” 连笙一时满额雾水,不解凝望于他,便见他有些无奈又笑出声来,抬手揉了揉她的脑袋:“才过几年?脑袋就已不好使了?说过的话也忘得一干二净。” “什么话。” “当日在鄞城,与你说过的话——如今战事已了,我还活着。” 长恭话至此处,连笙忽然只觉记忆当中清晰无比。鄞城的凉夜,怀里不尽温暖,斯人落于耳畔的轻声低唤:“等战事结束,若还活着,我娶你。” 而今在这隆冬夜里,长恭重又执了她的手,温柔道说: 战事已了,他还活着。 时空叠合,刹那折返的这些年来,一幕一幕,一一浮现。 连笙眼底涌现的难以置信,仿佛眼前一切极不真实,她曾苦苦等候了二十余年,终于这一句话就摆在自己跟前,竟然会觉发梦一般。 脑袋发梦,人便也跟着发懵了。 她半晌嗫嚅开不了口,不知该是喜极而泣还是手足无措,怔怔然就傻在了原地。眼前长恭和暖笑靥,手心里传来的融融暖意,还在烫着她的脸。连笙面上火烧火燎,便听得外头一声马儿嘶鸣,车夫隔门的喊声传来:“将军,王府到了——” 她闻声连忙只一低头,抽||出手来:“我该回了。” “回。”长恭没有拦她,只仍旧含笑望着她。 连笙埋着脸起身,就要开门下车。 “连笙。” 长恭在她身后又唤了一句。 “嗯。” “王爷许是不日便将登基,这几日我应会很忙,可能抽不出空来王府见你……” “好。” “我已向王爷提了重新修缮卫将军府,一切待到来日大典之后……” “嗯好!”不等他将话说完,连笙已然先行一步面红耳赤打断了他的话。 长恭眼里发笑,就见她慌慌张张一低头:“天已很晚了,先前被你匆匆喊出来,屋子也未收拾,我先回了。你也,早些回去。” 话毕也不再抬头看他,径直推了车门下车往豫王府去。 长恭人在车里坐着,只目送她的背影,逃也似地步履匆匆,心头倏忽泛起化不开的柔情蜜意。豫王府邸,朱漆与那屋檐下悬着大红灯笼两相辉映,照出冬夜温暖的橙红一片,连笙的身影已然消失在门里尽头了,长恭遂令车夫驾马,回住地去。然而走前抬眼,忽而望见王府门楣上的镀金大字,想到应是不日便将举行的登基大典,心中转又生出五味陈杂来。 理应是喜的,王爷登基,他再忙完这一阵,便该来忙自己与连笙的事了,然而心底却也不知怎的,丝丝绕绕,又缠起一些旁的滋味来。 想起今夜与秦汝阳的话,才起的一点欢喜与神采,瞬而又黯然沉默了下去。 这一夜虽然见了秦汝阳,却还有一人,他仍未见的。 想着,又只有闭了眼,靠坐车中,任由车马静静,驶向漆黑暗夜中去。 ---------- 数日后,朝中突然颁下一纸诏告,少帝染恙,于朝政无力为继,为江山社稷永固,退位让贤,传位豫王高懿,择日登基。 虽是突如其来的一纸诏告,于朝野却是早已心知肚明的事,皇室宗亲、朝臣百姓之间,哪怕心中但有不平的,单只看豫王手下,长恭重兵在握,也不敢造次,无一不是山呼拥立。是以豫王离京数年,终于入主宫中,登基称帝。 登基大典由钦天监择日定了。 大典当日,礼乐之声自东丘到宫中大殿,响彻京都,高懿龙袍加身,祭告天地。 正当此时,天牢之中,冷清无比的牢房里,却多了一位本不当现身于此的身影。那人立在一处牢房门前,两眼平静,望向牢房中的死囚。 “高懿终究,是做了皇帝。”兆惠抬起头来。 眼前长恭负手而立,道:“该称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