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找到了
天还未亮,京城的小贩们己经挑着担子出门了,开始走街窜巷,与他们同样辛苦的还有朝中官员们,骑着马,坐着轿,这个时侯也朝承乾们而去。 随着钟楼的鼓声敲响,天边露出一丝红霞,承乾门大开,朝官们有顺而入。 石坚穿着官服,持着芴,步伐从容,与官员们颌首示礼。 “侯爷。” 只闻身后有人相唤,石坚停下脚步见是张道政,立即换笑,“张大人。” 二人并肩而行。 “侯爷领兵部一职,真是可喜可贺呀。” “蒙圣上恩典,能与张大人共事,是本侯的荣幸。” “那里,那里,都是为圣上办事。”张道政笑道,“兵部的事,侯爷都理顺了?” “惭愧,不过听江侍郎说兵部要维修一批武器,折子递了数月,内阁却始终没有批下银子,可有此事?” “哦,有这等事?”张道政挑了挑眉,“本官没有听说呀,也没见过那份折子。”片刻敲敲头,“朝后本官便回去查看,侯爷也知,本官与侯爷一样,刚入内阁,杨阁老留下的政事,折子几大筐,一件件都在催,本官定将侯爷兵部之事放在第一位。” 石坚听言淡笑不语。 “哎呀,如今是天下太平呀。”张道政左右环顾一番,将双手操在宽大的袖中,“边关无战事,咱们日子也好过,瞧瞧百官们,谁不是一脸的轻松,这都得感谢侯爷,连圣上都说,这一年来圣上天天都能睡安稳觉了。” 石坚笑道,“那是圣上龙泽相佑,边关将士奋勇杀敌,才令我大燕太平。” 张道政本想将话往石坚功劳上说,明是称赞,却更有深意,未想石坚将话轻描淡写,推到圣上,边关将士身上,不敢居功。 “正是,正是。” 二人相视一笑,张道政又道,“大燕太平,连今年参加科举的士子比往届多了许多,不知侯爷府上可有收到拜贴?” 石坚道,“本侯乃武将,大人若说是武举,本侯想恐会收到拜贴。” “侯爷真会开玩笑。”张道政一笑而过。 二人来到殿外,“侯爷请。” “大人请。” 最后还是张道政先行而入。 张道政为内阁大学士,职位在六部之上,便是石坚有着爵位,也懂得谦虚礼让。 一时间,大殿内侯着众多文武百官,有着各自的小团体,三三两两的小声说着话。 石坚见张道政去了一处,有两个官员笑着迎了上来,相互作辑,见户部尚书在一旁,他正要过去,又见明之杭走了进来。 二人各自一礼,说了一些客套话。 “科举在即,不知明大人可有看中的人选?” 明之杭如今是国子监祭酒。 明之杭着摸着这一句话,片刻道,“国子监学子人才皆备。” 石坚笑了笑,“是呀,本侯听闻前些日,朝堂官员流放的流放,撒职的撒职,明大人此番可要好好为我大燕甄选人才以补空缺。” “这是本官之职。”明之杭一本正经。 石坚瞟他一眼,又“咦”了一声,“可惜,可惜。” 明之杭好奇,“敢问侯爷可惜什么?” “那些追随杨阁老的人为什么一夜之间皆失呢?偏偏留有明大人还在朝上?” 明之杭听言一惊,猛的看向石坚,石坚目光灼灼,明之杭只觉心跳如鼓。 正在这时,太监传话,“皇上驾到。” 众人赶紧各入其位,静侯。 一身明黄的燕中宗走上大殿,一掠衣摆高坐龙椅。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臣皆下跪,三呼万岁,响彻承乾殿。 “平身。” “谢万岁。” “有本上奏,无本退朝。” 中宗左侧正是一身红袍的刘景,他一甩抚尘,声音尖锐。 “臣有本奏。” 堂下,一官员持笏出例,众人看去,此人乃户部李大人。 “臣叩请圣上执行先王临终所提,撤销提督军营的监枪太监和各城门监局的命令。” 言毕,惊起众臣一片议论。 中宗大为惊讶,惊讶之余脸色极为难看。 “李大人,联己继位数年,你今日来与朕谈起先王之令,是何意?” 李大人回答道,“臣并非今日才谈起,杨阁老在时,也曾提过此令,臣早有上本,只是迟迟未给答复。”说完便低下了头,低头之际,瞟了一眼刘景。 刘景端着身子,一片傲然。 中宗恼,“李大人的意思是指责联这么多年来未尊行先王之令了?” “臣,不敢。”李大人慌忙跪下。 “朕看你是胆子大得很呢。”中宗一拍龙把,众人皆喏喏。 “朕未复便是己复,退下。” “皇上?” “退下。”中宗厉声呵斥,李大人只得起身退入行例。 石坚一旁观看,面无表情。 “今日朝会,联只说一事,便是太后的寿辰,礼部。” “臣在。”礼部尚书赶紧出例。 “太后大寿,联要办得隆重,太后在先王时吃了不少苦,朕贵为国君要尽之孝道,朕不仅要大赦天下,还在举行花灯,因太后喜欢热闹,朕将带领着太后亲游,京兆尹,此事,你也要做好安排。” “臣尊令。”京兆尹李大人出例。 中宗点了点头,“工部!” 这时工部尚书出例,“臣在。” “你递的折子联看了,朕准你所奏,今年玉琢大赛,便以庆贺太后寿辰为主,由太后来决定前三甲。” “臣尊令。” “好了,朕要去给太后请安,诸卿有事可上折子。” 言毕,便己起身,刘景赶紧扶上。 “圣上,臣还有奏。” 这时,明之杭出例,中宗见了有些不耐烦了,但也按耐住,毕竟明之杭曾是他的老师,于是笑道,“明大人,你还有什么事?” “臣所说之事,是关于科举的。” 中宗哦了一声,“一切照往常办即可。”言毕,不再理会。 “退朝。” 中宗退出大殿。 “恭送皇上。” 众人再跪。 如此,一场朝会,也就短短一盏茶的时间。 众人皆退,石坚起身笑了笑。 “侯爷。”这时,京兆尹李大人迎了上来。 石坚赶紧一礼,态度极为友好。却说二人什么关系?石坚的妹妹正是嫁给了李家公子。 “圣上早朝总是这么来去匆匆吗?”石坚笑问。 京兆尹四下看了看,小声说来,“以往倒也不是,圣上最关心的是边关不安,如今边关无事,在圣上眼里一切都不是大事了。” “哦。”石坚了解,又听京兆尹道,“所以圣上才如此看重侯爷,以后下官还望侯爷在圣上面前多美言几句呢。” 石坚呵呵一笑,“好说好说,小妹性子不好,在大人府上,还望大人多担待包涵些。” “阿敏贤惠懂事,犬子能娶到阿敏,这才是下官一家的福气。” 石坚但笑不语,怎能不知,当初京兆尹是如何反对这门亲事,若不是他家公子对阿敏一往情深,阿敏也是进不了他李家的门。 “侯爷有空可到鄙府一坐?” “咱两家是亲家,以后定要多走动走动。” 二人相视一笑,相携而出。 出了承乾门,石坚与京兆尹拜别,杨剑走了上来。 “侯爷,找到玉小姐的踪迹了。” “这次你到是办得快。” “清晨,属下本要去工部制玉局打听,却收到玉清的消息,原来玉清收到吴家的来信,玉小姐真的在吴家。” 石坚听言,轻轻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