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从透视开始暴富 > 第434章 夜明珠

第434章 夜明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上午把东西搬到15楼之后,王景行来不及全部摆出来。
    一整箱的珠宝,把箱盖打开,取出一部分之后,其他的暂时就随便放着。
    这会王景行打开大门,发现箱子里面发出浅蓝色的光芒。
    而且光芒很盛,足以照亮整个大厅。
    王景行走过去,发现箱子里是一颗硕大的夜明珠。
    之前在地下室的时候,因为长期处在黑暗中,夜明珠没有吸收外界光照或紫外线,所以没有发光。
    上午打开箱子之后,王景行就没盖上箱盖,夜明珠吸收了光照,天黑之后,便发出光芒。
    王景行连忙开灯,把夜明珠放到桌上,仔细观察。
    这颗夜明珠直径达到了15厘米,被精心打磨成完美的球形,表面光滑如镜,没有一丝瑕疵,捧在手中,存在感极强。
    整体呈现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幽蓝色,蓝得迷人。
    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会略有变化,时而呈现出冰蓝色的冷冽,时而又透出深蓝色的深邃。
    灯光下散发着柔和而温润的光泽,如同上等的宝石般璀璨却又不刺眼,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关了灯,当周围环境黑暗时,它所发出的光芒犹如浅蓝色的月光,明亮而耀眼。
    光芒可以照亮周围半径约 50 米的范围,将整个空间都笼罩在一片神秘的蓝色光晕之中。
    透过强光照射,可以看到夜明珠内部有着独特的纹理,仿佛是一幅宇宙星空的微缩画卷。
    星云般的纹路纵横交错,其间还点缀着一些闪烁的微小亮点。
    王景行知道,这种夜明珠由一种极为罕见的宝石级萤石打造而成。
    发光原理是基于萤石内部的稀土元素和激活剂的相互作用。
    在白天或有光线照射时,夜明珠会吸收光能并将其储存起来。
    到了夜晚或黑暗环境中,这些储存的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特别好的夜明珠发光效果可持续很长时间,而且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或消失。
    夜明珠古称“随珠”“明月珠”,是古代神话与文献中记载的稀世珍宝,常被赋予“通灵”“防腐”等神秘色彩。
    慈禧夜明珠因作为其陪葬品而得名,成为近代皇权象征与珍宝传说的典型载体。
    据《清东陵档案》记载,这颗夜明珠称重为四两二钱七分,大概133.43克,或787.28克拉,呈近似球形。
    是阿富汗杜兰尼王朝远征印度,夺取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
    后阿富汗杜兰尼王朝遣使向清廷朝贡,把这颗夜明珠作为贡品送到乾隆内府,成为清代皇室秘藏珍宝。
    乾隆曾将其命名为“随珠清光”,并镌刻御制诗于锦盒之上。
    慈禧掌权后,对这颗夜明珠极为珍视,常置于寝宫案头赏玩。
    据李莲英口述《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临终前遗命:“含珠入殓,可保肉身不腐,灵魂不散。”
    慈禧病逝后,该珠被放入其口中,随葬于定东陵地宫。
    据说这颗夜明珠分开为两半,合拢时透出绿色寒光,夜间百步可照见头发。
    这颗夜明珠估值为1080万两白银。
    据说当时1080万两白银的估价约相当于8亿元人民币现值。
    参考现在金属银的价格,一两白银值300元,这颗夜明珠在清末的价格,约等于现在的30亿。
    这个价格太夸张了。
    慈禧的那颗陪葬夜明珠已经不知所踪。
    但这颗夜明珠无论是大小还是品质,都远超慈禧那颗。
    王景行非常喜欢这颗夜明珠。
    古代因其天然稀缺性和文化象征被视为稀世珍宝。
    现代人工制品虽然廉价,但王景行手上这种天然高品质夜明珠仍具有极高价值。
    忍不住把它收好,和那箱古籍一起带回秦淮别院。
    金石大厦12层以上虽然装修好,而且章雪晴也差不多把家具全部配齐。
    保安也都24小时在大厦值班。
    但最好还要通风半年。
    加上金石商场还没装修好。
    金石大厦写字楼也还在招租过程中,不急着入住。
    王景行现在还是更喜欢住秦淮别院。
    第二天,王进喜把那箱古籍送到章闿之的家里。
    将箱子放在客厅的红木桌上,王景行直截了当说道:“爷爷,我想让您帮忙把这些书捐给博物院。”
    章闿之正准备泡茶的手指突然一顿,他缓缓抬起头,镜片上闪过一道反光,让人看不清他此刻的神色。
    沉默片刻后,他说道:“景行,捐赠是好事,但你该自己出面。”
    “这箱书是我意外得到的。” 王景行急忙解释,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您知道我开古玩店,平时收点老货还行,但这么一堆内府秘藏……”
    他苦笑着,伸出指节轻轻敲了敲箱盖上的朱印,“要是按实说,这流程也得扯半年。”
    章闿之摘下眼镜,用袖口仔细擦拭镜片,动作不紧不慢,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所以你想用我的名义?”
    “您是历史学和考古学泰斗。” 王景行往前倾了倾身子,语气中满是敬重与恳切:“就说这些书是您这么多年一本本从旧藏家手里收的,您的学术声誉能兜底。”
    老人沉默了许久,目光缓缓落在那函《御制大诰》上。
    洪武朝的朱批在夕阳透过窗户洒进的余晖下,泛着暗红:“这些书再放在外面,虫蛀霉变就毁了。”
    他的声音有些低沉,满是惋惜与担忧。
    “是的。” 王景行立刻点头:“这些书确实很珍贵也很脆弱,需要好好保管。”
    “行吧。” 章闿之终于开口:“反正我和博物院的人也很熟悉,等我再仔细看过之后,列个书目,找个时间和他们联系,捐出去好了。”
    “谢谢爷爷。”
    章闿之摆了摆手,弯腰又去看《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他的手指轻轻拂过书页上的萨满图腾:“该谢的是这些书。”
    阳光渐渐漫进房间,光线变得愈发柔和。
    王景行站在一旁,看着老人的影子缓缓投在古籍上,与满文刻痕叠成一片,宛如一幅褪色的旧画。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唯有历史的厚重与传承的意义在空气中弥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