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不负娇宠 > 第098章 烂桃花

第098章 烂桃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名士,字面上的解释便是有名的才学之士。    所以想要成为名士:第一,你得有才;第二,你要出名。    唐宓摇着笔杆子,在澄心纸上写下这两点,接着她又在“有才”这一项后面划了个勾。    开玩笑,李克己的首席大弟子会是个没有才学的大草包?    李寿天赋极高,又有李先生的悉心教导,在京城,论才学,他在同辈人中排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    接着唐宓又将目光落到“有名”这个选项上。    唔,李寿被誉为“京城四大才子”,按理说名气也是足够的。    但这是与别人共同的称号,远不能突出李寿。    按照唐宓的想法,什么四大才子,一枝独秀才是王道。    二九兄的名望值还不够啊,必须再刷一刷。    唐宓郑重的跟李寿说:“二九兄啊,你的名气还不够响亮。咱们必须做到,以后但凡提起你李寿,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名士李寿,而不是什么四大才子。”    而且唐宓觉得,所谓的“四大才子”的水分太大。    这年头,只要长得好一些,出身世家,又有些才识,便会被人冠以XX才子的名头。    事实上,这些“才子”们有真才实学的又有几个?    还不是坊间为了噱头而故意弄出来的花样儿?    李寿眼里带着笑意,纵容的看着唐宓给他出主意。    每每唐宓说出什么意见时,他还十分狗腿的点头附和,并作出一副“这你都想得出来”、“你真是太聪明了”之类的表情。    弄得唐宓信心爆棚,愈发来劲儿的给李寿出谋划策。    况且唐宓出的建议也没错,名士,名士,不出名,又如何称得上名士?    唐宓歪着小脑袋,笔杆轻轻敲着脸颊,“怎么样才能扩大知名度哩——”    出名?    放在后世,小学生都会告诉你,想要出名还不简单?    炒作啊!    没错,就是找话题、弄噱头,炒作自己!    而古人,并不似现代人想得那般含蓄、谦逊,亦懂得炒作。    举个例子——    唐代那位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便是位炒作大师。    最初他去京城的时候,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读书人。去京城,也是为了求得某位高官或是名士的赏识,继而举荐他入朝。    按照当时最流行的做法,读书人想要得到举荐,必须拿着自己写的文章去给那些高官显贵看,这便是所谓的“行卷”。    但每年来京城谋前程的读书人何其多?    高官显贵们每天收到的行卷又有多少?    陈子昂行卷并不成功,随后他便想了个办法,花天价买了一把琴,然后在京中有名的酒楼弹唱,引来大批人围观。    弹唱完,陈子昂便当众将这把贵得离谱的琴摔了。    众人哗然,引来更多人围观。    陈子昂见气氛炒得差不多了,便发出怀才不遇的感慨,然后将自己写的文章分发给众人。    短短时间内,陈子昂便名扬京师。    李寿想要出名,却不必像陈子昂这般麻烦。    他有个最大的优势。    唐宓想到这一点,唇角勾起一抹坏笑,“二九兄,干脆你直接宣布跟先生的关系得了!”    名士李克己的首席大弟子,说出去就能引爆京城的文化圈。    唐宓说这话,只是一句玩笑。    她知道,李寿有着自己的骄傲,不会借用先生的名号来刷声望值。    让她没想到的是,李寿居然点了下头,颇为认真的说道:“是个好办法!”    唐宓的小嘴儿张成了个菱形,“啊?你、你——”居然真想借先生的名号打出自己的名声?    这,这不符合李寿的性格啊。    李寿笑了,揉了揉唐宓的小鬏鬏,“因为这是事实啊,我确实是先生的学生。过去不公布,只是碍于我年幼,阿舅和先生怕李家过多的干涉我,可能会导致我心性受影响,这才隐瞒下来。”    李寿因为父母和离,父族抛弃的往事,小小的人儿便变得敏感、多思,更逼得他早慧起来。    圣人和李克己非常心疼。    倘或他是李氏门徒的消息传出去后,李家势必会有所反应,兴许还会做出一些让李寿更加难堪、更加伤心的举动。    李寿年纪小,万一受不住这些刺激,再来个心理扭曲、性情大变啥的,一不小心变成个“小变态”,圣人和李克己后悔都没地儿买药去。    而现在他已经长大,心性也日渐成熟,此时公开他与李克己的关系,倒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李寿又道,“再者,我是先生的学生,这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没必要一直瞒着。”    唐宓想了想,点头,“也对。”    李寿是骄傲,可也不能为了骄傲,而故意抹杀事实。    若李寿真的这般,那就不是骄傲了,而是自卑。    唯有心理真正的强大,才能坦然的接受并承认“我确实沾了xxx的光”。    这就好像她的阿爹,人前人后,从来不避讳一个事实:他娶了世家唐氏女,也受到了先岳父唐太府的余荫庇护。    而他越是如此坦然,那些因羡慕、嫉妒而生出恶意的人越是不好攻击他“沾妻族光”、“吃软饭”之类的话。    时间久了,反而有人会敬佩他心胸豁达,是个不忘恩义的性情中人。    唐宓放下笔,揉了揉下巴,“话虽如此,但怎样公开这个消息却要好好想一想。”    既然要帮李寿刷声望值,那就必须好好运作一番。    如果简简单单的说一句“李寿是李克己的大弟子”,未免太不出奇了。    京中那些高官、世家和读书人乍闻此事,或许会惊讶、会好奇,但用不了多久,这个新闻便会被新的八卦取代。    而自此,李寿的头上便会顶着一个“李克己学生”的名头。    至于李寿,则会成为李克己先生的附庸。    以后不管李寿表现得再出色、再有才华,世人也只会牢牢记住这一点:哦,李寿啊,不就是名士李克己的学生嘛!    如此非但没有达到让李寿“一枝独秀”的目标,反而让李寿变得更没有存在感。    唐宓决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    李寿故作困惑,追问道:“猫儿觉得该如何操作?”    唐宓皱起一双好看的眉毛,大脑飞快的运转。    叮咚~~    脑子里仿佛亮起了一盏灯,唐宓的杏眼里染上笑意,“有了!”    李寿赶忙凑到唐宓跟前,距离唐宓那细如凝脂的肌肤只有几寸之遥,他甚至可以闻到小萝莉身上好闻的香味儿。    只听他急急的问:“猫儿可是想到了什么好主意?”    唐宓的笑意愈发浓了,一双大眼弯成了小月牙,附到李寿的耳边低语几句。    李寿连连点头。    最后,他直接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猫儿,想出来的主意就是好!”    唐宓一扬下巴,得意的说:“那是自然!”    唐宓太得意了,一时忽略掉了心底的那丝不对劲。    等到兄妹三个结束了今天的课程,一起乘坐马车回家的时候,唐宓才发觉了那丝不对劲。    她努力回想了一下与李寿的谈话过程,以及李寿的面部表情,最后咬牙跺脚:“好你个李二九,居然捉弄我!”    唐宓这时才想起,李寿不是普通人,他聪明,自幼在复杂的宫廷长大,如今更是入了亲卫的十七岁少年,如何会想不出“出名”的好办法?    至于让他那般讨好的询问一个七岁女娃?    经过一番回忆、思索,唐宓可以断定,李寿早已有了主意,之前他那般表现,不过是在逗弄自己罢了!    偏偏自己毫无所察,还得意洋洋、屁颠屁颠的给人家出主意。    啊、啊、啊~~~    唐宓那个气啊,她身为聪明绝顶的神童,居然被李寿给骗了,真是、真是——    唐宓又用力的跺了好几脚,只把马车地板跺得咚咚响。    王令仪和王令齐很是诧异,他们这个妹子,平日里最是沉稳、安静,就是玩闹的时候也颇有分寸。    他们何曾见过妹子如此小女儿的模样?    “猫儿,怎么了?”王令仪放下手里的书,沉声询问。    这几日他就觉得不对劲,大师兄怎么有事没事就往猫儿身边凑?    难道他不知道什么叫做“男女大防”、“七岁不同席”?    好,就算因着阿婆的关系,自家妹子和李寿非常熟悉,但现在猫儿已经长大了,不再是懵懂幼童,该注意的忌讳也当注意起来。    猫儿年纪小不懂这些,难道你李寿还不懂?    王令仪暗暗下定决心,回家后就跟父母谈这件事。哼,管你李寿是不是公主之子、先生高徒,反正就是不能欺负他们家的小娘子!    唐宓对上大兄杀气腾腾的双眸,不禁有些纳闷,咦,大哥在气什么?还是大哥有什么仇家?    怎么这么一副表情。    暗自想着,她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摇摇头,道:“没事,就是有个难题,现在已经想到解决的办法了。”    她出了个大糗,怎么好意思跟哥哥们说?    王令仪见问不出什么,也就没有继续追问。    兄妹三个间或说些闲话,一路摇晃着回到了家。    ……    “二娘(即唐元贞)请留步!”    妙仪缓步走出了朝晖院的上房,对着送出来的唐元贞说道。    “女冠慢走!”唐元贞嘴里说着,还是将人送到了院门外。    她站在台阶上,目送妙仪离去。    “二娘,二夫人巴巴的让个女道士来咱们这儿做什么?”    阿何站在唐元贞身侧,不解的说:“若是送东西、递个话儿什么的,随便派个小丫鬟不是更好吗?”    而妙仪,在王家的身份颇为尴尬。    说她是客,可又不恰当,因为当初邀请她来的那位已经挂了。    若是妙仪知趣,早该在万氏的丧事结束后,便告辞离去。    妙仪却没走,依然待在福寿堂。    王家家大业大,倒也不在乎多养一个人。    可问题是,妙仪来历不明,在王家也净挑唆万氏生事。    这样一个人,妥妥的恶客啊。    之前赵氏和唐元贞忙着丧事,顾不上处理妙仪。    等她们忙完了,想要“送”妙仪出府的时候,妙仪居然又跟李氏搅合在了一处。    如果说李氏信道的话,这还好说些,但李氏偏偏笃信佛教。    一个佛教徒硬是收留一个女道士在家里,这怎么看怎么怪异。    但李氏留下了妙仪,赵氏和唐元贞都不好再去驱逐,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妙仪住在王家,权当是养个玩物供李氏消遣。    李氏应该也清楚妙仪在王家的处境,按理说,她应当让妙仪老老实实的待在萱瑞堂,尽量不要出现在人前。    即便有什么事,也不该让妙仪出面。    现在好了,妙仪这个身份尴尬的人,竟然打着李氏的旗号在国公府里随意乱逛。    如今更是大喇喇的来“拜访”唐元贞,这、这,实在是太失礼了。    唐元贞眯起了眼睛,望着妙仪那道袍都遮盖不住的曼妙身姿,心中暗暗生出几分警觉。    妙仪不是普通女冠,而是个年轻貌美且颇有心计的女冠。    这样一个人贸然出现在朝晖院,绝不是简单的事。    更不用说,唐元贞还跟妙仪有仇,唐元贞才不信妙仪会跟自己握手言和。    而且这个年代的女冠,说穿了,很多都不是真正皈依道教的女道士。    某些被家族所不容,或是和离、丧夫的女子,亦或是不愿成亲的贵女(乃至公主),都会打着出家为道的名头,在外头风流快活。    有些道观,直接就是暗娼门子。    更有甚者,某些才子更是将与女冠的风流韵事当成一种风雅。    所以,女冠的名声并不好。    尤其是年轻貌美的女冠,不管她是否“开放”,世人都会投以异样的眼光。    而李氏无缘收留这么一个女冠在家里,如今又纵容她在内宅里四处乱晃,唐元贞不得不怀疑李氏的用心。    “阿何,安排几个人,好好的盯着妙仪和萱瑞堂。”    唐元贞沉默良久,方低声吩咐道。    “是,婢子省得。”阿何迎上唐元贞幽深的眸子,心下一凛,赶忙应道。    另一厢,唐宓三兄妹从马车上下来,在丫鬟们的簇拥下进了二门。    穿过中庭,行至水榭,却发现在水边站在两个人。    唐宓眼神儿好,一眼便认出其中一人是她的亲爹,而另一个,却是一身道袍。    凭借这身道袍,唐宓也猜出了另一人的身份:女冠妙仪!    “咦,奇怪,妙仪不是在萱瑞堂吗?怎么跑到水榭来了?”唐宓不解的嘀咕着。    王令仪到底年长些,也跟着父亲去外面交际,是以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懂的稚童。    他攥紧了小拳头,叫上弟弟妹妹,快步朝水榭杀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