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陈安过省试
三月下旬,礼部主持了省试。参加省试的学子进入贡院联考数日才结束紧张的考试。 因备战的日子太过辛苦,刚考完试,众学子便有些放松。趁着学里休沐,外头天气又好,便相互约着出游。 陈安也因邀去参加了春游。 京城出名的景区也就那么几个。碰到一起也就不足为奇。陈安等人在这边刚坐下,不远处也来了一群国子监的学生。 原本倒没什么,只陈安和那群学生中一名叫吴勇的学子向来不和。他俩在国子监都是读书优异的尖子生,很多时候不是陈安得了第一就是那个吴勇夺去第一名,两人成绩不分伯仲。这样一来,旁人就开始起哄,常常将他俩摆在一块比较,更有人为了赌他俩谁当第一而开设赌局。一来二去,原本并不熟悉的两位当事人也因着旁人的起哄而开始关注对方,甚至有了想压过对方一头的想法。 渐渐地,陈安和吴勇两人站到了对立面,并且各自有一帮拥护者。 正当他们两队人剑拔弩张的时候,不远处走来两个人,兀自谈论着小道消息。这两人也是国子监的学生,因仗着家里有人在礼部负责了此次省试,便通了点关系赶在张榜前,知晓了本次考试的名次。 一人问道:“听说这次省试已有结果了?” “昨儿,监考官已批阅完了所有卷子。”另一人回道。 “那你可晓得这次省试的名次?” “我听说又是那位叫陈安的拔得头筹。” “你可听确切了。” “那还有错,我堂弟的表叔就是本次监考官之一。” “那吴勇得了第几?” “你不会又赌了他俩的局罢?” “是又怎么样,快说吴勇第几?” “好像是第三罢。”那人想了想,回道。 “啊,才第三。还好我压了陈安赢。” 谈论小道消息的两位已走得没了影子,可他俩不知道两位当事人就在旁边。 顿时两队人都静了下来。吴勇为首的那队人好不尴尬地瞧着他,而吴勇本人更是铁青了脸色,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他身边的人怕刺激他,都不敢多说什么。 反观陈安身边的人,一个个上前恭喜陈安。而他本人却并无太大的情绪变化。只淡淡道:“结果还没公示,断不能偏听旁人的小道消息。” “陈安,刚才那两人我认得,确有一人的亲戚是本次省试监考官之一。想来这消息不会错。” “陈安,你太争气了。那吴勇完全不是你的对手么。”这边的人已认定了结果,纷纷恭贺陈安,更有人话里行间还讽刺吴勇几句。 至始至终,陈安都没表现的太过兴奋。 吴勇因被告知得了第三,便觉得没脸待下去,早早就离开了去。待吴勇离去后,陈安等人待不了多久也走了。 反倒是不远处那个亭子里的一桌人直直盯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很是耐人寻味。 其中长得最为俊美的男子很是感兴趣的看着陈安远去的背影,又叫来身边随从吩咐道:“你去查一查那个叫陈安的国子监学生。” “是,大人。”那随从得令迅速离去。 “怎么?你对那个叫陈安的人很感兴趣?”同桌有人问道。 “你不觉得这人很有意思么。” “何以见得?” “听闻自己得了省试第一名,不该欣喜若狂么?可他完全没太大的情绪变化,这可非常人能办到的。” “也是,倘若是我,估计也会喜形于色。” “这人要么极度自信,对省试结果已了然于胸,要么就是很懂得隐忍。” “如此看来,到是个人才。” “是不是人才还要等查询来的结果看。” “那个第三名我倒是有些印象。” 俊美男人捡起面前的一盏茶,优雅地吃了一口,漫不经心地问道:“是谁?” “那人叫吴勇,是户部吴侍郎家的嫡次子。” “一个娇惯大的子弟罢了。”俊美男子评说。 “你不觉得这是个机会么?”那人却不这么想。 俊美男子与他对视了良久,两人好似心意相通一般,“你的意思我明白,一切只等调查结果出来。” “那你得尽快了,再过两日便是放榜的日子。” 两日后,省试公告在贡院外的布告栏里张贴。 一众学子早早就等在布告栏前。待礼部人捧着告示出来张贴,一众学子拼命往前推挤,试图快点看到结果。 礼部几人手脚很是利落,迅速张贴好了告示,又对众学子说了几句官方话便离开了。 待礼部人一走,所有等在布告栏前的学子一窝哄的挤了上去。 没一会儿,有人大喊:“哎,第一名怎不是陈安了。” “是啊,还说陈安第一名,吴勇第三名呢。原来是调了个儿。” “这小道消息就是不能听。害我白白输了赌局。” 众学子查完自己的名次后,也不急着走就在布告栏前说起陈安和吴勇的八卦来。 陈安很快也得到了公示结果,着实愣了一会神,好在他心态调试的很快。马上便接受了张榜公布出来的结果。 回到家里,黎琼却没他这般看得开,指天骂地了一番。直道是那吴勇从中做了梗,明明她的丈夫才是第一名,怎突然就换了个位置。 陈安和黎琼自来到京城后,日子倒过得相安无事。黎琼也尽量做到贤妻良母的要求,大力支持丈夫考科举。眼看着就要熬出头了,前几日还高兴得大肆庆祝了一番,却不想今日公示的结果大出所料。 “别骂了,既然已成定局,那便如此罢。” “你怎一点都不在意呢?”黎琼逼问。 “这有什么好在意的。省试结果又不是最终结果。还得看殿试如何。倘若我在殿试上表现优异,同样可以转败为赢。” “对,你说的对。走,你赶紧去罢。争取在殿试上大放异彩,狠压那个吴勇一头。”黎琼比陈安本人还要在乎结果。她对这个执念已近疯魔的地步。 陈安暗自叹了口气,自他俩成亲以来,他发现妻子的性格并没有他想得那么贤良。“我会尽力而为。” “不是尽力而为,是一定要在殿试上夺得头筹。”黎琼不满他的态度,纠正道。 她下嫁给陈安已觉得委屈至极。遥想当初在喜宴上,父亲当着所有人的面和她断绝了关系。这口气黎琼一直憋着,她发誓有朝一日定要风光回去,让父母后悔死。 是以黎琼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陈安身上。她断不允许陈安失败。 —— 卫珩回京的这段日子除了走亲访友,其余时间也没歇着。他在来之前就和高元钧商量过,定要把陈王和庆王府的底细给摸清楚了。 这不刚从二姐那里出来,他又去赴昔日同窗为他办得接风宴。卫珩没去北边之前,常常和同窗友人约在京城最大的皓月楼聚会。今日这帮人亦在皓月楼定了一间包厢给卫珩接风洗尘。 “珩之啊珩之,可算把你给盼回来了。”几人都是国子监读书时关系不错的朋友。 “我们还以为你要在北边落地生根了。” “京城才是我的根。” “这次回来可还回北边?” “自然是要回北边的。我只请了几个月探亲假。” “哎,当初听闻你要从军,我们都以为你在开玩笑。直到你去了北边,才晓得这是真的。” “珩之啊珩之,当真是可惜了。你不晓得当初陛下给你留了集贤院的位置么。” “这都是过去的事了,承蒙陛下抬爱,是我让大家失望了。” “珩之啊,你若留在京里,想来如今定已是陛下身边的大红人。怎么着也该是三品以上大官了。” 都是同窗,年岁也相差无几。他们几人都已成家立业,反倒是当初最为耀眼的那个两两都不沾。当初虽是要好的朋友,可谁都不是心甘情愿窝在卫珩耀眼的光芒下。那会儿也没少嫉妒他。如今看到卫珩既没成家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只混了个六品小官。心里顿时就平衡了。 “珩之,听说你与永秀郡主已定了婚事?” “还没呢。”卫珩答道。 原本听说卫珩与庆王府的永秀郡主定亲,他们还羡慕嫉妒恨了一阵子。如今听到他本人否决了这门亲事,一下子又找到了平衡感。随就有了和卫珩聊八卦的心情。“哎呀,好在没成。这永秀郡主可不是外人看到的那么端庄贤淑呢。” “怎么说?” “我听说啊,永秀郡主在京郊别庄养了一个男宠,当然这是极为隐秘的事,一般人断不会知道。” “那你是如何晓得的?” “我也是听别人说的。那永秀郡主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京郊外的别庄住几天。好几次被人看见她与一名年轻男子在别庄里偷偷幽会。” “你也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说的好像是你亲眼看到似的。” “我自然没亲眼看到。但不都说空穴不来风么,想来是有那么一回事的。” 男人八卦起来的威力绝不输给村里的长舌妇。卫珩和这群昔日的同窗聚会了一次,便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回到家,卫珩将这几日打探来的消息一一写在纸上,做各种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便是永秀郡主此人将会是陈王和庆王府关联的点。 卫珩看着自己分析出来的结果,思考着要如何从永秀口中挖出有用的消息。 看来是时候与她见一面了。 翌日,卫珩去寿缘堂请安,顺便央祖母去庆王府下帖子请永秀前来一叙。 卫家早上送去的帖子,下午永秀便带着婢女前来赴约。 看来她比自己想的还要迫不及待啊。 那日,卫珩不曾回避,就待在祖母的寿缘堂里。 胡氏领着永秀来到寿缘堂。永秀郡主一眼就看到了端坐在老太君身旁的俊美男子。她与卫珩虽从未正式打过照面。但卫珩曾经在京城可是响当当的名人。更是陛下亲封的第一公子。京城里多少高门贵女欲一探第一公子风采。她自然也不例外。 永秀郡主偷偷打量着卫珩,只见他一双修长白皙骨节分明的手,轻轻把持着紫砂壶,将壶里沸腾到刚好的茶水倾注到茶碗里,那茶碗里的热水冒出缥缈的白烟缭绕在他面前,显得他像个谪仙似的。 永秀小心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暗道:果然是第一公子,随便一个动作都能将她的魂勾了去。 “郡主!郡主!”胡氏悄悄伸手拉了拉她的衣袖。永秀这才回过神,略有些尴尬。 “老太君!”永秀上前几步,来到老太君另一侧,拉着她的手撒娇。时不时偷偷瞥上另一边的卫珩几眼。 “郡主!”老太君拉过永秀的手,又侧过身为她介绍道:“这是我孙儿卫珩。你可见过?” “不曾呢。”永秀娇羞地偷看了卫珩好几眼。 “上次郡主来卫家,本该招待你,只因临时有事便失约了,还望郡主见谅。”卫珩解释道。 “不妨事,不妨事的。” “原本该是珩之去庆王府给郡主陪不是的。可因他不日便要回北边,身边事太多。这才冒昧请郡主前来卫家一叙。” “啊,你这么快就要回北边了。”永秀表现得很是惊讶。 “我跟殿下请了探亲假,再过几日便要回北边了。” 老太君拉着他的手,很是不舍得。“你说才待了没几天就又要走了。祖母是真舍不得啊。” “老太君,要不咱们也跟着珩之去北边看看,您也好瞧瞧他在北边是如何生活的。” “这倒是个好主意。”老太君很是心动。 “祖母,您身子不爽利怎禁得起远途劳累。”卫珩劝道。 “哎,我这身子老了,不中用了。万一在半途上出点什么事,岂不害了孙儿。”老太君有些黯然。 “祖母,孙儿定会经常回来看您。” “此番路途遥远,一来一去就要花上几个月。如何能常来啊。”老太君很想去北边看看孙儿生活的地方。 永秀一听,脑子转的很快,说道:“要不让我跟着珩之去北边看看,待我回来就把珩之在北边的生活环境说给老太君听。” “好是好,可你父王定不会答应的。” “我会跟父王说,是去北边游玩,我长这么大还从未去过北边呢。想来父王不会反对的。” “既是永秀跟着去,那我便放心了。” 卫珩在离京之前去看了黎静言和黎如晦。黎如晦把京郊的水泥分厂经营的有模有样。黎静言在翰林院也是如鱼得水,混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