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乱麻与油籽
俩师徒起飞狗跳的牲口巡察活计, 好不容易完成, 大食堂开饭, 午饭是简单的红薯玉米饼加泡白菜, 再加一碗热气腾腾老黄豆汤, 大口喝下去,舒坦得很。 因红萝卜的抢手失败, 大多数村民们不敢在这时刻, 因为食堂饭菜问题, 去惹心焦如焚的张队长, 以及一群兢兢业业为民办实事的小干部。 三姑六婆们倒是嘴碎许多,被叶二婶干净利落怼回去。 村里骂人很少讲究弯弯绕绕,你说得复杂他们不懂装懂,简单粗暴挺适合她们的。这不,这群人如今只能背后偷偷嘀咕抱怨,当面屁都不敢放一声。 空闲下来, 除去把日常工作干好,把感冒头疼脑热全部治好,各家各户正式进入严肃的备冬时期。 先是烧碳备柴火, 哪怕放在家里用不上,部分老人们挥舞着拐杖, 对着儿女的屁股一顿狠狠抽,快去借用队里的山窑烧碳,去捡枯树枝、拉枯树叶。 许多年轻人哀嚎: “家里不能烧烟,存着它们干嘛?” “摆在屋里好看!老头子闻着它们舒服!”一位老人回答得特别霸气且任性。 总之, 山林里每天从早到晚,都有拾柴、砍枯木、烧碳的汉子小伙,叶家人藏在其中,一点都不特殊,只是烧碳略微频繁一点,多少次没烧好。 到最后,那些不烧碳存柴的人家,也顶不住这股子‘妖风邪气’。毕竟,村里人就爱图个热闹,爱跟风,谁家要是没做,还挺奇怪。罢了,好看就好看呗! 真幕后推手叶老爷子,在老伴面前摇头晃脑,笑得好不得意。 除去烧碳砍柴,晒被子、存厚衣服、拆旧换新……很多备冬杂事碎事,看起来简单,比不上农活,但轮到自己上手,一眨眼就是一整天,挺能消磨时间。 夏老爷子身为裁缝,终于忙碌起来,午饭后,也就没时间去折腾徒弟,放她自由。这也是先前为何答应成为‘队里临时兽医’原因之一,被衣服被子折腾得脑门疼。 于是,自由人甜妹儿,就被她妈领回家,去取空间里的一团乱麻。 绝对是真的乱麻,黑麻、白麻、黄麻、线麻,啥麻都有。这是今早备好放在青山空间的大竹筐里,升级后,一天两次,想要取出来特别容易。 每次瞅到甜妹儿,闭上眼睛歪歪头,一筐东西就忽然凭空出现或消失在房间里。叶家人都觉得很神奇,不愧是小仙女,这不就是仙家的破乾坤法术吗? 除去各类麻,筐边上还挂着一篮新鲜水果,香蕉、葡萄、桃李、冬枣、桃金娘、野草莓……量不多,种类繁多。 “妈,尝尝我种的紫葡萄,甜汁多。”甜妹儿赶紧拿起一串水果讨好妈妈。 甜甜酸酸的,味道确实好。 叶妈妈瞅她一眼,算是接受贿赂。 甜妹儿得意满满。 她真的好像把熟葡萄藤,种在臭师父的后院,吓坏他! 不多时,俩母子将两串葡萄全部吃完。 “妈,咱们要这么多麻干嘛?” 甜妹儿瞧着麻筐,不解问道,她最近已经搬出百斤以上的乱麻。 提起这个,叶妈妈笑得特别甜,“搓麻绳,编麻布,咱们家、你师父家、白老爷子家、杨婆婆、还有你姥爷家,都需要它。” 南方的房子,除去地主家青砖青瓦房,因特别构造外。新旧土屋全都漏风,房顶门缝窗缝全都抵挡不住,在屋里也寒意刺骨。 房顶用枯草枯叶修补,门窗用麻布钉住,已经成为当地每年的必要御寒手段。青山里各类麻虽不少,各家各户每年都有存货,但今年天气诡异,寒冷突如其来袭击。 防冬用的麻竟也成紧俏货。 队里小干部通知‘麻全放入仓库,队员不得私自取,若犯,视为偷窃罪。’ 麻布甚至可以做成衣服呢! 出村路被挡住,无法与外村人交换各种麻,这如何御寒保暖,成为碧山村村民近日考虑的重大问题之一。 也就是说,碧山村有麻绳麻布纺织机,但缺少大量麻。 听此话,甜妹儿眼睛雪亮,惊喜问道: “姥爷?舅舅舅妈?他们会来咱们家吗?什么时候?” 叶妈妈微笑回道:“他们不会来,但是咱们可以去啊!下午把麻布、桐油送到白家夏家,你爷爷会跟白老爷子讲,看能不能一块儿去县城一趟。” 只有把“杨婆婆的重要预言”,向她父亲转达一番,相信他一定听得懂自己的心意,她才能真正放心下来。县城比农村好,哥哥他们吃的是铁饭碗,但怎么说,也得准备一番! 叶妈妈还没回过神来,甜妹儿已经挂在她大腿上,像个树袋熊一样,用水汪汪的黑亮眼睛盯着她,软糯撒娇道: “妈,带我去。我可以揍坏蛋,运东西,搬东西,种麻种桐油……” “这个我可带不了,我也不能去呢!” 叶妈妈眸色一暗,可惜叹道。 小五还没完全断奶,她一走他就得断粮,而且小五刚满周岁,谁家也不会放心他上路,这探望父亲哥哥的事,只能等以后有缘。 甜妹儿怂拉下毛头,准备晚上偷偷摸摸跟着爷爷出门,争取把自己打包进出村的驴车或马车上。 “快帮妈把麻运到后院去。” 拍拍她小屁股,叶妈妈无奈摇头道。 然后与大力小闺女合作,将屋里一筐筐麻,全部搬出。 前院没墙,全都是竹篱笆,院外可以将里头看得清清楚楚,虽然叶家附近没邻居,又处于碧山村最深处。就怕万一被人瞅到,这事儿还挺麻烦。 乡村消息传的快,就算有些边边角角秘密,也被三姑六婆们,描绘得栩栩如生,补得完整无缺。到时你一句我一句,你借一把我扯一根,再多麻也经不起折腾。 于是乎,张家的两台纺织木车,被叶家以织好的麻布为报酬,借到家里摆在后院,悄咪咪打麻绳、织麻布。 甜妹儿已经成为打麻线高手 叶妈妈在一旁将黑麻线麻等,摔打柔软,清理干净,劈成细綹。 甜妹儿坐在木纺车前,摇踩摊,利用一松一紧的牵引关系使纺织车转起来,利用旋转把麻纺成麻线。 叶妈妈再把麻线缠成各种各样的线团。 咚咚咚!咂呀—— 纺车规律的声音在叶家后院响起。 砰咚——砰! 声音有一些凌乱。 要是有人经常听到,通常会认为是叶家皮猴儿在乱玩,队里有木制打谷车,曾经就被山娃娃踩出一缺口。 甜妹儿:你们猜得没错! 瞅着麻线一团一团被卷起来,一坨一坨堆在木盆里,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 “甜妹儿,准备一下,快点跟爷走!” 叶老爷子一进后院,对叶妈妈点一下头,转身赶紧催促道。 有点疲倦的甜妹儿,仅花十五分钟,做完两套小人舞,瞬间精神百倍。 仍不放心的叶老爷子,把她抱起来,边揉腿揉手,边朝外边走去,还不忘骂道: “熊猴儿,你一丢丢点大娃娃,织布机有啥好玩的。天天踩以后长不高,你看看村里头的周家丫头……” 甜妹儿搂着他脖子蹭啊蹭啊,甜蜜撒娇道:“爷爷,咱们去榨油,桐籽,我全都准备好啦!” 叶老爷子一点都不温柔地揉她头发,怒骂声却渐渐停止。 俩爷孙走向全村最大的骄傲之一——碧山村榨油房。 纺织车可抬家里,榨油房肯定搬不动。 冬季夜暗得早,月亮星星通常也少一些,且屋里都被钉的死死的,棉油煤油桐油,就得多多准备一些。 而在供销社买这些都需要票与钱,村民们也不傻,利用张老爷子的手艺,干脆在村里建一个榨油房。 每年夏秋,去种棉花的村里,交换一些棉籽,或者买一些桐籽,自己榨油,将油票省下来,去换其他物资。 榨油房做得可不容易,张老爷子呕心沥血,几乎忙碌接近一年。 尤其是榨油木制机具,那些釜甑、炉灶、木榨、铁箍、撞锤或撞杆、油缸等木质工具完美组合,需要手艺最好的木匠。 两年前,三村唯一的榨油房落户碧山村,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榨油房又称‘张氏榨油房’,生产队成立后,只要有油榨,张老爷子就可以得到工分。村民若是自己榨油,会送一些成油给张家,当做使用酬劳。 全村最不缺油的就是张家。 小到农具、中如织麻车、大到榨油房,木匠张老爷子的手艺,渗透全村各个角落里,村民们离不开他。 也因此,在这样的年代,匠人们受到的尊敬,等同于那些热血读书人,而最棒的匠人,在部分村人心里,比读书人还重要。 中秋深秋的榨油房,通常忙碌起来,天天都转个不停,需要本村村民提前预订。而外村村民更是不知道排到猴年马月去。 今年特殊,暴雨后,秋季来得早,村民来不及兑换籽类材料。而如今,唯一安全的山路出口被封,其他崎岖山路也有,平时就挺危险,暴雨加秋冬,危险得更多。 因此榨油房难得空闲下来,这倒是方便叶家人,最好瞒着其他村人,赶紧趁机将桐油,通通榨出来。至于为什么不榨菜籽油,因为新鲜菜籽油味太浓太香,且队里现在已经没有菜籽。 通常他们都选择在下午榨油。 晚上叶爸爸、叶老爷子、叶妈妈再拎着几大桶‘热水’回家洗澡烫脚,去油味儿,叶二叔叶二婶也会帮忙。 对于使用榨油房借口也想好,利用叶二婶的职务,把队里的榨油任务接过来。叶家精壮汉子多,接活这一点特别容易。 而那些桐籽出自仙山,也有甜妹儿的仙山,来帮忙运到油坊。 对此,甜妹儿心里甜滋滋的:这个家里不能没有我,真是好烦恼! 农忙过后,清闲下来,除去一个二愣子叶三叔,叶家人全都跟小松鼠一样,一点一点往家里存粮存物。 哪怕晓丫头,现在跟着思丫头,在树林里捡柴火,逮越来越少的麻雀呢! 爷俩口靠近榨油房,听到脚步声,叶爸爸伸长脖子往外偷看,是熟人才放下心,赶紧招呼他们。 “爸,甜妹儿,你们来啦,今日队里的棉油麻油豆油桐油,我与二弟已经榨出来啦!”叶爸爸擦擦汗水,把一桶一桶的油,全部放到一边,再盖得严严实实。 叶二叔已经离开油坊。 甜妹儿神气的扬起小脖子,闭上眼睛,小手随意一挥,超大框的桐籽,瞬间出现在油房里。上面挂着一个新鲜水果篮子,里头只有一小堆美味解渴的桃金娘。 “这丫头!” 祖孙三代开始忙活起来。 甜妹儿充分利用‘大力’优势,咚咚咚,将桐一捣烂快成坨状,再全部装进簸箕,递给叶老爷子。 “爷爷吃果!” 空闲时候不忘卖一下乖。 叶老爷子咬一口桃金娘,再把籽们倒进锅里蒸,放在铁制圆形模具里的用脚踩实,制成包饼。最后把十几个包饼放在一起,饼与饼之间没有空隙。 “爸爸吃果!” 忙碌的甜妹儿不吃独食。 砰砰砰! 等包饼放进榨仓,叶爸爸用尽全力,撞杆撞击木楔,清亮、浓郁味道的油脂便从油饼里一滴滴溢出,气味四溢。 榨油房里的祖孙三人,目不转睛盯着它成桶。 不一会儿,叶二叔叶二婶叶奶奶,也来一起帮忙。等一桶一桶清亮的桐油被榨出,整整齐齐放到一边。 都是自家的! 自家的! 冬天家里可以点得亮亮的。 叶奶奶喜滋滋道: “这几天的桐油,省着点,咱们家用两年可能还有的剩。” “浑身都是油味,现在我走到哪里,都被叫‘油干部’。的亏咱们幸运,能换来这么多桐籽。”叶二婶笑眯眯道。 叶二叔接话道:“所以咱们家才需要一桶又一桶的“热水”,去油味儿,大嫂食堂里还有帮忙烧热水。” 否管麻布还是桐油,这个秋天,瞒来瞒去存物真不容易。 仅负责放风的甜妹儿捂嘴偷乐。 采果、挖粮、种地、打拳、跳舞、看‘病’、织线、榨油……这个秋天,她绝对是家里最忙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 叶子:继续码字下一章。 ** 村里很多人最爱边干活边聊天,各种消息都能凭借猜测之类的补全。 那个媳妇儿跟婆婆吵架,哪个儿子打牌输大啦,那家人买新的电视机……有的说过就忘,有的她们能连起来,查缺补漏,讲成一个新故事。 脑洞可以写啦。 有时候也有点好忽悠。 若是你不小心泄漏啥。 比如啥啥矛盾。 只要没在公开场合,通常不要藏着掖着,越藏他们好奇心越强。也不要等风平浪静,因为新的波浪会让他们说事儿,一年又一年,只要她们有兴趣。 把方向偷转一点,尤其是几个蹦哒快的。 她们以为自己的得到消息,私下会反倒是帮你解释。 到最后,真真假假,谁也不知道。 因为很多事,本来就是她们凭空猜测的,说得多了,别人就以为是真的。 我外婆就越喜欢这么干。 叶子评价:搅和搅和,一团乱麻。 纯粹做一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