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雍州近日发生一件颇有争议的事, 一户商贾世家的当家人,竟然是个被新娶进门不到两年的年轻哥儿。 据说是因为子嗣单薄,嫡支只有一个血脉,而老的精力不足, 小的平庸无为, 为避免偌大的家业被败坏, 前任当家人重金结契了个精明强干的哥儿回来做儿夫郎。 这个哥儿巾帼不让须眉,初进门一年生下个大胖小子,一年后家里的生意就全权交给了他。 这是人家的家事本来没什么,但是这个新当家的能力太强, 刚接管商铺没几个月,就让商铺盈利翻上一番。 市场份额就这么大, 这个人分多了,其他人就分的少了。 这不,一些同行对手就发动舆论攻势,认为哥儿就该在家相夫教子, 而不是抛头露面与人争利。 这个时代虽然对哥儿的约束没有他所知的封建朝代那么严格,起码大户人家的哥儿在亲友或者仆从的陪同下是可以上街的,尤其穷苦人家,抛头露面是常有的事。 只是涉及到了利益,就拿这个来说事了。这段时间是闹得沸沸扬扬, 他们学院也在讨论这事。 这不,他们今日辩论的主题就是这个。 汉子主外,哥儿主内。应不应该遵循这个伦理。 其他班的学子站的观点是哥儿就该严格遵守三从四德, 才是一个正经哥儿的涵养典范。 他们甲班自然是站在对面的立场来说话。 叶君书作壁上观,从他们辩论的话语中,更加了解这些人的性格。 没想到他这个壁花当得好好的,就突然被点名了。 在场人的视线都聚焦到他身上,叶君书还分神想了下,莫非是见不得他太悠闲? 叶君书挺直腰板,正色道:“我赞同温兄的观点。虽然大统礼法上并不支持哥儿抛头露面,但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盲目的就否决别人的行为。 君不见历史上很多著名学家对巾帼不让须眉的哥儿赞誉有加? 我觉得一个哥儿如果有利于爷儿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华和行为,应当予以肯定。” “没错!李大元帅之三子,不一样在边关抛头露面,带领将士镇守一方,赢了数场胜战!虎父无犬子,李三公子就算是个哥儿,也让我朝百姓敬仰,就连今上,也是大力支持,甚至还亲封右将军之位!” 一个家里有人当官的学子突然爆出个消息。 叶君书一个咯噔,心下当即漏了半拍,追文道:“这是真的?” “当然!前几天今上刚下的圣旨,谁敢拿这个开玩笑?”那名学子面带得色,似乎为自己能得一手消息而自豪。 为证明自己知得多,还说了不少边关的事。 叶君书心中纷乱,没心思再说话,垂着头不知在想什么。 所幸大家的注意力此时不在他身上。 “话是这么个里,但区区一个商贾人家,如何能与历史名人或者李三公子相比……抛头露面与爷们做生意,实在有违德容!”一个书生极具反对,说得口沫横飞。 余茂林眉角一挑,“都是开门做生意,不就是堂堂爷们竟然比不过一个哥儿,觉得丢脸了?我记得你叔父家就是其中之一?堂堂正正生意竞争不过,就发动舆论来胁迫别人妥协?” 那名学子顿时气得满脸通红。 余茂林犀利地说道,“是爷们就该心胸宽广,别像哥儿似的目光短浅,心思狭隘,哦,有些爷儿是连哥儿都比不上,比不得。” 叶君书听得十分爽,所以他和余茂林成为好朋友不是没有道理的。 那学子气得快要翻白眼了。 温毕华连忙打圆场,“大家各抒己见,一团和气啊,千万别动气。我们不过在辩论。” 然后温毕华又道,“到正午了,我已经备好膳食,咱们先去用膳,下午继续。” 到底没多大仇怨,温毕华这一招呼,原本硝烟弥漫气氛紧张的场面顿时恢复和谐。 大家一同在温毕华的指引下前往另一处。 上午的辩论会就此结束,虽然没说结果,但是他这一方赢了。下午则是吟诗赏花。 叶君书一开始还以为是即时发挥现场作诗的,还在心虚自己先想好诗词,跟作弊似的,结果和温毕华偷偷交流过后才知道,原来并不是他一个人。 真正能做到张口就作诗的,估计也就余茂林这牛人了? 其他人都和他一样,先想好了再来…… 这是才是游园会的正确打开方式,彼此心知肚明。 下午的诗词鉴赏,毫不意外又是余茂林拔得头筹,叶君书表现得可圈可点,没刻意平庸,但也没锋芒毕露,像余茂林这样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叶君书敬佩之。 游园会结束后,叶君书和余茂林一同往家里走。 余茂林偶尔放假那天晚上不会回学院,而是多留宿一晚,第二天一早才和叶君书一同去学院。 “你还是有所保留了。” 余下两人的时候,余茂林直接对叶君书说道。虽然他理解叶君书的做法,但他并不认同。 叶君书笑笑没说话。他毫无根基,自然有所顾忌,一旦强出风头,就容易招来嫉恨。 世人千千万,谁能保证每一个人都是心地善良?千防万防,总有疏忽的时候,叶君书宁愿自己小心谨慎一点,也不让自己栽在这上头。 他的机会不多,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一旦摔下去,他很难有机会再出头了。 叶君书心中记挂另一件事,他忍不住询问道,“茂林,李三公子,真的在边关前线?” 余茂林点头,“虽然边关消息算机密,很多信息都传不出来,但是大将军遭埋伏时,是三公子亲自带兵前往,救出了大将军,此后就一直浴血奋战在前线。” 至于更详尽的,就不清楚了。他也只是知道这么个消息而已。边关之事尤为重大,具体内情除了军中内部和朝廷,外面根本不知道,等到了论功过,才会泄露点战事消息。 余茂林心中更是敬佩。这位三公子,不愧是李家忠门后代。 叶君书一阵揪心,他已经确定,这位三公子就是他认识的那位三公子,虽然知道他们没机会,但是还是忍不住为他担心。 前线那是多么危险的地方?三公子的安全是否无忧? 三公子对他有恩,自己关心恩人是正常的。叶君书默念几句。 他心中种种念头,无法宣出于口,只是下意识的更关注边关的事。 雍州书院占地广阔,总体来说分为三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学子们上课的雅舍和先生们的办公区域,后半部分划分两块,一边是学子们的住宿的房舍,另一边是先生们的居住地。 先生住的房舍自然不是学子那边那样双人合住,他们是独立的一套房屋,基本都是三房四房兼带篱笆围起来的小院子,小厨房什么都俱全。 先生们基本都是带家属住着的。 左先生是教叶君书这一班策论的,为人严肃,不言苟笑,和秦康泰性格差不多。 或许说凡是为人师表的,基本都是这般通性。 他拿着一沓卷子往相对偏僻的一栋房子走去。 走到无人搭理的半身高篱笆边,正想喊人,结果发现篱笆门没关,他就直接推门进去。 走在碎石路上,两边的地久没打理,杂草遍地,左先生看得眉头直皱。 他进了门,几个房间扫一眼,然后走向右侧的那间。 门是虚掩着的,左先生抬手推开。 冲天的酒气扑面而来,引得他直皱眉。 越过地上的几个酒坛子,左先生不悦地朝斜躺在榻上头发散乱看不清面容的男子道:“该节制还是要节制。如此不顾及自己形象,让外面那帮学生见了,威严何在?” “难得偷得浮生半日闲,师兄你就别叨叨了,师弟也不是不分时日放纵的。美酒难得,自要好好畅饮一番。” 卧榻上的男子摇摇手中酒坛,仰头继续喝酒。 看左先生仍一脸不悦地站在一旁,便问,“师兄要来一口吗?” “喝多伤身,别醉的一塌糊涂明日醒不过来。” 男子摆摆手,“我的酒量师兄还信不过吗?” “师兄,你找我有何事?” “你前段时间不是一直在念叨想收个入室弟子吗?我观察了许久,觉得有个人正合适,应该入得了你的眼。” “谁啊?能得师兄这般肯定?”男子浑不在意的,喝完手中一坛酒,随手放下,正要去找新的未开封酒坛。 左先生将手中一沓纸递到他面前,“这是他这段时间写的文章,此子品性上佳,脑子灵活举一反三,进步尤快。最重要的是,思想新奇,并不墨守成规,应该可以和你合得来。” 听左先生这么一说,男子勾起了丝兴趣,他接过来翻看,没看几行,倏地坐直身姿,漫不经心的眼神聚焦,专注的一一翻看。 “哈哈哈……师兄,你说的没错,此子深得我心!就要他了!” 男子站起身前后走了几圈,双目激奋,看着手中的纸舍不得移开。 “……原来还可以这么理解,十分有理!还能自圆其说,妙极!” “他是你班上是哪个?叶君书?我记得他,前几个月才进的学……” 不知想起什么,他突然冷哼一声,神情冷下来,“我没记错的话,这是朱正颐那老家伙推荐的人?” “这个你放心,我已经打听过了,叶君书与朱正颐并无直接关系,是他乡下的先生和朱正颐有几分交情才得来的推荐信。就我所知,如今,他们都关系已经断了,叶君书在雍州这段时间,从没去拜访过朱正颐。 ……似乎刚进城的时候去拜访过,不过没见着人,就被赶走了。上次的事,不会再发生。” 男子依旧不悦,不过没说什么。 左先生道,“如果你不放心,可以亲自见见,再下决定。” “哼!” “我就不打扰你了,记得喝酒有度,别太过了。”左先生说完,正要拿回那一沓纸,男子直接塞进怀里,“我还没仔细看完,怎么做决定?你要走就先走!” 说完,就出屋迅速进了另一间房,牢牢实实关上门。 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