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独宠娇后 > 第五十一章春闱到来

第五十一章春闱到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要找周家东府的优点实在有点难,但要找缺点那简直和筛子上的窟窿眼那么多。    在一大堆消息里随意扒拉了一遍,周云娘就找到了突破口。于是,春闱到来前的一个月,朝堂上固然热闹,但也不如周府东府里的热闹让周云娘瞧得欢喜。    首先是大老爷一把年纪了竟然被人从小倌馆里揪出来打青了一只眼,老祖宗气得捶胸顿足去佛祖面前多念了几天经。大夫人袁氏七窍生烟正想撸袖子和大老爷计较一番呢,才发现她最得力的管事嬷嬷竟然卷了她的私房带着一家子的卖身契消失得无影无踪。    大太太如今这管家的还没想出个什么章程来应对,那边大爷就满身怒火回了府上,他拿了书房最得意的一副前朝墨宝出去嘚瑟时被人指出是赝品。这墨宝可是他祖父看着人写了拿回家的,怎么可能是赝品?大爷和人指天对地发誓,结果对方也拿出了那副墨宝,还说出了是哪家典当行买的。    大爷对别的事情就算了,他一个翰林院修撰被人指着鼻子说拿假墨宝出来,可不就要追根究底查一查吗?这一查不打紧,那家离着周府天远地远的典当行掌柜三两下就招认出来,他这里不但有周府原本的墨宝,还有好些别的老对象,其中好几样都是大爷放在书房里的心头好,都是被大太太的亲信下人一样一样拿出来当掉的。刚开始,掌柜还不敢要,怕是奴大欺主,后来管事拿了大太太的手书掌柜才敢大着胆子收货出货。    只是,掌柜的明明都叮嘱了客人莫要声张、莫要在京城显露宝贝,谁知道就这么凑巧,有人偏要在周家大爷跟前斗宝。不过,事已至此,那当铺掌柜自然也不甘就此将东西还给周家大爷,他那里可是有大太太手书在。    周家大爷怒冲冲回家就拉着大太太要休妻,三太太等人又是拉又是劝的才阻止下来。眼见着周宝娘参选的名字都报给了礼部,可不能再出什么岔子!倒是三太太,这头劝了下了大房夫妻俩吵闹,那头就从老祖宗那要到了另一份库房钥匙,开库房一看,周府积年的古董字画竟然有三成被大太太换成了赝品,就连祭祖的烛台也从纯金的换成了包金。    这下子,三太太跳得足有三尺高!刚才还在劝大爷万事等选秀了后再说,如今却是上前扯了大太太就就是兜头一拳,她将门出身,大太太自诩书香门第,就算丫鬟婆子们动作快,大太太也被她打掉了牙齿扯断了头发,哭得不能自抑,称都是为了给周宝娘制衣裳首饰、打通关节才出此下策的。    这说辞,周家就没几个人信,三太太不依不饶将躲在闺房的周宝娘给拉了出来。作为大太太亲生女儿,原本就算不是花费在她身上捏着鼻子也认了。可周宝娘倒好,二话不说就将大太太给卖了,说大多数银子都被大太太卷去了娘家,她选秀靠的可是真材实料。    周宝娘一招认,大太太哭、大爷骂、三太太诅咒,老祖宗、大老爷、大夫人发怒要罚大太太进城外尼姑庵带发修行。周宝娘这才意识到不妙,不得不跪着认错,并将大太太挪用的金银器物都揽在了身上,同意写下欠条,待日后宠冠后宫再行慢慢归还。    偌大的东府乱作了一团,自然便没人来找冷香院的麻烦。周云娘一边听吴三娘报上来的八卦,一边在心里感叹小侯爷的仗义,寻思着是不是做个什么东西送给小侯爷呢!    小侯爷如今也忙得不可开交。户部新成立的衙门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很多事情虽然丢给马原在做,可他这个一把手总是要留下来拍板定案的。还好户部尚书秦远方早就得了景帝吩咐,无论有什么便利都优先给了他们,春闱前倒是将事情基本捋顺,朝廷中之前那些反对的声浪也都一一被压了下去。    商会在京城成立的消息由朝廷刊发的报纸早已传遍大半个景朝,无数看到机会的商人以最快的速度或是写信、或是亲自前来求加入,经过马原考察,再综合各地黑龙卫调查结果。商会以大景朝十八个州府为准建立了十八处分会,也就有了十八位八品官职的分会长处理各地事务。这十八位分会长身边还各有三位九品官职商会长老,负责协助监督分会长。    商人都能穿官服了,绸缎自然也就不再有限制,这天下不知道多少商人烧掉了平日常穿的麻衣,将朝廷按照品级发下的官服供奉了三日再珍而重之穿到身上,往京城方向痛哭流涕。    守旧派倒是站了不少人出来想反对,可景帝直接让户部将因为此举国库的收入以及未来税收的增长幅度都刊发到了报纸上。而且郑重声明这些商人的税收往上提一成,普通农民的税则往下调两成,并且收上来的这笔费用将在各地继续兴办官学和闺学,无论商户还是平民男女都可低学费入学。民众官府都可负责监督商人,若是有违法行为出现可匿名检举,一旦查实加倍严惩。    这份报纸还刊登了一则告示,今后不管身份,只要上下三代无违法记录者都可参与科考。就是女子日后也会有闺学统一安排考试,成绩优秀者会与商户优先录取,酬劳从优。一经传看又引发了全民盛赞皇上英明的热潮,部分无良商家抱屈的声音和守旧派的反对立时就被压了下去。    不少贫穷学子和商户子弟奔走相传,为景帝歌功颂德的文章一时谓为风尚。女子们或是家有女子的也都看到了曙光,纷纷称景帝为盛世明君,连长生牌位都多了不少。    就在这全民心情激昂的气氛中,三年一度的春闱科考如期而至。礼炮声后,国子监操场上临时建起来的考棚中,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上千名举子要在这里度过三天时间。    吃,有朝廷提供的营养膳食按时发放;喝,随时都有新鲜骨汤或是开水,只要学子在考棚中举举杯子,立马就有两人拎着两样汤水上前续杯;住,考棚中有统一的床铺和柔软的棉被,还有取暖的手炉,二月初的天气穿暖和些手炉基本都不用用上;行,考试想自由行走肯定是不行的,就是上厕所也只能单独前往,而且一个恭房每次只能一人进去,里面也别想有地方可以夹带。    当然,景帝不但施政圣明,典刑严厉也令人胆寒。去年腊月底到今年正月中,他带着谢佳瑆走了一趟北地,不但剿灭了一拨匪患,更将和匪患勾结的一个知府查处。听说,那些匪患全被景帝下命令剥了全身衣裳跪在冰湖上活活冻死,那知府就被绑在湖边一条大树上,面前烧着一堆火,还有人给他喂水喂饭但就是不放人,光是想象都能让人不寒而栗。说不准,这次守旧派反对的声音便是因此没敢太大声的主要原因。    春闱开考,马原即将离京前去蜀州盐场查看井盐开采情况,还得去沿海监督改进后的晒盐手法,最重要的是他还打算三月带着小侯爷出一次海,趁着去监督晒盐进度得先做好周密的安排。    马原要离京,周家二房自然是要为他践行来着。马氏没让下人动手,带着周云娘亲自做了几道家乡的拿手菜,都温在灶上了,马氏不由叹了一口气,问周云娘,「你爹呢?还没回呢。」    周云娘一边收回偷吃韭菜盒子的手,一边摇头,「还没。」    「真是的,当初不是说闲差吗,结果忙成了这个样子。」马氏抱怨得也不是没有道理,周云娘也不知道该怎么劝了。    自从正月初六周崇光去内阁书房当差开始,原本说好卯时去酉时回,六日还有一休沐的,结果这些日子不到戌时根本看不到他疲惫的身影。据他说,这内阁的书房很大,之前的典籍也不知道是怎么当差的,里面乱成了一团。他生性严谨,自然看不惯那些散乱的书籍,少不得一本一本重新整理。    周崇光冷香院也有书房,而且家里装修之后书房也乱成了一团,本来他还打算去内书房当差闲下来再慢慢整理的,结果一直没时间。大概是十天前,周云娘听够了东府那些人的八卦后想去书房找本书来看的,却发现太杂乱了找书都无从找起。    周云娘左右无事,主动请缨帮周崇光整理书房,依着她第一世的经验自然是给这些书籍分了类别。先是大类的正经书和闲书,然后又做了书标将其中小类给分开。比如科考类的她就贴了个「考一、二、三…」字,历史类就贴了「史一、二、三…」,以此类推。还抓了周云琅做壮丁,将贴的标签和书目抄写在单独的一本书上头,要找书的时候寻着书目就能轻松找到,没什么比这个更简单了。    三四天前,周崇光好不容易回来早一点,一进书房便发现了变化,拿着周云琅做的书目更是如获至宝。这下倒好,之前每天都还回家的,现在都成了夜宿内阁了。今天明明都让马原给他带信让他早点归家的,结果都快酉时末了还不见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