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忽起
因为元娘来了, 所以晚上阖家人坐在一起用了膳。元娘道:“怕是要在府上住一段时日,叨扰各位了。” 二夫人不禁挑了挑眉。 她刚刚嫁过来的时候, 元娘还是侯府的娇客。 二哥哥娶了新妇, 不论是府里做的精细点心,还是街上买的新奇玩意儿, 全给了新夫人, 不再留给元娘这个妹妹。那时候元娘年纪还小,自然对新嫂嫂多有埋怨。当时的二夫人尚没有今时今日的伶俐圆滑, 见元娘对她没有好脸色,便也从不笑脸相迎。是以这对姑嫂素来有些龃龉。 此刻听闻元娘要在盛京住下, 二夫人下意识地挤兑道:“家里院子虽然多, 但都常年空关着, 也没人打扫,怕是要好好拾掇一遍才能让你们住进去。” 元娘斜乜了她一眼,“瞧二嫂这话说的, 跟我们三个人占了多大地方似的。” 刘氏也知道她二人一向不睦,连忙出来打圆场, “倒也有一处现成的干净院落,只不过是皇后娘娘出阁前的住处,让旁人住进去多少有些不妥。还好东北角有个书房是空着的, 素日也有人打扫,你们若不嫌弃,就在那儿将就一晚,明日我就让下人把含秋苑收拾出来。” 含秋苑是元娘出嫁之前的住处。元娘点点头, “麻烦大嫂费心安排了。” 贺兰恬笑道:“我倒想和锦表姐一起住,一块儿说说话也好。” 宋如锦来者不拒:“好啊。让人隔一间碧纱橱出来便是。” 于是到了晚上,贺兰明随元娘住到了书房的两侧暖阁,贺兰恬则在宋如锦的屋子里搭了个矮榻,暂且作为休憩之所。 临睡前,两个姑娘坐在一起谈天说地。 “表姐平日都读什么书?听大姑母说,表姐每日都要入宫,和那些皇子公主们一起读书。”贺兰恬既好奇又佩服。他们姑苏离盛京远,不比京中儿女日夜待在天子脚下。他们对皇室更加敬畏,提到的时候也是怀着憧憬的。 宋如锦道:“近日宗学教了几篇《论语》,先生嘱我们熟读成诵,我还没有背下来呢。”说着又觉得羞愧,便转了自己擅长的话题:“我平素更爱作画。” 她把自己近一年的画作翻出来,和贺兰恬一起翻看。 贺兰恬笑道:“若说作画,我这儿倒也有一幅。”她拿出随身带的手帕,铺平了放在膝上。帕子上绣着折枝梅,红梅星星点点,枝干歪斜,逸趣横生,旁边留白的地方还用黑绒绣了一排草字,宋如锦细看了几眼,是王文公的“遥知不是雪”一句,笔锋勾连不断,就像用笔沾墨写出来的一般。整幅绣品,当真栩栩若生,如同画卷。 宋如锦赞道:“早就听说苏绣针脚细密。照我看,比宫里的绣品还要好。” “表姐喜欢,我就给表姐绣个荷包。正好这些天都要待在盛京城,闲着也是闲着。”贺兰恬道,“只不过表姐要替我备下丝线。” “谢谢恬表妹。”宋如锦笑眯眯道。来而不往非礼也,她把自己随身带着的羊脂玉佩解下来,送给了贺兰恬,道:“这就当是谢礼。” 贺兰恬家中富贵,也见惯了好东西,羊脂美玉在她眼里并不难得。不过心意无价,她便也欢欢喜喜地收下了。 夜里宋如锦觉得口干,起床倒水喝,透着碧纱橱望了一眼,瞧见矮榻上的贺兰恬翻了几下身子。她轻声问:“表妹睡不着吗?” 贺兰恬软软地应了一声,揉着眼睛坐起了身子,“有些认床……先时明明很困,真躺下来反倒睡不着了。” 宋如锦顿时觉出了几分为长为姐的责任,唤采苹进来,给贺兰恬添了床被子垫着,道:“垫被厚一些,人就能舒坦许多。”然后一边喝水一边陪贺兰恬聊天。屋子里没有掌灯,只有一片月夜清辉,贺兰恬聊着聊着就困倦了,歪着脑袋睡着了。 两姐妹经了这一晚,便有了几分亲密之意。 第二天起了雾,天色阴沉,整个上午都是灰蒙蒙的。直到午时,日光照下来,雾霭才渐渐散了。下学之后,宋如锦听见几个贵女在身后闲聊:“听说靖西王府的老王妃很中意晋国公的幺女……” “这有什么奇怪?晋国公府是老王妃的娘家呀……” 宋如锦的脚步顿了顿。 系统气哼哼道:“宿主,你别理她们,她们就是故意说给你听的,成心拿你解闷儿,想看你的笑话。” 宋如锦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回到家用过午膳,贺兰恬喊她一起打双陆,两人玩了一会儿,有个丫头领着贺兰明过来,宋如锦问他:“你是来找恬表妹的?” 贺兰明停在原地,忖了一会儿才道:“娘让我来问问,妹妹住得可还习惯。” 贺兰恬点点头,拉着宋如锦的袖子亲昵道:“表姐待我可好了,一直陪着我说话,还把贴身的佩玉给了我。” 贺兰明便朝宋如锦望了过来,也不说话,就这么平平静静地望着。 宋如锦心想,人家一对兄妹,一块儿从苏州府过来的,她不应当厚此薄彼。于是进屋拿了另一块玉,递给贺兰明,“这块是两年前祖母给的,已有些年头了,也是好玉。” 贺兰明没接,半晌又道:“我也想要表姐贴身的佩玉。” 宋如锦笑着说:“我随身的玉已经给你妹妹了。” 贺兰明便接了她递来的玉佩,走到贺兰恬面前,缓缓道:“那我同妹妹换。” 贺兰恬知道他有些痴症,虽是幼妹,却一向让着兄长。闻言便把昨晚宋如锦给的羊脂玉佩拿出来,同他换了,嘴上却还嫌弃道:“你倒是会拣贵重的拿。” 很快入了三月。下了几场绵绵细雨,天气渐渐和暖起来。草长莺飞,惠风和畅。 三月中,鞑靼太师也木齐挥军南下,自称拥兵百万,一年之内便可直捣盛京。京中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大夏国泰民安了许多年,自然不愿意看见战乱纷争,朝中主和的大臣占了一大半。 他们想两方其乐融融,鞑靼却不能平白无故地退兵。于是不少人都想起元月宫中夜宴,也木齐点名要宋怀远的嫡次女和亲…… 一时人心浮动。但谁也没敢跟天子提这茬——那日宫宴,陛下可明明白白地拒绝了也木齐,金口玉言,满朝文武作证,岂能改口? 再者,这些朝臣揣摩圣意,觉得天子似是倾向于“战”——任何一个野心勃勃、想在青史留一笔英名的帝王,都希望能在执政掌权的时候,无限地扩张自己的领土,让更多的蛮夷之属臣服于自己的帝国。 然而此时此刻,梁宣也正发愁。他确实想好好打一仗,大夏也确然有这个国力痛快打一场,但朝中能上战场的将军都老的老,病的病,唯一年富力强的靖西王,早在他当太子的时候被打压狠了,鞑靼挥兵的消息刚刚传到盛京,靖西王就自称膝伤复发,上表致仕,一直待在王府“养伤”,偶尔还出门遛鸟——摆明了自己身子好得很,就是不愿意去战场。谁让陛下你当初收我的兵权、降我的职位呢!有本事你来求我呀! ——梁宣还真拉不下脸去求。他也知道只要自己纡尊降贵,亲自去一趟靖西王府,做足姿态,好言好语地请靖西王重新挂帅,奔赴战场,靖西王一准儿答应。他不就是要这个脸面吗! 但梁宣倘若真这么做了,靖西王是得脸了,有面子了,他身为天子的威严何在?别以为他不知道,现在朝中一干老臣都等着看他低声下气地向靖西王赔礼道歉……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 国事要紧,脸面事小,将来史官记载功绩,谁管你有没有打过自己的脸——梁宣这么劝着自己,打算先晾靖西王几天再去求他。 然后他就等来了靖西王的世子。 这个十七岁的少年郎,立在金銮殿上,朗声道:“臣以为,大丈夫行于世,理当骑骏马、佩吴钩,挽辔头、扬长鞭,驰骋疆场、杀敌报国。臣久事笔砚之间,时逢鞑靼作乱,愿请与之一战!” 他的父亲——如今的靖西王,也是十七岁那一年跟着圣武皇帝征战沙场的!想来虎父无犬子,靖西王世子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梁宣找到了台阶赶紧顺着走下来,当即封徐牧之为卫将军,然后又遣人带话给靖西王,假惺惺地问:“你儿子要去打仗了,你要不要一起去啊?” 靖西王本也不想管徐牧之,让他自己历练去——靖西王府以武传家,哪一个先祖不是这样过来的? 但靖西王妃不肯,道:“上阵父子兵,你们一起去,彼此照应着,我也放心一些。我听闻鞑靼他们来兵百万……” 靖西王笑道:“鞑靼一向喜欢虚报军数,说是百万雄师,能有五十万就不错了。” 靖西王妃仍旧道:“那你也该跟着一块儿去,牧之虽读过几本兵书,但毕竟都是纸上谈兵,头一次上战场,还是有人提点为好。再说了,若不是娘迫他娶亲,他哪里会……” 靖西王妃没有说下去。当儿媳妇的,总不能说自己婆婆的过错。 靖西王却是明白的。老王妃相中了晋国公府的贵女,想让徐牧之退亲另娶,徐牧之执意不肯,老王妃便用孝道来压他……正好鞑靼举兵,徐牧之此时请旨参战,多少有些避婚的意思在里头。 作者有话要说: 徐牧之:逃婚成功,噢耶! 老王妃:哎呀,玩脱了。 感谢小可爱来了和Gloria_奕的地雷!抱紧亲一口(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