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六零年代农场主 > 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百六十五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钟家人离开的时候,卫红把屋子里打扫了一遍。胡念梅在旁边问道:“妈,听爸爸说要让表姐他们送去永镇中学念书。是真的吗?”    卫红不知道女儿为什么突然问这个问题,她放下扫把说:“你小孩家家,管这些是干啥?”    说完,就看到胡念梅闷闷不乐的低下头。她以为是天气热的导致的这几天女儿都无精打采的。顿时心疼不已。对她说:“百货大楼那边有一家新开的服装店专门卖童装。你爸同事说他们都在那儿了买衣服,听说都是上海来的大品牌,妈下午带你去逛!”    胡念梅蹬了一脚沙发,心里十分不耐烦。让爸爸看到她新买的衣服,说不定回头立马又给钟家几个表姐妹买。原本以前她独有一份的东西,现在人人都有了。她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卫红不知道她脾气上来说的种种不好的话,女儿全都记在心里了。    胡家夫妻关系一向都很好。胡庸城不怎么管家里的事情,都是卫红在拿主意,但现在多了一门关系。胡庸城的注意力就转移了一部分到家里来了。一个从来不知道柴米价的人突然问起这些零碎的事情。必然是在操心胡月筝。    卫红心里吃醋,但是吵过一次架。她心里发憷。不敢再去过问这些事情。她这种小心翼翼做法落到胡念梅的眼里,就成了天大委屈。她在替她妈委屈!    ——    二妮回家以后,远在陈家村的大姑是最晚知道的。那几天,陈胡在隔壁村打家具回不来。她自己带着儿子和婆婆吃饭。两个孙子大了就能跟着村里的娃娃一起玩。钟芬芳跟她婆婆两个人轮流去上工。今年秋收前公社病死了两头牛。她听说以后。就撺掇着陈胡把牛大腿买下来,实在不济,收半个牛肚也是可以的。    僧多粥少。陈家村的公社人口足足有几百号人。    只不过牛死了,冬天再要种地就难过起来。动物配种站要到隔壁镇上那么远。公社大队的几个干部商量了一圈,带着公社今年刚收的粮食去买牛犊了。    另一边,汪海做事回来,远远看到他老娘在地里扶着镰刀干活。他放下工具箱,踩着土下去帮忙,汪家老太婆看见儿子,连忙把他往田垄上推,边说:“这里不要你忙,你老丈人来了。叫你晚上过去吃饭。”    汪海忙不迭的答应了。他想到什么似的问道:“我去跟他们说一声。”儿子今年也有一岁了。汪家准备在秋收忙完以后就摆宴席做一岁。这可是好不容易才盼来的宝贝儿子。全家人疼的跟什么似的。翻了半天的字典,最后决定叫“汪兴成”。寓意是心想事成。如果将来再生,男孩就跟着叫“汪兴达。”    汪兴达,小名担担。胳膊大腿壮实的很,钟红花做完月子就没去下工了。她听说二妮去京都比赛去了。把这事跟家里人一说。汪老太婆咂舌:“你娘家这丫头也忒聪明了。乖乖,听说还上电视了!”    陈家村没有电视机,消息闭塞了不少。等人从京都回来,他们才知道事情始末。对于娘家出了个聪明的侄女。她还是很高兴的。这种高兴超过了一般常人的羡慕嫉妒,层次“蹭蹭”跨越了好几个等级,成了仰望的存在。要知道当地出过的上一个名人,已经是明朝以前的事情了!    不过这种程度的出名也只在亲戚朋友小范围里火了一把。因为围棋这类型的活动在国民中并不普及。从六十年代到现在,人们刚逃离饥荒和战火。连温饱都还没有解决。更别提精神文化了。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追求精神层次的丰富。    二妮回来,钟家人就请了女儿和女婿过来吃饭,算是把这事情告诉亲戚朋友一声。至于村里的人,钟老爹只装作一副不开口样子,憋得人不好意思问。    大屋刘人都知道二妮去参加比赛的事情。她作为替补也只上了两场。钟老爹还记得之前输过一场就有人来钟家老房子找麻烦接过没堵到人,这才作罢。钟老爹难得发了一回脾气。把找茬的都怼回去。这才安生了两天。    谁知道后面的局势又发生了大逆转了呢?那场比赛在中后面的时候。其中出现了好几位棋风强硬的棋手。华国突然发力。连连扳回好几局。最后保持友谊赛的精神,以互有输赢的和谐平局落下帷幕。有了前面的憋屈作为铺垫,后面势如破竹就更令人激动。连报纸上都出现了不少“为国争光”的标题。一边倒的舆论才扭转过来....    比赛已经比完了,眼看孙女都瘦了一大圈。再有村里人过来瞧稀罕的。钟老爹都把人轰走了。    几个大男人在桌上还能聊什么,无非是喝酒罢了。说完二妮的事情就是汪海说起给儿子做一岁生日。中途又问道几个姑娘户口的事情。汪海这才知道,原来岳丈家还成了“半边户”几个侄女的户口依旧在大屋刘。    陈胡诧异的说:“我以前听人家说,上中学就要政审。现在都改了么?”    钟芬芳推了他一把,嫌弃的说:“那是高中,你是不是听岔了。”    期间打了个岔,气氛依旧热闹。钟老太给钟老爹使了个眼色。钟老爹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开口,只听得自家老伴说:“红花呀,你哥哥嫂嫂现在好不容易到城里安顿下来。可是你也知道的,城里开销大,几个娃娃又要上学。幸亏家里还不怎么花钱。让四妮儿伟华跟着我们两个老的过就行。”    钟红花听了,眼皮一跳,听到自家老娘掐着嗓门说:“转眼他们两个小的也上学了。大的小的都不在一起。说来也是可怜。主要是我跟你爹呢年纪也大了。管不住。哪天要有什么事情,一屋子老的小的也架不住。唉。”    钟敬贤尴尬的咳嗽了一声。    他瞪着眼睛看了三儿一眼。趁着抽烟的功夫,对她问得:“你跟妈说啥了!”    一百六十六章    三儿听到丈夫的询问毫不示弱。她说:“你可别冤枉我,我就提了两句户口的事情…伟华本来就不跟咱们住,家里盖了新房子也没几个人住,倒不如想办法把爹娘接过来一起。”    钟敬贤拉着她到门后面,皱着眉头喝道:“你主意真不小,娘都打主意到二姐身上去了!她家刚有个娃娃,能有几个钱了。”    三儿掰着指头跟他算:“第一批的职工楼已经分完了。咱们满打满算,也要一年多时间才能转成老员工。第二批分房是赶得上的。有这个机会,时间也来得急。就算找大姐二姐借钱,咱们也还得起。到时候把伟华接过来带着,不然一年到头,你连儿子影都见不着。”    见丈夫陷入犹豫中,她继续说道:“万一伟华没人管着,学了坏怎么办。天高皇帝远的有个什么事情,你管得了么?”    也是,儿子可是家里的独苗,眼看现在计划生育的苗头有了。钟敬贤也没有再打算生育的计划。既然这样,伟华肯定是要好好养着的。跟着爹娘也可以。只是他怕两个老人家过于溺爱。再来一家人长期分居也不是个事。时间久了。就跟爹妈不亲了。    他还指望儿子养老呢。儿子都不亲热,怎么养老??    这样一想,心里那股子憋屈消去了不少。只是一点。他仍旧强调:    “你不要问二姐要钱。汪家跟陈家不同。他们就靠种地的活儿。大姐家还能有点木匠生意。不过也只是细水长流,没什么大生意。我看这事不能当着姐夫面说。免得他们撑着面子应了下来。心里恐怕不舒服。”    他难得考虑这么多,也是因为钟家姐弟亲厚。世上有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兄弟。自然也有关系融洽的。正好像是胡庸城对自己的亲妹。又似钟敬贤对两位大姐。各人站的立场不同。三儿根本不能明白。她只知道丈夫混帐惯了,只有在这种事情上坚持己见。因此生了半天的气。只好回头去劝说婆婆去了。    钟老太对两个女儿不错。但是显然,心里那杆秤还是稍稍偏向钟敬贤这边的。分房子是大事!钟母一提出这个苗头,钟老太立刻就把这事放到心里去了。    她朝钟红花开了这个口,纯粹是因为之前钟家盖得房子,钟芬芳出了大力气。也通过陈胡弄了不少木料过来。而花在物料的钱就更多了。盖完房子以后。钟老太的私房钱已经花的一干二净。再不能拿出钱了。这次只能朝没帮忙的钟红花提了。    没想到席间吃到一半遇到这回事,钟红花一口气卡在嗓子眼。她哪里知道自己老弟有这么大的口气,竟然都想去城里买房了!要是以前,她说不定还会想点办法,可是现在刚好生了头胎。满腔热情都扑倒了孩子上面。照顾孩子所花费精力和财力都让她捉襟见肘。答应,她又要顾及孩子丈夫,不答应,又觉得十分没有面子。    一时间竟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    钟敬贤回到席间,看到二姐这副样子,立刻摆摆手,在底下偷偷对钟老太说:“妈,你别为难二姐了。工厂的事情再想办法就是了。”    钟老太一听,也就作罢了。    她不是那种不讲道理的妇人,非要吸女儿的血供养娘家。只是略微提了一句。就不再细想了。家里还有更麻烦的事情,比如几个孙女的学籍和转到镇上读书的事情。等一行人吃过饭,她已经打算好了多弄些苎麻去做麻袋换钱使了。    。    钟红花回到家里,整晚上都辗转反侧。是的,她真开口答应借钱了。还在自家老娘面前打了包票。可是话说完。她这心里七上八下的。又后悔自己说大话吹牛。尽管一直以来作为家里嫁的最好的女儿,钟红花是有底气装面子!    她刚嫁过来的时候很看不起陈胡家是中农。可是这几年来,陈家村搞大包干以后,日子渐渐富裕起来。而汪家沟则还是老样子。棉花产量年年也就那么多,村里没有纺织厂,棉花连粗加工都没有就卖出去,可见真正卖不出价钱。    再来就是贫下中农嘴里喊着大团结。大队长铁了心心要搞社会主义大集。可是穷还是穷。这是改变不了的。    一会儿想和丈夫通个气,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她担心自己善做主张会不会让汪海发脾气。犹豫了半晌,回头一看,汪海早就自己躺床上打呼起来。    经过这一闹,她心反而静下来了。安慰自己说:“敬贤如今在城里上班,哪里会没钱。等他凑足钱还回来不就是了。”    大约是疼爱弟弟的心情站了上风。此刻倒不心疼钱了。心虚的挨着丈夫身旁躺下。刚挨着被褥,忽然听见儿子的哭闹。她浑身一躁。刚卷来的困意就迅速的褪去了。踩着拖鞋跑到摇篮旁的小床上轻轻的哄起来。    一夜无话。    夏季正炎热的时候,镇上的百货大楼终于开业了!    四妮儿的柜台在商场的二楼。隔壁是卖烟酒的柜台。再旁边是日用品店,都是国营的大企业。在开业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整个镇上居民都打听到新开的商场。蜂拥般挤到百货大楼看新鲜。这里一楼有几个大店面,卖的是家用电器。现在国营家用电器大多都是东北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不用过多久。改革开放以后,市面上就会出现大量的外国牌子电视。尤其是制作工艺严谨设计精良的霓虹家用电器。    四妮儿仔细看了看,发现店内只有两台电视机。这是目前对普通民众来说相对昂贵和稀有的电器。很少有人买得起。而另一旁正在售卖的收音机则是一般工厂干部家才有人买。比起少而精的电器店,旁边生活日用品店就显得更热闹一些。供销社卖的大多都是廉价的生活必需品,比如火柴,蜡烛,肥皂,铝制饭盒之类的。而百货商店里则是卖的长毛毯,羊毛衫,皮包这类高端些的产品。    二楼的专柜人没有一楼多,她坐在拐角处看了半天,店内人流不少,可是大多人只是像瞧什么新鲜似的看这些童装衣服。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妇女挎着菜篮子走来走去,偶尔也有牵着小孩的。过去摸摸衣服料子。看里面的缝线。这来去过了一两个钟头还没开张。苏茜站着越发僵硬起来了。她紧张极了。生怕生意不好连累她自己。因此虽然站在原地,但是两只眼睛不断的张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