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最强军火之王 > 第628章 分水岭

第628章 分水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伯坦果德战役,可以说是这场战争的一个分水岭。    在此之前,巴基斯坦军队已经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几乎压着印军打,并且一举夺取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    表面看,巴军的优势极为明显。    只是,在经过了伯坦果德战役之后,巴军的问题也表现了出来。    什么问题?    后继乏力。    当然,在本质,这是受巴基斯坦的国力限制。    虽然打了胜仗,但是跟印度这个庞然大物相比,巴基斯坦依然太过渺小,巴军的兵力也算不充足。    打一场灭国战争?    显然是想多了。    哪怕巴基斯坦倾尽国力,也不可能灭亡印度。    当然,这也在根本限制了巴基斯坦当局的战略目的,即取得有限的胜利,然后跟印度坐下来谈判。    既然总得谈,那么就得见好就收。    关键是,巴基斯坦没有任何理由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占据了优势的情况下进行全国范围的战争动员。    其实,巴基斯坦一直就没有进行战争动员。    如果局面不是这么有利,巴基斯坦肯定会进行全面战争动员,也就不会存在兵力不足的问题。    只是,这同样会降低巴军的作战能力。    为啥?    动员兵力不是难事,关键是拿什么去武装动员起来的部队?    要知道,巴基斯坦自身的工业实力非常有限,也就只有少数武器能够自行生产,大部分主战武器都需要进口。    如果无法武装动员起来的军人,那么动员还有什么意义呢?    组建步兵部队?    印军遭受的惨败已经证明,纯粹的步兵部队,除了增加己方的伤亡之外,在战场几乎没有多少用。    此外,还得考虑全面战争动员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既然战略目的有限,又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巴基斯坦当局就没有任何理由扩大动员范围。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啥?    战场环境。    虽然西北地区是印度的核心地区,但是道路交通极为糟糕,即便是国道,通行能力都非常差。    显然,这决定了巴军的作战效率。    最受影响的,其实就是后勤保障。    在伯坦果德,就是因为后勤保障跟不,所以巴军才不得不放弃南下的念头,老老实实的撤了回来。    如果后勤保障能够跟,那就绝对不一样了。    以巴军的战斗力,还有投入的兵力,完全可以避开阿姆利则,直接进军贾朗达尔,对印军实施战略包围。    真要如此,印度当局恐怕会立即坐下来谈判。    当然,如果道路交通条件良好,印军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至少在伯坦果德附近能够投入更多的兵力。    可见,糟糕交通环境,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麻烦。    要知道,装甲部队对后勤保障的要求比步兵高得多,因此在很多时候,决定一支装甲部队战斗力的,其实就是后勤保障能否跟,以及后勤保障的力度到底有多大,而不是说能够投入多少兵力。    事实,巴军一直没有投入足够多的兵力。    为啥?    就是后勤保障跟不。    受此限制,巴军也不可能在印度境内取得多大的成功。    其实,真要比起来的话,印度境内的交通条件还不如巴基斯坦。    受到这么多的限制,还怎么打?    由此,带来了一个非常显示的问题。    这就是,只要印度不肯谈判,战争就能一直拖下去。    在伯坦果德战役结束之后,巴基斯坦当局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在此之前,巴基斯坦当局就有所警觉。    如果不考虑其他的问题,印度当局可以一直把战争拖下去,而巴基斯坦显然不能一直拖下去。    为啥?    这并不是巴基斯坦想要的战争。    如果由巴基斯坦做主,这场战争根本就不会爆发。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打?    对此,巴基斯坦当局也没有想明白,或者说一时还没有找到可行的办法。    在当时,巴基斯坦当局唯一能够做的,其实就是尽快扫荡印控克什米尔,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    为此,在伯坦果德战役期间,巴军一直把重点放在北面的克什米尔地区。    即便在伯坦果德战役结束之后,巴军也在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部署,动用了足够多的兵力与物资。    说白了,巴基斯坦加强对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就是在为长远考虑。    为啥?    如果印度不肯进行停战谈判,巴基斯坦就把占领克什米尔地区变成既成事实,让印度根本没得谈。    到时候,哪怕拖几年,对巴基斯坦也没有多大的影响。    别忘了,除了查谟附近是平原之外,整个克什米尔都是山地,属于易守难攻的地形。    只要巴军站稳了脚跟,那么印军想要夺回失地,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至少无法通过小规模军事行动达到目的。    发起大规模进攻?    显然,首先得问印军有没有那个实力。    如果没有,那就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只不过,关键依然是让印度坐下来谈判。    那么,如何才能让印度坐下来谈判?    显然,打到这个程度,要进行停战谈判,难度非常大。    关键就是,印度当局并不愿意承认战败,而且仍然认为有扭转战局的希望,甚至仍然觉得能够反败为胜。    要不然,印度当局也不会一直拖着不跟巴基斯坦进行停战谈判。    从这个角度出发,要让印度坐下来谈判,唯一的办法,就是打掉印度当局的希望,甚至是让印度当局垮台。    那么,该怎么打?    其实,这就是云龙建议巴军在阿姆利则方向发动进攻的关键所在。    印度当局还在坚持,无非有两个条件。    一是拥有足够多的兵力,而且在西北方向的主力部队依然存在,即部署在阿姆利则附近的几十万大军。    二是对美国与日本抱有幻想,认为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援助。    美国与日本是否援助印度,其实是由印军的表现决定。    如果印度注定会战败,美国与日本凭什么援助印度?    那么,打掉印军的主力部队,让印度丧失最后的希望,就成为了最佳选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