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粮荒
“你们知道内书堂吗?”回到长寿宫后,刘珍儿向身边的人问道。 夏荷思忖了一下回道:“内书堂是优秀内侍们学习的地方, 都是翰林院那些进士教学, 是为司礼监和御马监等衙门培养宦官的地方。” 司礼监秉笔太监可以帮着皇帝直接在奏章上批红,御马监太监掌管着京中军队调动的虎符印信, 印绶监的太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等。这些太监都必须有一定的学识,甚至是政治敏感度。这些内侍读书的内书堂教的是什么, 就可想而知了。 “有过女官进过内书堂吗?”知道了内书堂的作用,刘珍儿更加不敢深思陛下的用意。 夏荷摇头:“从来没有过。”神色有些凝重,“女史问这个做什么?” “陛下命我去内书堂。”刘珍儿没有隐瞒,“你们可知这是何意?” 秋雨一下就急了:“女史怎么能整日和那些侍人待在一起!” “虽然去满是内侍的内书堂有些不方便, 但你也要记住,你家女史到底是个什么身份。”刘珍儿满眼警告的看着秋雨。 秋雨立马噤声, 收敛了神色,对着刘珍儿行礼:“奴婢知错。” “陛下是什么心思我们猜不透,但内书堂真是不能轻易进去。”夏荷脸色慎重:“这些年女官衙门都废了,各种权柄争夺都主要在宦官之中,但女史一进内书堂, 定会引起所有的宦官警惕针对。” 也就是说, 这内书堂是未来权宦的摇篮, 刘珍儿来了兴趣:“我倒也想去听听那些进士讲的学。” “珍儿是嫌弃我讲的太差了吗?”赵永泽迈步进来时幽幽问道。 刘珍儿连忙摇头:“怎么会?殿下讲的最合适不过。只是陛下都下了命令,我现在也只能劝自己往好的方面想。” “内书堂不用去了, 父皇另有封赏。”赵永泽知道珍儿说的是真话, 满意地让开了身体,进了内殿。 殿外站的老远的太监, 这才捧了圣旨进来宣旨。 刘珍儿惊了一下,马上跪听圣旨,殿内其他人也一齐跪倒。 圣旨的大意是,刘珍儿的品级被擢升成正五品女尚,另赏白银百两。 刘珍儿恭敬的谢恩,领了圣旨才站起身来,和夏荷秋雨送传旨太监离开。 “这些白银都送到库房,只是这些仍旧弥补不了殿下在水泥一事上的花用。”刘珍儿回殿后,看着守忠捧着的匣子有些遗憾道。 赵永泽换好衣裳走出内殿:“这是父皇赏你的,你就收好。” 刘珍儿只以为殿下说的是皇帝赏的东西不能随意赠送,便命守忠将银子送回东暖阁妥善安放。 “殿下也觉得内书堂读书很不好?”刘珍儿虚心问道。陛下会改变旨意,除了殿下的阻止,她想不出其他原因。 赵永泽挥手将殿内其他人打发下去,把珍儿拉到旁边坐下:“你想要学什么,给我说就是。内书堂对你来说,太危险了。” “为什么内书堂只有宦官,没有女官呢?”刘珍儿抬头问道。 如果内书堂有女官,如果女官也能争夺皇帝赋予宦官的那份权利,那宫女的地位就会大不一样。 要知道太.祖当初同时设立了女官制度和宦官制度,还专门留下了一句太监不得涉政,按说在内书堂女官应该更有优势才对。 赵永泽懂珍儿的意思,这些事情也愿意解释给她听:“有三个原因,一是大部分年轻女官都更愿意往嫔妃的位置爬,二是年纪稍大的宫女就会出宫嫁人,三是女人在外行走不便。” 刘珍儿明白了,大多数女官不像宦官,能孤注一掷拼尽所有去成为帝王的武器。且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压制,让女官不能像宦官一样镇守地方,监督军队。所以女官在与宦官的争斗中失败,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宫女处于权利最集中的地方,都想不出办法帮她们争赢太监,更何况整个大庆的底层女人,刘珍儿一时间有些沮丧。 水泥的制作方子很快就送到了工部,继而又很快在全京城全大庆推广快来。有了水泥,无论是筑房修堰,还是修井固堤都方便省事了很多,让各个州府的压力为之一轻。 当刘珍儿的女尚服饰被制好送来时,别苑那边已经开始收粮了。 天气虽然好转,但仍是时阴时雨。朝廷官员早盯着皇庄中的这块地,即使冒着雨,田庄的粮食也很快被收了上来。 皇庄的收成很快就被户部官员统计了出来,只有丰年的三成,平均算下来只够田庄每户两个多月的口粮。 然而,即便只是这点收成,也让户部的压力大减。因为国库一边支持边关备战,一边赈灾,已濒临空虚。 当整个顺天府开始收粮时,边关需要的军粮已经送达,京城传来了边关开战的急报。 边关战场的各种残酷艰难且不提,但在有名宿将的指挥下,最终将乌羯的主力骑兵引入空城之中歼灭,同时奇兵围住了乌羯王庭,将乌羯王室和重臣几乎一网打进。 “好,好,好!”即便是天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收到边关捷报的庆和帝还是大喜。 立马有官员出列建言:“这次乌羯犯边,只诛首恶即可,其它王族重臣让乌羯众部落拿粮食牛马来赎人。” 乌羯众部落对王室算不上忠心,想让他们出粮赎王室的人有点困难,但这个提议也不是不可行。 现在大庆到处天灾,可不是顾虑大国气度的时候。这位官员的话立马就引起了大讨论,一个完善可行的索赔方案很快就制定出来,传去边关了。 边关战事定局的时候,大庆的秋收基本已经完成了。各地的收成皆有减少,洪涝干旱最严重的地方几近绝收,天灾影响最轻的地区也只有丰年的五六成收。 这时几乎所有州府的河堰水井都修好了,天灾也过去了,受灾少的地区百姓家又有了粮食,朝廷就干脆把这些百姓放归回家,继续种生长期短的粮食。 至于洪涝最严重的几个地方,除了仍旧需要筹集粮食赈灾外,还要防止灾后的疫病;干旱最严重的地方,还要防着蝗虫。 灾后的应对,朝廷也早有准备,提前派了大量太医大夫,又送了各种药物,成功的遏制了洪涝地区疫病的发生。干旱地区,百姓也在官吏的带领下捕捉蝗虫充饥。 早在年初就有玄妙真人传出的蝗妖的话,再加上去年圣上的‘噩梦’。所有百姓对这些带来灾祸的妖魔都没有多少畏惧,反倒恨之入骨,再加上饥饿,自然响应官府的号召积极捕蝗。 干旱最严重的济州府,即使有朝廷全力找水打井,粮食也颗粒无收。蝗虫一窝蜂的涌现,也祸害不了什么,反倒为灾民提供了口粮。 蝗虫是肉顶饿,尝过蝗虫美味的灾民,再看到蝗虫眼睛都绿了,白天黑夜都拿着袋子到处捕蝗,倒解决了一时饥饿问题。在当地灾民的大力捕捉下,这些蝗虫也很少有流窜出去的。 当地官员和朝廷大臣看到这情况后,都恨不得蝗虫再多一些,可以再缓解一阵粮荒。 乌羯在边军的威胁下,也终于拿出了一部分‘赔款’,但这些粮食对于灾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朝中大臣想尽各种方法筹集粮食,庆和帝内库的粮食能拿的也都拿出来了,但还是只支持了半个多月,最终受灾最严重地区的百姓还是变成了灾民。 这些灾民是百姓,也是大庆的隐患,像一道阴影笼罩在朝廷重臣和庆和帝的头上,让他们寝食难安。 “已有流民聚到京城外,众位爱卿,你们可有什么主意?”庆和帝在朝堂上满脸疲惫的询问。 满朝文武俱是无声,这次几乎是大庆全国都受灾了,京城附近州府吸纳的流民也已经到了极限了,他们也没地方没粮食可以安置这些灾民了。 庆和帝看着朝堂上的情形,满心失望,挥手退朝。 “陛下,安亲王求见!” 听到禀报的庆和帝脸色好了些:“宣。” “陛下,臣各处庄子上凑出了二百石粮食,愿意捐给朝廷赈灾。”安亲王行礼之后,直接说明来意。 庆和帝直接挥手:“不行,皇兄封地的粮食和各种产业都已经捐献了,这府里的粮食万不能再动,你还要养活一府的人。” “陛下,流民已经到了京城底下。臣这两百石粮食虽然其不了大作用,但熬成粥也能勉强支应几天,好让城外的百姓知道朝廷还没放弃他们。至于臣……”安亲王顿了一下又道,“臣府里的人口不多,又有朝廷俸禄供养,自然无碍。” 百姓啊!庆和帝在殿内走了两步,最终下定决心,转头看着安亲王保证:“只要国库内库还有一颗粮,都会先供应安亲王府。” 安亲王离开了,庆和帝又下令他的御膳再减一半,再从内库匀出一半的粮食,和安亲王献的,一起拉到城外赈灾。 安亲王和皇帝都做了表率,其他皇亲国戚和公卿大臣自然也要效仿,京城中的富户也不敢藏私,又跟着捐献了一次粮食。 城外灾民短期内的粮食算是有了,但还是没人能放松下来。因为京城外的流民越聚越多,如同黑云压城。 “陛下,陛下,买到粮了!”户部尚书飞快的跑进紫宸殿恭贺。 庆和帝猛然抬起头:“什么?!” “船队买到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