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明朝]科学发展观 > 第4章

第4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朱元璋当年生了一堆儿子,儿子们又生了一堆儿子。    一层层分封下去,王孙勋戚靠着那么一丁点的血缘关系,占了天下接近一半的庄田。    由于这帮权贵们肆无忌惮,地方的豪强恶棍更是为所欲为,直接将百姓的私田指认为官田,将这些土地再进献给诸多王府,用来谋求私利。    直到正德九年,仅京畿内的皇庄就占地接近四万顷,全国流民约计六百余万人,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也导致了农民暴动在诸处频发,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皇帝大人用指节敲了敲椅背,心想这剧本是不是拿错了。    如果按照古装剧的那一套来,这穿越之后,怎么着也该谈谈恋爱,然后发挥下英武才智,最好建功立业,好衬托的咱现代人要多流弊有多流弊才对。    但是按照老张同志这么一解释,虞璁大概听懂了现在的状况。    首先国家有一半的土地,在这帮蛀虫般的远方亲戚手里。    其次还有六百多万流民,不务正业到处讨饭搞事情,可能随时都落草为寇,来一出水浒传给他看。    ……这当皇帝还真是不好当啊。    假如把这场穿越看成一场rpg,别人的第一个任务,大概是跟未来恋人来个偶遇,或者跟着新手引导简单熟悉下环境。    到了他手里,怎么就成了‘种田少年!’?    虞璁下意识地推了推鼻梁,又意识到自己没有眼镜了,只干咳一声道:“张大人,目前这件事情,大概有多少人在管呢?”    “回禀陛下,如今还有四百万顷有余的良田被侵占。”张璁重重叹了口气,又强打起精神道:“目前由臣、夏言、樊继祖等人主持,各省镇守内臣也在遥相响应,虽多有波折,但每年清算的数量,也着实可喜。”    虞璁下意识的一拍椅靠,突然明白过来哪儿觉得不对。    现在这个国家,没有农业部!    他意识到老头儿被自己吓一跳,摆摆手示意张大人放松些,借着抿茶的动作,又开始琢磨事情。    三省六部虽然从唐代发展到了明代,但六部只能承载一个国家基本的发展需求,不足以完整的把某个项目给撑起来。    现在农田方面的事情,看起来好像就是算账分地这么简单,但在古代来说,行政强度不亚于现代的人口普查,又或者是土地改革什么的。    “此事由礼部和工部的几位大臣担责,实在不妥。”他深吸一口气,看着张大人道:“朕以为,当召集这几位主事的大臣,商谈七部之事。”    “七部?”张璁愣了下,皱眉道:“陛下,如今只有六部十二司,何来七部?”    很多细碎的思绪在脑中汇集,让他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是的,户礼工刑兵吏,唯独缺了一个经。    古代人商业意识浅薄,也没有大型项目投资的概念,但凡要修长城挖河道,就疯狂搜刮民生血脂,造成一帮老百姓哭着造反。    “要再立一个。”虞璁下意识的喃喃道:“就缺这一个。”    想要一口气把大明朝建设成新中国这样,肯定难上加难。    这个时候甚至没可能管什么素质教育、女权平权、卫生医疗,能让万千的流民有一口饭吃,都属于做了好事一桩。    他下意识的追溯现代的各种完善之处,心想这些好东西都得写进书里,哪怕这辈子自己没机会了,也要把宏图大业交给那帮小崽子们。    “新立一部?”张璁也跟着思索了很久,却没有开口质疑。    “主农商,新政既然已经实施了好几年,大可以把这些人员都整合进来,”虞璁调整着说话的角度,以免让他看出破绽出来:“朕以为,可立农、商、财、贸四司,兴民生大业,赐天下福祉。”    “具体的细节,可交给你与夏言仔细商讨,几日后拟封折子递过来,可好?”    这些事情,他都不必做执行者,而是最高处的执棋者。    虞璁见张璁诚惶诚恐点头的样子,再次在内心里感谢了一通原主。    要不是这朱厚熜当年厉政揽权,一通打屁股揍到文臣们服服帖帖,现在他压根没啥发挥空间。    君主专丨制在某些时候,还是非常管用的。    皇上在这个时代,就是所有人的天。哪怕他执意要东征日本,都没哪多少人敢拼命拦他。    代张璁走后,后宫那边递了誊抄好的条例过来,不仅字体秀丽工整,就连条款的梳理,也非常合他的意思。    虞璁虽然认繁体字有些费劲,看着却还是噙着笑,用朱笔圈了两处不合适的,正欲落笔批注,意识到自己只会写现代的简笔字。    ——不会。    皇帝端着笔冥思苦想了半天,唤了黄公公进来,一一跟他讲了哪些要改的条例,吩咐他亲自把这宫规再呈回去。    看来,这回头得天天晚上练字才行啊。    虽然张大人走了,可虞璁摸着下巴一琢磨,还是哪儿不太对劲。    这新部成立,总得要拨不少人手过去。    张大人原本就是尚书,他和夏言一走,原有的位置由谁来补?    另外,从这老人话里话外,他依稀听了出来。    原主在政权稳定之后,就开始励精图治,大行改革。    但自己知道的事情,也太少了些。    “唤陆炳过来。”    陆炳进殿时,皇上正斜趴在桌子旁边,漫不经心地把玩着一个玉石扳指。    他凤眼微挑,薄唇轻抿,透出几分清冷的意味。    “陆大人来了?”虞璁眼睛一亮,示意他平身就坐。    “朕头痛乱了记性,有些事记得迷迷糊糊的。”    “陆大人可否回忆下,这过去的七年里,都发生了什么?”    别人他不敢问,可这人毕竟是发小,性子又沉稳安静,断然不会错。    那个缄默而又稳重的男人抬起头来,默不作声的坐了下来。    乾清宫的内殿偏暗,在明烛锦灯之下,年轻的帝王眉目俊朗,在柔光下被渲染出一种难得的亲近之意。    入宫之后的七年里,陆炳恪守着臣子的本分,仿佛忘了从前在竹林里追跑嬉闹的情形。    可是在内心的深处,那个昂头喊阿彷哥哥的少年模样,依旧清晰可见。    陆炳定了定神,再度开口,语速不急不缓。    “第一年,陛下敕封亲身父母为太皇太后,命各边巡按御史三年一阅军马器械,振四省灾粮,立皇后陈氏。”    “第二年,陛下振辽东饥荒,以灾荒免天下税粮之半,西域三国入贡,俺答进犯大同。”    “第三年,四省地震,大祀天地。杨廷和为首的多位老臣致仕,重立兵部多职,退两州寇乱……”    虞璁静静地听着他回忆过去的历年大事,内心又开始掀起波澜。    他突然想起来了。    这一段,确实从前看史书的时候,读过只言片语。    嘉靖七年,正是‘嘉靖中兴’的中期。    此刻的嘉靖,不仅没有沉迷修仙还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他施展抱负,体恤天下,正在大行改革,试图还苍生一个太平盛世。    之后那些不堪入目的历史,都是在十年之后才开始的。    “第六年,命群臣陈民间利病,升兵部侍郎张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陆炳略有些不确定的斟酌了一下,再度开口道:“前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总制三省军务,讨田中判蛮。”    “等等——”虞璁下意识地示意他停下来,不可思议道:“王守仁?”    陆炳谨慎的点头,不再多言一句。    他没听错!王阳明先生简直是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啊!    王守仁还活着!而且现在人估计就在南京!    虞璁的脑子越转越快,明显又想起些熟悉的名字出来。    是了,这是嘉靖,有王守仁、有徐文长、有戚继光、有张居正——    无数的明星在此汇聚绽放,惊艳了整段历史!    还有谁来着?!    等等,好像还漏了一个人!    皇帝给自己倒了一盏热茶,趁着热气又喝了大半盏,眼眸里依旧明光熠熠。    “杨廷和是不是有个儿子,叫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