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贪心 (9)
剩下北军一支方面军,再称呼为‘北军’就有点不合适了,不如改名为‘南杭军’。另外,北军刚刚接手了三十多万新军,若是立刻再接手二十多万新军,将会大大超出北军能承受的上限,要我看,不如趁此机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整改制,合理规划官方队伍的建制。” 陈魏突如其来的提议让会议室陷入了一种诡异的狂热中。陈魏是想要逼迫李家和林家放弃对北军的掌控权,允许其他各个势力介入,借着改制的机会重新划分南杭官方军事力量的分配。 之前周、陈、王、孙几家势力都有大量的人离开了中枢,各自的军事实力更是受到重大打击。但是现在随着西军也成为历史,水已经被彻底搅浑了。西军紧跟在三军之后退出了竞争的舞台,独独剩下的北军,瞬间成了所有人的目标。 身上背着惩罚价格的人不方便再进入权力舞台,但各个势力还有很多新鲜的力量,将他们送入北军,暗中收拢本势力原来的军事力量,本来就是这段时间以来各家暗中谋划的事情,只是今天的变故一出,这谋划不用继续在暗中进行了,而是可以光明正大地摆在桌面上来商谈,因为这已经成为除了北军之外各个势力的共识。 携着刚刚才成功合力逼迫顾浩霖离开中枢的威势,各个势力的掌权人在经过一番眼神交流之后,由陈魏率先开炮,择日不如撞日,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北军。 就像其他势力不能接受西军的规模继续扩大独霸南杭一样,现在同样不能接受李家和林家掌控的北军成为南杭唯一的军事力量,一家独大。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刚才他们可以合力针对西军,现在就可以因为同样的理由合力针对北军。 李悦明和林渊脸色铁青,他们今天所有的准备都是针对顾浩霖的,谁都没想到顾浩霖竟然干脆利落地掀桌子不和他们继续玩了,把所有人都闪在了这里。 不仅如此,因为西军的退出,他们北军被推到了台前,成为最大的靶子,聚集了所有人的目光,牢牢拉住了所有势力的仇恨值。这不,西军的进展情况才刚刚有确切消息,其他人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针对他们。 而且北军比之西军更危险的是,北军还没有完全消化新并入的原三军,也没有将整合后的新北军派遣到太远的地方,彻底隔绝新北军与原先所属的各个势力的联络。 李悦明很清楚,就算他们现在名义上掌握着南杭基地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根基并不牢固。即使北军一直拒绝其他势力的插手,也在尽可能打击不安分的人,净化队伍,但是他们心底也很清楚,新北军的各支队伍身上原来势力的烙印还非常清晰。 毕竟这两次重大变故中间留给他们的时间太短了,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完全把新北军打上自己的烙印。这个时候出现了这么大的变数,给各家势力提供了借口,即使北军继续拒绝他们的插手,他们只要跳出来振臂一呼,以避免霸权的理由抵制北军,新北军就得四分五裂,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223 迁移 李悦明和林渊, 以及北军的总指挥康诚心里都很不甘,他们也终于体会到了之前顾浩霖被所有人全面针对的感觉, 周围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四面八方一齐涌来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即使李家和林家势力的人加起来同样不少, 也有一种孤立无援的错觉。 更讽刺的是, 李悦明忽然前所未有地清晰认识到, 顾浩霖和西军存在的重要性。 没错,在他亲自联手其他势力逼走了顾浩霖之后, 他才发现只有西军好好地在前面呆着,其他势力忌惮北军和西军联合一致对外, 才会地只在私下有动作。而不像是现在,西军不再成为威胁,那么北军就成了最后一根扎在所有人心里的钉子, 必须拔起。 顾成军冷眼旁观, 看着不久之前还一致针对顾浩霖的人, 现在内部起了争执,又一蜂窝地针对起了北军,甚至已经有人私下给他递话,联合他一起给北军施压。 顾成军就当什么都不知道,微微低头在思索顾家的当前的局面。顾浩霖选择解散西军, 脱离南杭中枢另起炉灶, 对顾家确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但这影响其实没有想象中的大。 毕竟庞然大物般的曙光军就立在旁边, 威慑力并没有因为他们变成私军而有所降低,相反,因为这股庞大的势力已然脱离掌控,行事更加不可揣测,威慑力反而更大。对顾成军来说,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 长叹一口气,顾成军只觉得头疼、心累。他家这个侄子越来越难管,每天神神秘秘的,根本搞不懂他到底在谋划什么,连带着顾家势力中选择跟着顾浩霖走的,也是忙忙碌碌根本看不到人影,搞得他想问句话都逮不到人。 最终,李悦明还是在各方压力下妥协了,不仅同意将“北军”的名称改为“南杭军”,且同意南杭军内部进行全面改制,以及南杭军同样开始大规模招新。 李悦明很清楚,改制结束后,他们嫡系的势力可能会重新回到最初三十万的状态,李悦明可没有顾浩霖那样的自信,不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留下了一半的新军。 想来,那些因为先后两次重大变故而处于混乱状态中的五十多万散军,基本上会被各自原先的势力重新实际控制。 当然,南杭军的总指挥仍然由原北军的总指挥康诚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也以原北军的人员为主,这样的安排还是给北军保留了基本的面子,李悦明也就不在意这些优势是他在搬出执政官之后才确定下来的了。 顾浩霖先前那令人窒息的操作给了李悦明很大的启发,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把执政官当做核弹搬出来用一用嘛。 他当然没有威胁派人包围有个基地的雄心,他只是表示如果北军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他不介意亲自前往有个超市与执政官商讨之前惩罚的执行情况,毕竟先前执政官可是要求三军解散的。 吵吵嚷嚷的一场会议一直开到了深夜,为了抢人才,南杭官方队伍招新的公告早在会议结束前就公布了出去。至于其他方面的细节,则在一轮又一轮的争吵后,最终确定下来。 除了李家、林家势力的人稍稍有些不愉外,其他势力对今天这场会议取得的成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末世以军事势力为重,这一个月来,各家势力手下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做保障,心里很不安稳,现在终于重新争取到了光明正大培植军事力量的机会,不少人已经很满意了。 南杭基地毕竟没有小松的帮助,就算有中央超脑辅助大大减轻了工作量,加快了速度,但还是足足用了一周多的时间才将一团乱麻的南杭军稍稍分割清晰。而这时,曙光军的招新已经结束了,南杭军早就开始宣传的招新还在筹备中。 曙光军选择的驻地是位于扬煌省中央位置的一座幸存者基地,这座名为久安的幸存者基地是由西军亲自清理出来的,附近区域救援出来的幸存者都被就近集中安置在此处。 久安基地一直都是西军的自留地,陆黎为这里增添了一座超市分店后,越来越多的幸存者慕名集中在这里,使得这座久安基地慢慢发展成拥有八十多万幸存者的大型基地。 之前久安基地名义上是南杭基地的分基地,但实际上事务都是由西军负责管理的,如今曙光军将营地总部确定在这里,只要把门口的门牌换一下就可以,南杭基地也不能多说什么。 曙光军新招的十万新兵在久安基地进行基本的训练,之后他们会通过实战继续磨合,直到被认定为合格,才会被派到垃圾清理战的一线战场。 西军和进攻部在大力清理安全区域,在他们覆盖到区域中,已经有幸存者基地开始大规模的搬迁。 双曲基地是由夏国北部长涂省双曲市及周边地区幸存者聚集形成的,这个基地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强。 丧尸围城战时,与其他幸存者基地普遍处于被丧尸包围的状态不同。双曲基地自发现周围的丧尸有聚集而来的趋势后,基地管理人员就当机立断下令进行转移。 基地成员也非常配合,迅速将重要的物资打包收拾带走,随后青壮年在外圈保护,老弱妇小被保护在中间,整个基地的幸存者就一起开始了大规模的转移行动。 转移中的双曲基地与该方向的丧尸迎面对上,趁着丧尸还未形成密集的队形,双曲基地成功解决了挡住方向的丧尸,冲出了还未形成的丧尸包围圈。 但这远远不是结束,随后双曲基地就与丧尸群展开了长达六天七夜的长途竞赛,双曲基地的队伍在前面走,丧尸群在他们身后紧追不舍。丧尸不会累,不会停,而双曲基地的人则是为了活命不能停。 双方就在长涂省广阔平坦的高原上你追我赶,颇有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幸好丧尸因为行进速度不一致,往往追赶上迁移队伍的都是零散的丧尸,始终没办法对双曲基地形成绝对的包围,双曲基地得到宝贵的喘息机会,就这样,十多万幸存者一边迁移一边击杀追上来的丧尸,硬生生在六天内消磨掉了大部分丧尸,最终掉头反击,终于将一直追在后方的丧尸彻底解决掉。 丧尸群的威胁被解决后,整个队伍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一半,累到脱力的幸存者终于能放任自己瘫倒在地上,甚至有幸存者这一倒下就再没有站起来。 虽然过程艰辛,但是成果却是值得肯定的,双曲基地的伤亡相比起一些困守在基地里死战的幸存者基地都要小,更不要说与一些彻底被丧尸围城淹没的幸存者基地比了,所以,双曲基地在尝到甜头后,形成了习惯。 之后,双曲基地就一直保持着加强巡查,在发现强悍的敌人后,先对敌人的实力进行判断,衡量之后能解决地尽力解决,若是解决不了,那就开启“躲”的模式,基地上上下下一起迁徙。 毕竟惹不起他们躲得起,在不断的迁移过程中,双曲基地的规模越来越大,直到有个超市分店在他们当时的基地中央落成,才终于相对安稳下来。 所谓相对,是指双曲基地在有个超市物资武器的支持下,实力大涨,很多危机都可以靠硬碰硬解决了,但当他们碰到更为强大难以解决的敌人时,双曲基地仍然会举家搬迁,与之前不同的是,在外躲过一段时间后,双曲基地会再回到有个超市分店的周围,重新安家落户。 双曲基地这种应敌模式,让陆黎都纠结了几次要不要让超市分店跟着双曲基地一般迁移,后来随着有个超市的不断升级,【私人通道】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即使迁移离开超市周围仍然能购买到有个超市的物资后,陆黎终于不用再纠结了。 于是,当曙光军的队伍路过双曲基地的范围,例行派人前往双曲基地劝说他们尽可能搬迁到夏国中部时,双曲基地立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待他们得知夏国中部已经基本被曙光军和进攻部清理过一遍,而且还在持续地不定时清理中,最重要的是在夏国中部有多个有个超市分店后,双曲基地高层管理人员几乎是立刻同意迁移到夏国中部了。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自从双曲基地有了超市分店后,他们迁移都舍不得移得太远,就怕失去了超市的物资补充。如果夏国中部的超市分店数量更多,甚至总店也在的话,他们如果想迁移躲避威胁大的敌人,可行动的范围都扩大了很多有没有! 双曲基地高层再次当机立断做下迁移的决定,双曲基地的幸存者条件反射般立刻开始打包收拾物资,没有浪费时间,下午做下的决定,第二天清晨双曲基就开启了新一**迁移的过程。 最终,双曲基地自行选择在南阳省北部的一片区域扎营结寨,一路向着南阳走来,他们发现路途中遇到的威胁越来越少,越来越安全,进入南阳省的范围后,他们甚至一度可以处于很放松的状态。 因为不了解有个基地,他们干脆也没继续向着有个基地迁移,而是选定了一片平坦开阔的地带,作为以后的基地位置。待双曲基地选定好基地位置后,属于他们份额内的有个超市分店也再次出现在基地中央。 224 困局 除了小部分人对有个超市分店的突然出现表现出惊讶以外, 其他人都见怪不怪的模样,仿佛做不到如此的有个超市才奇怪呢。毕竟如果没找到曙光军所说的超市分店的话,他们可是会重新迁移回原地的啊。 双曲基地安定下来后很快发现,他们新基地附近其实就有一个本土的幸存者基地,乐俞基地是在末世初期就建立起来的,由乐俞市及周围区域的幸存者聚集而成立。 乐俞基地在末世半年以来的发展一直都很缓慢, 规模甚至都还没有总是处于迁移状态的双曲基地大, 其实是因为乐俞基地年轻的幸存者都前往有个基地了,留在乐俞的大都是年纪比较大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家乡的人。 反正有个基地进攻部早就将南阳省都清理出来, 之后更是时不时就会清理一遍周边的区域,乐俞基地即使自身防护力量稍弱,依然可以过得很安稳。 更别说乐俞基地有独特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不少乐俞市的老人就愿意留在乐俞, 过着与末世前相差不多的生活。 双曲基地在末世后, 几乎没遇到过其他大型基地,偶尔遇到也是在迁徙的过程中急匆匆路过,根本来不及停下来详细了解。 于是他们发现乐俞基地后,非常兴奋, 经常有人专门赶去乐俞基地就是为了和其他人聊聊天,听听乐俞基地讲述的关于有个基地、有个超市以及执政官的故事。乐俞基地毕竟一直在南阳省, 早早地就与有个基地有接触, 他们知道很多位于偏远位置的双曲基地根本不知道的消息。 乐俞基地和双曲基地中间有一片富含铁矿的矿区, 乐俞基地一直都是通过采矿, 然后将铁矿运到有个超市换取资源的方式生存的, 既然双曲基地也选择驻扎在周围,乐俞基地没有隐瞒这个消息,反而直接告知了双曲基地,该如何高效率的挖矿,以换取更多的资源,只是最后郑重提醒了一点: “你们挖得快,挖得慢,都没有问题,只有一点必须记住,铁矿换取的超市货币必须主要用于建设基地的公共资源以及发放工人的薪资,如果有人妄图据为私有的话,执政官不会允许的。” 乐俞基地的人想得很清楚,这些铁矿毕竟不是乐俞基地私有的,要说私有那也该是南阳这片区域的实际控制者有个基地私有。既然有个基地从来没有禁止他们采矿,现在双曲基地选择定居在这里,他们也愿意与双曲基地分享这个消息。 双曲基地收获了意外之喜,非常感激。采矿能获得稳定的收益,对于新来乍到的他们来说,能有一个稳定的进项,对新基地的发展非常有利。 采矿的危险程度远远小于外出清理丧尸和丧尸动物、变异植物,虽然收益相对来说也少,但还是足以让普通幸存者吃饱穿暖,流浪惯了的双曲基地幸存者们没想到他们有一天也能过上靠山吃山的安稳生活。 当然,从乐俞基地的警告中,双曲基地的人也认识到,执政官会关注着他们的行为,一些高层管理人员不由得打消了蠢蠢欲动的念头,满足一时的私利与得罪执政官相比,他们的胆子还是没有那么大。 在南阳省固定下来后,双曲基地终于体会到了久违的安心,他们仍然随时保持警惕派人不断巡逻周围的区域提防有威胁的敌人,但是,他们不再需要一发现有强大的敌人就开始收拾行李随时准备跑路。 现在的双曲基地发现强大敌人的痕迹时,会立刻将信息报给有个基地进攻部,很快,威胁就不存在了。偶尔才会遇到的普通丧尸动物和变异植物反而成了基地难得的进项。 时间一长,双曲基地的人都有些恍惚了,末世前安稳的生活仿佛已经离开了很久,离他们有一个世纪那么远,记忆中留下的都是不断的迁移,迁移到麻木。现在却忽然发现他们再次过上了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安定生活,不由得有些感动。 如果有条件的话,谁不想安居乐业,谁愿意不断地东奔西跑,惶惶不可终日呢? 看着不时出现在基地周围的有个基地进攻部战士,强悍的实力、精良的装备,都给双曲基地的幸存者带来了更多安心。 当然,时间一长,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有冲劲的年轻人都前去申请加入有个基地了,对此,双曲基地受到乐俞基地的影响,大体上持鼓励态度。 末世前很多人就会背井离乡,前往大城市拼搏奋斗,末世后自身实力的强弱更是关系到生存的机会,追求更强大安全的基地,想要获得更强悍的个人实力,也是人之常情。 更可况,至少在南阳省范围内,各个基地的交流已经渐渐开始恢复了,有实力傍身的人在不同基地之间来去也没有以前危险。 年轻人去有个基地拼一拼长长本事,也不影响闲暇的时候回自家基地看望熟人,双曲基地没办法给年轻人提供更好的资源,有个基地提供了,变相的也是在帮双曲基地培养人才,何乐而不为? 双曲基地只是一个开始,越来越多的幸存者基地开始向着夏国中部的方向迁移,有的幸存者基地还会请求曙光军或者进攻部护送一程,最后,这些千里迢迢迁来的幸存者基地基本都会在南阳省、绵西省和扬煌省中选择合适的区域驻扎下来。 三省范围内的幸存者基地密度越来越大,各个幸存者基地之间互相距离越来越近,密集的清理行动也使得周边区域危险程度不断降低,渐渐的,各个幸存者基地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一些新迁移到这片区域的幸存者基地在末世后,已经许久没有与其他基地进行过交流,现在的日常让他们回想起了末世前。 汇聚在夏国中部的幸存者基地共同努力,将周围的区域清扫了一遍又一遍,偶尔遇到流窜到此区域的强大动植物进化体,无法抵挡就立刻呼叫曙光军或者进攻部的支援,在它们造成大量伤害之前就尽快解决掉。 曙光军和进攻部为幸存者基地提供了安全的生存区域,各个幸存者基地反过来又巩固了附近区域的状态,互利互惠,更别说聚集起来的庞大人口为有个基地和曙光军都源源不断地补充着优质人才。 进攻部和曙光军定期招新不断扩大力量,也使得垃圾清理战的进度不断加快,半年后,夏国北部和西部七省中的各个幸存者基地所在的区域,已经全部被曙光军或者进攻部光顾过。 除了一些大型基地,或者类似于坐拥油田的万昌基地等独自也能发展得很好的幸存者基地,大部分中小型基地以及边远地区孤立无援的幸存者基地纷纷选择了迁移到夏国中部。 半年的时间,前后共有130多个大大小小的幸存者基地搬迁到夏国中部地区,新增幸存者数量多达五千万。 幸存者的聚集使得陆黎不再完全按照幸存者基地来安排超市分店,而是按照区域来划分,合理布局超市分店的位置,使得每个地区的幸存者都能享受到超市的服务覆盖,超市分店又不至于太过密集而重叠浪费。 随着幸存者基地不断密集,不仅是基地与基地之间的,连幸存者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普通幸存者都敢经常走出基地,因为遇到的更多是和他们一样的人类,而不是随随便便就会碰到丧尸。再加上有个超市分店的密布使得消息都能立刻传递出去,真遇到危险也能求救。 当然,幸存者基地过于密集并不是完全没有负面影响,相反,在习惯了夏国中部的安全环境后,幸存者基地发现,之前按下去的其他问题纷纷冒了出来。 首先,想要靠清理丧尸等换取超市资源的异能者团队、自由佣兵团队等等,都不得不走更远的地方,远离基地密集的区域,才能收获足够多的战果。 以及,幸存者基地互相之间难免会发生各种纷争。就连原本由乐俞基地和双曲基地共同开发的铁矿,都有新驻扎在周围的大型基地发现后,引发了归属权的竞争。这竞争还随着周围的幸存者基地增多,变得愈加复杂。 最初有幸存者基地在与其他基地发生纷争后,试图通过自家基地的武力强势解决,被陆黎亲自出手教育这片区域到底是谁说了算,各个基地纷纷收敛。时间一长,当各个基地之间再产生纠纷时,就会各自向执政官说明情况,请求执政官的裁定。 渐渐地,请求执政官裁定的事项不再限于基地之间的纠纷,连一些基地内部事务都会请求执政官的指导帮助,简直就是将陆黎当做超级智脑在用。 除此之外,基地密集带来的最大的问题是,有些基地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的问题后,解决不了吃饭的问题。 并不是每个基地都能健康有序的发展,一些基地迁移到夏国中部后,安全是得到了,但是却渐渐地经营不下去了。没有丧尸晶核作为进项维持基地运转,又不是所有基地都像双曲基地一样幸运选址刚好在铁矿边上,于是,一些基地在最初的兴奋过后开始面临坐吃山空的困局。 在安稳的生存环境与向有个基地低头之间,一直以来都艰难生存惯了的幸存者们选择了安稳的生存环境,于是他们向执政官提出了求助。 陆黎等的就是这个时候。 225 耕种 末世降临后, 整个世界都处于荒废的状态。夏国还算是幸运的, 在陆黎和顾浩霖的带领下, 经过了无数人的努力, 至少夏国中部地区目前处于基本保持安全稳定的状态。 安稳的环境基础有了,再加上新迁移过来的数千万人,劳动力也有了, 陆黎和顾浩霖一致认为, 在垃圾清理计划之外,兴建计划可以启动了。 之前,人们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资基本上都是通过搜集末世前的库存以及购买自有个超市,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长久之计是大力发展农业, 再走一次工业化的道路。 农田重新开始耕种,各式各样的工厂再次开办起来,最起码保证不论是粮食还是基本的生存物资都能实现自给自足。 如果基本的生存所需都完全依赖其他文明,人类就会如同浮萍,万一有一天有个超市的进货通道断了呢? 兴建计划, 目的是将被末世阻断发展的文明重新建立起来,在引领兴建计划方面, 有个基地占据绝对的优势。 有个基地先后启动的三次人才招募计划为基地带回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优秀的科研人员在有个基地研究院中边学习边实践, 快速吸收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飞速成长。 科研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推动了各个项目进度的不断推进, 新的研究成果成井喷状不断爆出, 在垃圾清理计划实行的半年多时间里,一线战士在前方奋战,后方有个基地研究院大放异彩,举世闻名。 最先发布重大成果的又是农业方向的研究小组,民以食为天,农业一直都是有个基地研究院的重中之重。 农业方向的课题小组率先宣布种植粮食的实验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功。 在土壤、种子、种植、灌溉甚至空气等多个方向课题小组的通力配合下,尤其是在种子小组获得突破性进展之后,经过多次模拟及实验,种植小麦、水稻以及被命名为“香米”的新作物的全过程难题都得以攻克解决。 这不仅是在实验室内的成功,而是经过小范围的试验田测试后,取得的在实践操作上的成功。 新产出的粮食谷物经过全面检测后结论为无毒无害,营养丰富,建议推广。 于是,有个超市上架了一系列配套的产品,除了先前的【土壤肥料】和【水质进化器】以外,主要是【小麦种子】、【水稻种子】、【香米种子】以及【种植指导】。 这三种种子是相关课题小组花费大量精力集中攻坚取得的骄人成果,不仅种植难度低,成熟期短,产量非常高,最重要的是,这种种子长出的作物,会天然地散发出一种人类察觉不到,但动物都不喜欢的味道。 这样的味道形成的天然屏障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被路过的动物祸祸了,是现阶段最适合夏国实情的种子,远比陆黎采购自其它文明的种子要更符合夏国的实际需求。 而在【种植指导】中,详细记录了从净化土壤,增加肥力开始,播种、养护、收割等等粮食种植全过程,除此之外,还特别补充了,研究院根据特派小队从各地带回的土壤标本,对不同的种植条件给出的针对性指导意见。 三种作物中,研究院特别推荐的是【香米种子】,这是一种从其他一星文明引进,又与夏国已有的作物杂交催生出的新作物,生命力极其顽强,产量更高,更重要的是营养丰富口感好,若不是为了顾及到夏国人的饮食习惯,种子相关的研究小组肯定会将关注力全部放在香米上。 在农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之后,陆黎主动与聚集在夏国中部的各个幸存者基地进行联系,提出合作邀请。 有个基地愿意为合作基地提供种子、派专人全程指导种植,并且负责解决参与劳动的幸存者的午饭,以换取合作基地在农业种植方面听从有个基地的统一安排,且最后的收成中,五成需上缴给有个基地,其余自留。自留的粮食若想卖出,有个基地拥有同等价格下的优先购买权。 这样的条件意味着各个基地将实际上受到有个基地的管控,不少基地迁移至夏国中部只是想生活在安全的区域里,但并不想受制于人,所以,大部分幸存者基地并不愿意同意这样的条件。 最终,当时已经聚集在南阳、绵西、扬煌三省的七十多家幸存者基地中,只有三十二家同意了有个基地的条件,成为有个基地的合作基地。 选择同意的这三十二家幸存者基地中,大部分实力较弱,面临如何继续经营基地的困局,其中甚至有不少基地之所以同意有个基地的合作条件,是指着有个基地负责解决午饭来的。 在这些基地的管理人员看来,只要能吃饱,幸存者就不会乱,只不过是接受有个基地的管控而已,忍一忍就算了。 但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三十二家幸存者基地都算是绑在了有个基地的战车上。 陆黎统计了合作基地中主动报名参加耕种劳动的幸存者名单,为他们专门配备附加了特别程序的购物卡,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收到有个基地下发的任务,然后开始了末世后地球人类的第一次大规模农业种植行动。 在有个基地研究院农业方面专业人才组成的专家组的指挥下,每天都有详细具体的任务下达到每个参加劳动的幸存者手上,通过文字、动画、甚至视频等多种方式将具体的操作细节解释得清清楚楚。 陆黎和专家组的成员不仅指挥安排每个人的工作,还会通过小松监督每个人任务的完成情况。只需要提前设定好评判标准,监督工作就可以完全依靠小松的程序,而不需要耗费人力。 每天晚上,小松会根据每个人当天的表现给予不同的积分奖励,专家小组也会根据小松收集起来的共性或者个性的问题给出专业指导,指引进步的方向。 这些积分,关系到每个人最终的收获。当粮食最终成熟收割后,除去上缴给有个基地的部分,每个参与劳动的人都会按照各自的积分情况,分到相应的粮食。 有了小松的监督,根本不会发生干多干少都一样的情况,也避免了因为监工个人喜好影响积分的获取,完完全全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做好有奖励、做错有惩罚。 完善的考核机制奖罚分明,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少人每天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再看一遍自己有多少积分,畅想一番最后能分到多少粮食。 能力比较强的人,在能力范围内获得的任务会越来越多,当然,完成任务之后获得的积分也会越来越多。能力相对较弱的人,每天被安排的任务较轻,获得的积分也相对较少。 但是,不管获得的积分多少,愿意参加劳动的人,总归是为自己找到了一条生路。 更别说每天中午由有个基地负责的午饭往往分量很足,种类丰富,美味还管饱,不知道多少幸存者都是靠着这顿饭度过一天的。 研究院专家组的亲自把控,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直接具体到个人,再加上有个基地的种子优先供应。很快,有个基地以及三十二家合作基地,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种植。 而此时,不少幸存者基地还在研究【种植指导】呢。 等他们好不容易组织起专业人才将整个种植过程大致摸清,下定决心也在自家基地开始试种,就发现有个超市上架的相关商品常常处于缺货状态。 尤其是三种作物种子,要么货架上根本没有存货,要么就是刚上架很快就被哄抢一空了。 上千家超市集合起来的购买力是非常强大的,就算一些基地派人轮流守在货架前,保证务必将每次新上架的种子都买下来。 但除了优先获得补给的合作基地以外,其他幸存者基地还是无法快速购买到大量的种子,只能继续盯着有个超市时刻准备抢购。毕竟种子数量太少,即使播种下去,意义也不大。 得知自家基地连足够的种子都还没买到,隔壁有个基地的合作基地已经翻好地、播好种,开始精心养护的情况后,夏国中部其他四十多家没有选择与有个基地合作的幸存者基地不由得生出了一些后悔。 “现在才抢到这么点种子,就算种下去,也只能让少数人尝个鲜,完全解决不了粮食短缺的根本问题,早知道有个基地这么黑,卡着种子不放,当时不管是什么条件,咱们都该答应啊!” “谁能想到有个基地的种子供应根本跟不上啊,他们也不早早提醒大家一下,得,听说现在连南杭基地都没拿到多少种子,咱们更排不上趟。我还亲自跑去看过了,那些合作基地已经大片大片地耕种下去,良田周围不时还有进攻部和曙光军杂在巡逻。呵,这待遇可真是天差地别啊,他们是亲娘养的,咱们就是后爹生的!” “唉,除了等还有什么办法?有个基地现在放出的种子已经越来越多了,等他们的合作基地都播种完了,总该轮到咱们买入了,幸好他们新改良的这三种种子对气候条件要求不高,稍晚一点播种问题应该不会很大。” 226 大手 全国各地的幸存者基地都在眼巴巴地遥望着有个基地的方向, 数着日子算着有个基地和三十二家合作基地该播种完了。 果然, 紧缺了两周后,数量更多的种子开始出现在有个超市货架上,等得望眼欲穿的各家基地立刻疯狂抢购, 抓紧时间播种。 但一步慢步步慢, 有个基地以及合作基地的作物都开始抽苗,展现出喜人的长势了, 还有一些基地才刚刚播种完。 在研究院专家组的指挥下, 有个基地以及合作基地种植得最多的是【香米种子】,其他幸存者基地种植得更多的则是更熟悉的小麦和水稻。 当然, 这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不想试种新品种,毕竟有个超市出品一向值得信任。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大量的【香米种子】直接被截留在合作基地内部,根本没来得及上架就被抢空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参与劳作的幸存者心底原本的忐忑不安都渐渐变成了喜悦,新作物的长势非常喜人, 并且生长速度非常快, 稍有经验的人都能看出,收获的果实恐怕要比之前预想的还要多。 四个月后, 有个基地以及三十二家合作基地齐齐迎来了大丰收! 大片大片的农田, 沉甸甸的果实, 这样收获的场景,让人感动又满足。 在粮食收获的几天时间里, 整个夏国中部都洋溢在欢乐中。 经过统计汇总, 新品种的小麦与水稻基本上能达到亩产一千五百斤, 香米甚至能达到亩产两千五百斤。 这样的收成把亲自参与种植的人都吓得不轻,再三确认有个基地的统计没有出错后,幸存者都快高兴疯了,不少人流下喜悦的泪水。 末世降临大半年后,他们在一片废墟中重新开始最基础的农业种植,而现在,亲手种植出来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热热闹闹的分粮行动持续了数天,参与了劳作的幸存者们每家每户都堆满了粮食。原本以为五成收获上缴给有个基地后,分到自己手上的不会剩多少了。 没想到因为粮食的大丰收,即使上缴一半,分到各人手里的粮食不仅足够一家人吃,还有剩余能卖给有个基地,获得超市金以购买其他物资。 这三十多家幸存者基地的欢庆场面把其他基地刺激眼红得不行,只能看着丰收的人大吃大喝满面油光,他们还要勒紧裤腰带艰难地等待自家基地的粮食成熟。 当然,有个基地和合作基地的大丰收案例在前,其他基地幸存者在羡慕嫉妒恨之余,也忍不住对自家基地的收获产生了美好的期待。 然而,这美好的期待却在不久之后破灭了。 当没有与有个基地合作的其他幸存者基地陆续收割后,惊慌地发现,他们的收成根本无法与有个基地后及其合作的基地相比。 平均亩产八百斤就已经是最好的情况,甚至有基地的作物平均产量还不到四百斤,差距如此之大,让人大跌眼镜。 “怎么回事?都是一样的种子、一样的指导,怎么那些跟了有个基地的收获就那么多?” “咱们是不是被骗了?肯定有关键性的细节被有个基地隐瞒了,不然我怎么都想不通差距怎么会这么大!” “没有证据别乱说好吗?有个超市什么时候做过坑我们的事情?这技术毕竟是有个基地研究院研发的,他们肯定掌握得比我们熟,有专家指导,那些合作基地才能收获这么多。” …… 各种各样的猜测都冒了出来,最初的惊慌不敢置信后,各个基地很快冷静下来开始寻找原因。 经过调查反思,各家基地不得不承认,即使用的都是同样的种子,但造成最后的收成差异如此之大,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各个基地对【种植指导】的掌握程度不同。有些基地的农业专业人才都做不到全部掌握,一层层教育传达下去,细节产生了更大的偏差。这就与有个基地能针对性地指导每个人有了很大的差距。 除此之外,有没有下大成本为土壤施肥,有没有用干净的水源灌溉,有没有及时拔草除虫……都对最终的收成产生了影响。 其他基地各个方面都要比在有个基地指导下的合作基地差一些,最后综合到一起的结果就是产量差了很多。 除了有个基地和合作基地以外。收成最好的是南杭、青云、秦城、洛水等超大型基地,这种基地人才较多,资金投入到位,最终基本上能达到平均亩产八百斤的收成。 其他人才相对欠缺、投入不足的普通幸存者基地稍逊一筹,只能达到五六百斤。 至于那些完全没研究【种植指导】,以为纯粹靠经验就可以耕种,拿到种子仍然按照末世前的方法种植的基地,亩产甚至只有三四百斤。 这样的差距给了不少基地迎头一棒,很多基地这才知道,没有给予农业足够的重视,会导致最后的收获有如此大的差距。 “反正我是再也不想种地了,只要杀几个丧尸,就能换不少食物,这地,谁爱种谁种去,这活儿又苦又累我是不想干了。” “种地是累,收获又不多,可现在想打到丧尸,要去很远的地方才可能找到,唉,哪个都不轻松,相对来说我还是留在基地种地,至少安全。” “时间、资金、人力都投入进去了,辛辛苦苦快半年折腾下来,最后就收了这么点粮食,根本不合算嘛,以后直接从超市买就好了,价格低廉还不会缺货,谁还要自己种?” …… 之前希望有多大,现在失望就有多大,有个基地以及合作基地的收成提高了所有幸存者的期待值,可当他们发现种植的收获并没有之前以为的那么多时,动力立刻就受到了打击。 不仅是不少参与种植的幸存者个人,连一些幸存者基地管理层,都开始讨论继续发展农业的投入产出比。 他们在考虑是否完全放弃农业,继续专注于军事行动。问题是,种田的收获与有个基地差距不小,军事力量上的差距却更大,各个基地都很犯愁。 就在这个时候,陆黎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她提高了有个超市里售卖的食物类商品的价格。 末世以来,开在夏国境内的有个超市一直都是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各方面的商品都将价格定到了最低。除了背着惩罚价格的人,其他幸存者都能轻松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陆黎之前也没有过上架以后再提高售价的操作,以至于大多数幸存者都产生了一种他们可以买买买到天荒地老的错觉,而现在,现实告诉他们,错觉终究只是错觉。 陆黎将有个超市中售卖的食物类商品,除了最最基础的【营养饼干】定价没变以外,其他商品的价格普遍提高了两到三倍。 随后她又在有个超市上架了收购回来的在地球上种植出来的大米、面粉和香米。 粮价的变动立刻就被人发现了。经常在有个超市采买食物的幸存者惊恐地意识到,原本计算的很恰当的金钱,现在却无法购买到预想的食物,因为有个超市涨价了! 这一消息如旋风般立刻传遍了整个夏国,幸存者们或通过购物卡,或直接冲到有个超市,亲眼见证了涨价后的食物下方那令人心痛的数字。 “我的天呐!怎么可能涨价?为什么会涨价?为什么别的没涨,食物全涨了?执政官这是不想让我们活了吗?” “地球上种出来的粮食也上架了,难道执政官为了卖他们收的粮食,干脆把所有的食物都涨价了?” “这不逼着我们买他们收的粮食吗?或者是逼着我们自己种粮食?” …… 很快幸存者就回过味来,可能是地球上人工种植粮食要比直接从超市购买现成粮食付出的成本要高,而短时间内又无法大幅度降低种植成本,那么好了,执政官干脆就把超市食物类的售价提高,让两者的成本差不多。 幸存者们简直要给执政官的神逻辑跪下了,不少基地还专门派出代表情真意切地与陆黎商量,他们下一步愿意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只求她再把食物类商品的价格降回去。 陆黎没有同意。 农业是基础中的基础,是关系到人类存亡的重中之重,如果人类连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食物问题都无法自行解决,只能依靠其他文明的输送,实在是太过心大,万一哪天超市进货的特殊通道也被阻断了呢?人类想怎么办?吃土吗? 正是因为知晓其中的厉害,陆黎坚定地不管众人的反对,将超市原本售卖的食物价格提高,使得新上架的超市版大米、面粉以及香米反而成了物美价廉的选择。 既然不少人认为种植粮食的成本比直接从超市里购买要高,那她就做一次市场调节。等幸存者们认识到种植粮食的重要性,自然会有更多人愿意主动投入其中。 陆黎根本没有掩藏过她的意图,她知道提高价格会影响到很多人的生活,但也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一步,她必须对地球人类对宇宙其他文明商品的过度依赖,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 227 国产 见无法再改变执政官的决定, 各个幸存者基地也偃旗息鼓了不再闹腾了。 认真考量后,更多的幸存者基地选择放弃之前无谓的坚持, 彻底拜倒在有个基地门下。 于是,当有个基地再次发出第二轮合作邀请时,聚集在夏国中部的一百九十余家幸存者基地中,足足有一百五十余家基地选择了同意有个基地的合作条件。 其中还有不少幸存者基地, 明明分布在南杭基地周围,也成了有个基地的合作基地。 与有个基地形成合作关系后, 农业方面全面受到有个基地的掌控,又因为农业种植的规模大,农业在各个基地中占比提高, 连锁影响到了其他方面。 渐渐的, 不少基地都形成了定期向有个基地汇报各自基地情况的惯例, 不仅汇报, 汇报之后还会等候执政官指导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最初与有个超市合作的三十二家基地更是如此,说起来每个基地都有各自的管理层,但实际上却处处以有个基地为榜样, 事事征询执政官的意见, 围绕着有个基地形成了紧密的同盟关系。 对此,南杭基地官方暗地里怄得厉害,但也不敢多说什么, 毕竟曙光军还在旁边立着, 曙光军的大本营久安基地距离南杭基地并不远。 自从半年前顾浩霖解散西军, 建立曙光军后, 很快就彻底不再遮掩,与有个基地走得非常近。 在夏国中部局势越来越稳定,相应的消息传递越来越便捷后,南杭基地就得知曙光军与进攻部常常一起行动,曙光军甚至可以随意进入南阳区域的消息。 这消息背后代表的含义并不简单,于是有势力在私下嘲笑曙光军为“编外进攻部”,嘲笑顾浩霖是“给执政官打工的狗”。 顾浩霖对此是知情的,但他完全不在意。 他根本不是南杭基地其他势力所以为的,在执政官手下隐忍讨好,就为了换取执政官对顾家的支持,所以听到这样的嘲讽一定会恼羞成怒,进而与执政官产生更大的间隙。 正相反,顾浩霖还颇有些沾沾自喜,没错,他就是黎黎的小狼狗。 哼,其他人想见到黎黎还不可能,哪里像他,挤出时间还能经常与黎黎一起宅在超市的私人区域,享受珍贵的闲暇时间。 至于其他人对他的污蔑,那肯定是出于对他的嫉妒,一群小肚鸡肠的对手,都不屑得理会他们。 话说回来,不管其他势力的人私下如何嘲讽顾浩霖,但是实际上曙光军规模不断扩大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现如今,南杭基地官方队伍全部加起来,规模都没有曙光军大,如果论起真实实力对比,那更是相差甚远。 即使他们心里再恨,也只能私下放几句狠话,明面上,遇到顾家谁都要摆出笑呵呵的表情。对顾浩霖,也只敢私下嘲讽几句。 老实说,顾家人也没有料到局面会有如此戏剧性的发展。顾浩霖离开南杭中枢后,不仅没有影响到顾家的地位,反而因为曙光军势力的不断扩大,让顾家在南杭处于一种更加超然的地位。 不论是哪一方势力都不想得罪顾家,在他们没把握解决顾浩霖和曙光军这个大威胁前,只能尽可能拉拢顾家。 可是有个基地农业大耕种计划如火如荼的进行,并没有影响进攻部和曙光军继续向着夏国其他方向推进垃圾清理计划。 可以预见的是,曙光军的规模会继续不断扩大,实力也会继续增长。彻底解决顾浩霖与曙光军的那一天,遥遥无期。 除了农业以外,在有个基地研究院的指引下,夏国的工业也再次全面发展起来。 陆黎在发出第二轮农业合作的邀请后,紧跟着就发出了第三轮合作邀请,这次合作计划邀请的对象虽然仍然以夏国中部地区的幸存者基地为主,但也不再仅限于夏国中部地区,而是面向了全夏国。 因为合作的项目则全都是工业相关,包括石油、各种金属矿、非金属矿的开采,金属的冶炼加工,石油、煤炭的加工,电力、太阳能等能源工业,机械设备制造,农业相关,以及食品制造、各种日用品制造、化学药品制造等等,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样,只要是合作,陆黎就要求有个基地获得相关项目的掌控权,保证项目的发展必须时时刻刻都在有个基地的控制之下。 最后的产出,一半直接上缴有个基地,另一半根据贡献,再另行划分。 也就是说,合作基地如果贡献大,可以直接获得一部分工业产出,若是只提供了人力,工业产出将全部归有个基地,合作基地的成员只能得到有个基地下发的薪资。 工业项目的合作条件比之前的农业还要苛刻,引起了不少基地的反感,尤其是那些还没有聚集到夏国中部的幸存者基地,有些并不愿意同意这样的条件。 陆黎是完全无所谓的,想要合作顺利肯定要以双方愿意为基础,这家基地拒绝,她就换一家基地寻求合作,若是没有基地愿意合作,她就让有个基地自己来。 至于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开采等必须坐落在特定位置的工厂,若是当地的幸存者基地愿意合作,皆大欢喜。若是当地幸存者基地不愿意合作,陆黎就直接派出有个基地的成员前往当地自行建立工厂。 面对执政官的合作邀请,当地基地可以说“不”,但是面对带着武器的特派队伍,没有基地有勇气说不,在执政官的强势下,只能默默地退让。 当然,基于对执政官的信任,最终还是有不少基地愿意与有个基地确立合作关系的。 就连夏国东、南、西南等大片区域的部分幸存者基地,渐渐地也都得到了有个基地正在全国范围内清理安全区域的消息,甚至第一轮农业种植的情况,也辗转传到了各地。 于是,当有一天他们收到了执政官发出的合作邀请,为了避免与第一轮农业合作时选择拒绝的那些基地一样的后悔,最终选择同意合作的基地并不在少数。 与之前一样,所有愿意参与到计划中的幸存者都受到了有个基地的直接监控,甚至因为工业对精准度的要求远高于农业,小松对参与人员工作时的监控力度比之农业更大。 在小松以及众多超脑的辅助下,恐怕同时监控地球上的所有幸存人类都不成问题,更何况如今仅仅只是监控部分幸存者的工作情况。 有个超市不能继续升级,日常只负责进出货的小松很愿意将空闲的绝大部分算力用在帮助陆黎实现她的想法上。 有个基地研究院特别成立的专家组亲自指导,小松时刻监控,同样是任务具体分发到个人,每天考核,奖惩分明,从工厂建立之初,每一步就全都在陆黎的掌控之中。 参与到各个工业合作项目中,执行具体细节任务的幸存者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来,但掌控全局的有个基地相关部门却看得很清楚,这些在有个基地研究院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工厂,从一开始就与之前很不相同。 因为这些都是科研人员在学习了先进的科技之后,结合地球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全新概念。 一时间,以夏国中部地区为主,拔地而起了一座座充满科技感的工厂,大部分工厂中的设备都是由陆黎从各个文明采购回来的。 尤其是最先建起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相关的工厂,设备基本上全部采购自宇宙其他文明,而且大部分设备采购回来后都会先送到研究院进行调整,之后才运送到工厂内进行安装调试。 这些设备与末世前地球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水平相比,先进了五十到一百年不等。而由这些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制造出来的各种机械,又提高了其他工业项目的水平。 一座座工厂建成之后,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理论培训的工人纷纷进驻,随着机械轰鸣声,夏国停滞已久的工业,再度发展起来,而且是飞速发展起来。 对此最有感触的除了相关从业人员就是普通幸存者,他们很快就发现有个超市货架上的商品常常会出现价格调整。 那些价格调高的商品,意味着类似的可替代的地球款商品将要上架销售。至于那些价格调低的商品,更不用说,意味着相关工厂已经实现了技术革新,产能突破,将地球款商品的成本降了下来。 虽然超市商品价格的涨涨落落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总体来说,幸存者还是乐见其成的。 凡是由地球幸存者基地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外包装上都会有一颗水蓝色的地球标志。时间一长,看到这样的标志,购买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亲切。 尤其是夏国的幸存者,不仅亲切还自豪,毕竟这些产品不仅是地球产,还是国产啊。 越来越多的产品上出现了水蓝色的地球标志,意味着人类在不断恢复生息,通过超市货架上不断增多的商品种类,能看到人类不断进步的脚印。 实际上,在陆黎发出第三轮合作邀请后,那些表示拒绝的幸存者基地也没有在旁边干看着。他们拒绝有个基地,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可以自行发展工业啊。 228 争相合作 受到有个基地的启发,还真的有不少基地决定自行开办工厂, 一边磕磕绊绊的在基地区域内建立起工厂厂房, 一边费了大力气, 从已经是一片废墟的城市中, 将末世前的工厂的相关设备运送到新厂房里。 敲敲打打, 修修补补,还真有不少设备可以再次使用。 破旧的设备发出刺耳的轰鸣声,在这烦人的轰鸣声中, 确实有新的工业产品被制造了出来。 这些厂房随便搭建, 设备拉过来就强用的土工厂开工得很快, 产品离开流水线时,有个基地指导下的各个工厂还没能建成,产品更是没影儿。 于是发现市场空白, 兴奋不已的幸存者基地带着新产出的工业产品前去有个超市联系执政官,希望他们自家基地生产的产品也可以在有个超市的货架上售卖。 这样的要求被陆黎无情拒绝了。 认为执政官在打击报复他们不合作的幸存者基地代表怒而离开。 哼,不让他们在有个超市里卖又怎样, 他们拿出来的不少东西都是已经绝迹的产品,不管是在自家基地内部卖,还是运到周围其他幸存者基地去卖, 销量肯定都好得很。 唯一的问题是,各个基地自行卖给幸存者的话, 不知道该如何收取费用。 各个基地首先想到的是丧尸晶核。可是幸存者们已经习惯将手中的丧尸晶核兑换成超市货币, 遇到需要私自交易的情况也是通过超市货币, 很少有人会在手中积攒丧尸晶核。 而现阶段夏国中部各幸存者基地的普通幸存者, 想要击杀丧尸获得晶核难度很大,大部分普通人平时都是通过付出劳动,换取食物或者是以超市货币发放的薪酬来维持生活。 所以,收取丧尸晶核进行交易的想法不是很现实。 同理,虽然黄金等贵重物品一定程度上也还可以作为硬通货进行交换,但是末世后都快一年了,手中还保留着黄金的幸存者少之又少。 最方便的当然是通过超市货币来交易,但问题是,各个基地思来想去还是没胆子下决心通过超市货币来交易各自基地土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 各个基地官方用超市货币发放基地成员的薪资,和收取超市货币贩卖自家工厂生产的商品,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是在公然和有个基地抢饭碗。 一想到执政官对待异己的手段,他们这心就止不住的虚。就算有人提议由私人出面,使用超市货币与普通幸存者进行交易,但谁也没有办法保证不被执政官追查到。 最后各家基地甚至都想到以物易物的方法了,可还没等他们想出完善的交易规则,有个基地的合作工厂建立起来并且开始产出了。 质优价良的地球产商品大量出现在有个超市的货架上,获得了幸存者的一致欢迎。 这情况却让那些自行建立起土工厂的幸存者基地脸都黑了,这意味着,他们还未出手的产品势必要砸在自己手里了。毕竟他们有的有个超市都有,不仅看上去就比他们的质量好,价格还低。 幸存者会选择哪边,几乎没有悬念。他们毫无反抗力,输得一塌糊涂。 这些有土工厂的基地,受影响的不只是官方。因为有些基地土工厂生产的产品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出售了一部分,主要交易对象是基地内的各个势力团队,甚至还有部分已经流通到了普通幸存者手上。 不论是以物换物,还是以资源换物,那些原本觉得占了内部便宜,喜滋滋地提前入手了一大批产品的各个势力团队这下子快要爆炸了。 这些团队大部分的目的是提前囤货,然后坐等官方定下销售基调后,和基地官方一起赚上一波。有个基地合作工厂的产品上线打破了这个美梦,这下好了,一堆破烂货彻底砸手里了,哪能不炸。 “有个基地又不是第一次提出合作邀请了,之前的苦头还没有吃够吗?不与有个基地合作就够短视的了,他们竟然还想和有个基地竞争?脑子短路了吗?” “就是,那些和有个基地合作农业的,现在一个个粮食满仓,那些和有个基地合作工业的,现在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真是让人羡慕啊!不知道有个基地选择合作基地的条件到底是什么?怎么不来邀请我们基地合作?” “你们基地还好,根本就没接到过有个基地的邀请,我们才气得吐血好吗?我们基地倒是接到有个基地的合作邀请了,但是竟然被那帮傻x给推了?!他们脑子里每天不知道想什么呢?眼看着隔壁基地同意和有个基地合作了,现在人家基地的人每天吃香的喝辣的,我们还是可怜巴巴地勉强填饱肚子,气都要气死了好吗!” …… 不论是围观的幸存者,还是受到影响的幸存者,都对这些基地的做法不认可。 实际上,那些推辞过有个基地合作邀请的幸存者基地确实后悔了,就算有点基地官方不肯承认,基地民众的眼睛也不是瞎的。 看着周围那些选择与有个基地合作的幸存者基地,纷纷跟着有个基地一起踏上了发展的快速通道,在有个基地的扶持和带领下,发生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眼红是不可能的,明明这样的机会,之前是属于自家基地的。 随着有个基地与各个基地在农业工业方面的合作越来越深,这样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普通幸存者的不满也就越来越重。 夏国中部地区还好,放眼望去,基本上都是有个基地的同盟伙伴,有些条件互补的基地还会在有个基地的牵头下形成小范围的合作关系,大家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集群效应,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少数不与有个基地合作的幸存者基地也各自有其坚持的原因,普通幸存者不满意可以转投其他基地,但基地官方基本上咬牙也要死死坚持态度。 可是在夏国其他更大范围区域内,周边只有少数基地与有个基地是合作关系,甚至有的区域只有一家。 于是,周围其他的幸存者基地的好奇心全部集中在合作基地上,可不是就盯着这少数的几家,经常派人来打探消息。 越是打探消息,那些没有收到过合作邀请的基地就越是向往成为有个基地的同盟。 同样,那些之前明明收到过有个基地邀请,却明确拒绝了的幸存者基地,就越是心里不平衡。甚至有的幸存者基地因此事而产生了权力更迭。 正是因为预料到这种情况,陆黎先后发出的三轮合作邀请,每次都不会在意那些拒绝合作的。 在她看来,她给了他们机会,是他们自己不仅没把握住,还不屑一顾。那么,事实会教给他们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选择。 短时间内,陆黎不准备继续扩大合作基地的范围了,也就是说,短时间内没有第四轮合作邀请了。 因为目前的有个基地以及合作基地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全部挖掘出来,之后她和顾浩霖的目标就是在继续推进垃圾清理计划的同时,继续加深与各个合作基地之间的联系。 通过研究院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不仅要重现末世前的繁荣,还要超越末世前的水平,继续向上攀爬科技树,推进文明的发展。 这是陆黎和顾浩霖最终的目标。 另一边的垃圾清理计划,随着有个基地进攻部和曙光军的不断推进,夏国南部大片区域也被基本清理出来,再加上洛水、秦城、青云等超大型基地共同发力,安全区域的范围越来越大,使得夏国目前的五大超大型幸存者基地基本恢复了联系。 曾经神秘的有个基地不仅揭下了面纱,现在还成为可以沟通交流的存在,其他几家超大型基地的态度很是复杂。 青云基地最先派出了大量代表团,前来有个基地学习经验,并且主动跟执政官提出合作申请,希望成为有个基地的合作基地。 实际上,青云基地早在有个基地开展第二次人才招募计划,派出特派小队到青云基地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