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徐甜甜的意外怀孕, 使一家人都忙乎起来。 娘见她胃口不好,就想着法子做点好吃的。可她闻不得油腥味,稍有不慎就开 始干呕,饭量也减了不少。 这种情况与怀春娃时, 成了鲜明对比。 她怕营养跟不上, 只能咬着牙拼命吃下去。 可吃着吃着, 还是想吐出来。 爹知道后, 就从家里带了一罐腌好的香椿芽。说是老家那边刚给送来的, 可以 凉拌或炒鸡蛋吃, 可下饭了。 她闻着那香椿芽的味道, 稍稍有了点食欲。 只盼着这干呕期赶紧过去,好补充一些营养。 到了星期六,叶抒文冒着严寒赶了回来。 这时, 已是傍晚时分。 他穿着厚厚的棉大衣, 戴着火车头棉帽子,背着一只军用挎包, 戴着两只棉手 套。一进屋, 两只眼镜片上就蒙上了一层水汽, 弄得啥都看不见了。 “哎呦, 今儿外面可真冷啊,还是家里暖和啊!”他跺了跺脚, 摘下了眼镜和帽 子。徐甜甜拿着手绢替他擦了擦, 又帮着他脱下了身上的棉大衣。 “爹,您回来了!” 冬娃正在写作业, 听到外间的动静,就探出头来,笑眯眯地打了声招呼。 “冬娃写作业呢?”叶抒文说着,就进了西间,和娘打了声招呼。 “抒文,饭在炉子上煨着呢,一会儿趁热吃?” “好的,娘……” 叶抒文返身回来。 他刚一坐下,就从挎包里掏出了两盒午餐肉,搁在了桌子上。 春娃也从东间蹬蹬蹬地跑了出来。 他一头扎进爹的怀里,大声喊着:“爹——”话音刚落,就三下两下爬到爹的大腿 上,骑马坐着。 “春娃,看看爹带啥好吃的了?”叶抒文一手揽着春娃,呵呵笑着。 “爹,肉肉……”春娃一见,就“哧溜一下”滑了下来。他踮着脚尖,两手扒着桌 子,瞅着那两盒午餐肉,嘴里还嗷嗷着。 “甜甜,这是后勤上发的补贴,让娘和冬娃他们都尝尝……”叶抒文看着甜甜,笑 道。徐甜甜暼了他一眼,这人又从嘴里抠食了? 她心里欢喜,可嘴上却埋怨着:“抒文,以后甭往家里带了,你自己留着吃 ?部队上伙食不好,清汤寡水的,一点油水都没有……” “呵呵……”叶抒文只顾笑着。这午餐肉难得一见,他哪舍得自个儿吃?带回来给 家人吃,比自己吃还要高兴呢。 “娘,肉肉!” 春娃围着桌子打转转,一脸馋相。 徐甜甜见了,就让抒文打开一盒。 还笑着说道:“抒文,先切下来一块,放在炉子上热热,给娃娃们尝尝味道……” “好咧!” 叶抒文答应一声,就从那块方方正正的午餐肉上切下来五片,搁在碗里,放在 了炉子上。 不一会儿,屋里就散发出了一股子香味。 冬娃闻到味道,也跑了出来。 “冬娃,给你姥姥送一块进去!”徐甜甜吩咐道。冬娃应了一声,就端着碗,给 姥姥送过去一块。 春娃端着小碗,举起小叉子率先下口。 三下两下就吃完了。 真香啊! 他舔舔嘴巴,眼巴巴地瞅着桌子。 “甜甜,你也吃点……”叶抒文把碗递给了甜甜。 “嗯……”徐甜甜放在嘴边刚想吃,可胃里一阵翻涌,实在是难以下咽。她叹了口 气,就把自己的这块搁在了抒文的碗里。 “甜甜,给春娃吃?” “抒文,小娃娃晚上不能吃那么多,小心腻着了……” 可瞅着春娃眼巴巴地看着,她还是一分两半,给了春娃和冬娃。 叶抒文一边吃着,一边瞅着甜甜。 见她胃口不好,心里就有些发急。 这么下去可不行,得想个法子给她开开胃。 可大冬天的,想开胃却不是那么容易。 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天。 一大早,叶抒文就跑到商店里,买了几瓶水果罐头回来。看着桌上摆着的杨 桃、簸箩、荸荠罐头,徐甜甜很开心。 这些都是她爱吃的。 可因为嫌贵,就没舍得买。 抒文说,每天吃一点开开胃。 她嘴里应着。 心说,这黄黄的杨桃,看着就有胃口。 她闻闻就好了,还是留给娘和孩子们吃? 这天下午,屋子里暖暖的。 徐甜甜和抒文坐在炉子旁边,说着话儿。 因为怀孕,她不得不考虑得更多。 她想,等娃娃出生后,怎样才能增加营养? 在城里养猪是不可能的。 那养羊呢? 如果家里养一只母羊,喝羊奶是不是能增加营养? 还有养鸡和养兔子,也能改善伙食。 院里有个菜圃,可以种菜。 烂菜叶子喂鸡、喂兔子正好。 抒文查了书,说“兔子太能吃了,怕是没那么多饲料,还是养鸡好了,老母鸡 能下蛋还能熬汤,下的蛋够你和孩子们吃的就成……” “嗯,那咱就养几只……” 她算了一下,院子小,最多也就养个三四只。反正,家里养了自己吃,又不打 算拿出去卖,也就无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了。 “如果能多养几只,就好了……”抒文感叹道。 她一听,就把目光瞄向了公爹那边。 那边院子大,如果能辟个菜园子,可是不小。 可公爹和婆婆都是大家族出生,哪里会干这个? 她想,这事可以拉着人一起干。 她和抒文、外加上启康,包括冬娃都可以参加劳动。那片地开出来了,菜是足 够吃的,余下的还可以饲养家禽。 对这个建议,抒文也很赞同。 还说军区大院里,那些随军过来的,都快把家属区变成养殖场了。那边除了几 个夫人之外,大部分都是农村来的,平日里闲不住,也想改善一下伙食。 部队上,普通干部都是拖家带口的,负担可不轻。 还都羡慕他,说他爱人在城里工作,有固定收入,比他们可是强多了。 下午,抒文回家一说。 叶茂才考虑了片刻,便答应了。 还说,现在都是劳动人民了,干点活有啥?再说,他也闲着,就权当锻炼身体 了。况且,老爷子和娘都在,能吃个新鲜蔬菜比啥都强。 叶太太听了,也没言语。 家里的阁楼里,已经开始储备了。 瓶瓶罐罐里,都是吃的。 现在,她和老叶没事就去逛商店,见到饼干之类的,就买点。 她可是见过饥荒年景的,很是吓人。 虽然她和老叶都没吃过苦,可见别人缺吃少穿的,心里也不舒坦。 养鸡吃鸡蛋,这个点子不错。 都是关门闭户过日子,也不怕人笑话了。 这事定下来之后,徐甜甜打算三月里就开始行动。 到时候,启康也开学了。 大家一起动手,这点小活也不算啥?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大寒”过后,章家爹来信说,凤芝生了个闺女,小名叫娟娟。 一家人都很欢喜。 那个启建,小小年纪就升格当了舅舅,在屋子里乱窜,兴奋得很。 而冬娃也终于有了个小表妹了,嘴里哼哼着要回家看妹妹去。春娃呢,还是狗 屁不通的年龄,见哥哥要去看妹妹,也跟着嗷嗷。 徐甜甜见了,抿着嘴直笑。 怀孕的事,还未跟冬娃提起。怕又是个小子,让冬娃失望。 再说,小孩子家家的,还是少操点心为好。 凤芝也当妈妈了,真为她感到高兴。 国营单位里,对哺乳期的妇女有照顾政策,凤芝能安安生生地在家调养着。等 产假结束后,再去上班也不迟。 爹说,李学军也写了信,说过年回来探亲。 还寄了好些吃的,让凤芝好好补补。 想想凤芝也是个有福气的。 她成亲之后,就一直在娘家住着,既不受气又不受累。 平日里被爹宠着,跟当姑娘时没啥两样。那李家离得远,也帮不上啥忙,而凤 芝也不用巴巴地前去尽孝,两下里都省了。 婆婆管不着,也没了妯娌间相处的烦恼。 这婆媳相处,可不容易。 像她,至今未换来婆婆的好脸,可见老一辈的封建意识有多严重? 旧时代的婆婆大都端着架子,有些家庭还凑合,有些家庭简直不把儿媳妇当人 看。解放后,出门做事的还好,经济上独立了,话语权也有了。可那些关在家里 的,真是干不完的家务,操不完的心,花一分钱都要看人家的脸色。 她这样单门立户的过日子,可是痛快多了。 徐甜甜给家里寄了点钱,表达一下心意。 自从来到省城,就一直很忙。 随后,又接二连三地赶上怀孕生产,也没时间回去。 直到去年暑假时,才带着冬娃回去了一趟。 她看到,无论是镇子上还是村子里,变化都很大。 街上的私营铺子已经见不到了,合并之后都变成了集体所有。那些掌柜的,站 在柜台里无精打采的,再也没了往日的劲头。 爹见了,嘴上没说啥,可心里甭提有多得意了。 存贵大叔听说她回来了,还特地来家里说了说话,顺便打探一下日后的发展动向。 他现在过得也不错,早早地拿下了新华书店的代销点。虽然门店属于集体所 有,可是独家经营,业务和收入都很稳定,也不用操那么多心了。 她还回村里看了看。 村委会已改成了大队部,章启良是大队长,崔大婶子还是妇女队长。 队里除了抓生产之外,还搞起了副业。 有编筐子的,无论是柳条筐还是麦秸杆筐,除了生产自用之外,县里和公社里 的代销点也下来收购。 妇女们都搬着纺织机集中在大队部里,纺线织布,挣点工分。 队里还办了一个绣花班,大闺女和小媳妇们都聚在一起绣花,说是还能出口创 汇呢。 每每回想起来,也是感慨颇多。 当年,如果不是她想着法子离开,是不是也在副业队里绣花? 如果不努力,怕是一辈子都要呆在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