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五十年代小日子 > 第73章

第73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当天下午, 徐甜甜抽空去街上买了个小相框。    一回来,就把那张“结婚合影”装了进去,还特意摆在了桌前。    冬娃放学后,就抱着相框琢磨了半天。晚上临睡前, 还指着照片中的叶叔叔,    小声问道:“娘, 以后见了叶叔叔, 就能喊爹了?”    “嗯……”徐甜甜笑着点了点头。    冬娃大了, 也懂事了。    她早就发现冬娃想要一个爹, 这种内心的渴望在成长期尤为重要。而叶抒文满    足了冬娃对爹的所有幻想, 也因此能痛痛快快地接纳他。    这时候,她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如果明年去了省城,是不是考虑着给冬娃再起一个名字?    在外面, 他可以跟着抒文的姓氏或者她的姓氏, 回乡时大名还叫章俊琰。    这个想法很大胆。    可为了冬娃的将来考虑,也未尝不可。    明年, 国家将颁布第一部宪法, 明确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而后年, “户籍登记制度”就要开始实施了。    这项制度要求全国各级城市、乡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 对城乡居民    的户口登记工作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从此,每位公民自出生之日起就与户口挂上了勾。    到了那时, 娃娃们上学时, 都要填报“家庭成分”和“家长姓名”。    她可不想“章启铭”这个名字,再出现在冬娃的生活中。也不想冬娃因为他与父    亲的姓氏不同而引来侧目, 甚至歧视。    这些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而小孩子都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    她只想冬娃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更希望他能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这天晚上,徐甜甜坐在桌前写信。    一抬眼,就看到了相框里的抒文。    想他时,就拿起来瞧瞧。    趁人不注意时,还对着脸上亲了一口。结果,让假装睡着的冬娃给瞧见了。他    从被窝里露出脑袋,嘴里哼哼着,也要娘亲亲。    她放下钢笔,走过去。    俯下身来,在冬娃脸上“唧”亲了一口。    冬娃借势伸出两只小胳膊,抱着她的脖子,不肯撒手。他的小手热烘烘的,就    像两块小火碳,感觉暖暖的。    “冬娃,外面冷,快把胳膊收回去……”    “娘——”冬娃“嘻嘻”笑着,把小胳膊收了回去。    看着冬娃入睡之后,她才回到桌前继续写信。    抒文说,很想她。    他把那张结婚照夹在了笔记本里,想她时,就打开来瞧瞧。她也很想他,十分    留恋在部队上的那些日子,做梦时也常常梦见他。    对怀孕的担忧,她没敢在信里提起。    可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的。    她想,万一怀孕了该咋办?    目前,她和抒文的小家尚未稳定下来,再凭空多一个娃娃,怕是压力巨大。可    真要有了,那就好好养着。    抒文也喜欢孩子。    若公爹知道了,怕是更加喜欢。    甚至连婆婆都会改变态度?    徐甜甜的心里,亦喜亦忧。    也因为这个,紧张了一个多月。直到生理期姗姗来迟,才松了口气。    心说,真是虚惊一场。    以后再也不能这样“随意”了。    这时候,已进入了十二月。    启宽大哥去了省城。    那边的酒厂已经准备就绪,计划赶在年底之前开工。启宽大哥作为技术人员,    要在那边常驻一段时间。    对日后的打算,他在临走前和爹好好地谈了谈。    爹还特意问了她,想再听听她的建议。    她自然建议一家人都搬到省城去。    这不但关系到她和冬娃的未来,也是改变家族命运的良机。    日后,城乡差别很大。    无论是工业基础,还是政策导向,城里相对发达许多。再富裕的乡镇,也无法    与之相比,而到了后来,那种贫富悬殊甚至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现在,能把家安在城里,又在国营单位上班,基本上是吃喝不愁。    更何况,还涉及到娃娃们上学。    城里的教学条件好,考学指标也多一些。    日后想上大学也相对容易一些。    爹听了,也下了决心。    让启宽去打前站,随后再想办法让她和凤芝过去。    至于冬娃,爹倒是没提。    那是一个敏感问题,能“忽略”就尽量忽略掉?    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    到时候,办法自然会有。    对这个决定,徐甜甜忍不住偷笑。    现在,爹一门心思都在婶子身上,对那个未出生的小生命抱着极大希望,对冬    娃盯得也没那么紧了。    真没想到,婶子怀孕还带来了这意外之喜?    这个难缠的问题,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她想,若日后带着冬娃去省城,爹怕是不会再反对了。因为这个,她对那个小    弟弟(或小妹妹)充满了感激之情。    心说,这小娃娃来得可真是时候啊。    转眼过了“元旦”。    时间进入了一九五四年。    启安二哥写信说,他和玉梅已随部队回国了。    等到月中休假,即可返乡,今年就在老家过年了。    对凤芝找对象这事,玉梅依然很积极。    说又看中了一位李同志,名叫李学军,年方二十五岁,老家是叶城地区的。他    是营里的参谋,有文化不说,脾气也好。    这一回,她和启安把人家的祖宗八代都打听得一清二楚。    说李学军家,在临水县李家营,家里是个上中农。    他父母双全,兄弟仨姐妹四个,他排行老六,俩哥都已娶了媳妇,妹子也早就    出门子了,基本上没啥负担。    说是入伍几年了,把婚姻大事给耽误了。    信里还附着一张李学军的半身照片,他穿着一身志愿军军服,戴着军帽,两眼    炯炯有神。    玉梅说,如果家里没意见,打算这次回来时就带着人过来,让凤芝亲眼瞧瞧。    章存林瞅了瞅照片,还挺满意。    可因为上次那事,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他把这事,先给腊梅说了。    又把翠翠喊过来,让她给参谋参谋。    徐甜甜把信细细看了一遍。    又拿着照片瞅了瞅。    这人除了比凤芝大七岁之外,看着倒没啥问题。    只是这人生大事,马虎不得。    还是再找人打听打听?    可启宽在省城,镇上离叶城可不近,派谁去打听呢?    章存林考虑了一下,打算亲自跑一趟。    他家在婚事上可是吃过大亏的。    事关闺女一辈子的幸福,小心一点总没错。    第二天一早,章存林就出了门。    到了第三天下午,方返回。    一进家门,他一脸笑意。    心说,这一回总算是给凤芝找了个合适的。见了腊梅,就呵呵笑道:“哎呦,    这一趟过去,四下里一打听,总算是放心了……”    原来,这个李学军原名叫李文轩,在临水县读得高中。    在学校里,他跟着先生投身于革命工作,可是积极得很。    十七岁那年,家里给说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他家二嫂的表妹,可谓亲上加亲。    他不甚满意,认为那是封建包办婚姻,和家里闹了一场。    高中毕业时,正赶上解放战争,就跟着先生悄悄去了部队上。    这一跑不当紧,那门亲事也就黄了。    女方家很不满意,还派人前来把他爹娘骂得狗血淋头,说他家养了个混账东    西,一辈子都找不着媳妇。    这事闹得很大,乡里乡亲都当笑话看。    搞得他爹他娘好一阵子抬不起头来。    解放后,李学军从部队上回乡探亲。    可谓衣锦还乡。    家里又给说了一户人家,姓张。说是大嫂和二嫂都去相看过,那闺女相貌出挑    不说,家境也不错,品行也好。    可他执意要求相亲后,才能点头。    女方家最初不肯,最后实在拗不过了,只好让二人远远地见了一面。那姑娘看    着的确不错,他就点了头。    对此,双方家族也算满意。    于是,李家就去张家下了定礼。    之后,李学军便匆匆返回了部队上。    还不到两个月,就开赴了战场。    可没想到,女方家里见他上了战场,就毁了婚。    把定礼统统退了回来,说是怕自家闺女守活寡。当时,把他爹娘气得直跳脚,    发誓要给儿子找个好人家,一定要比那家强十倍百倍才行。    可合适的人家,一时半会的也不大好找。    再说,李学军一直强调说,婚事得他自个儿点头才行,包办婚姻更是要不得。    十里八乡的媒人也都听说了,知道这人难打发,也没人敢再轻易登门。    于是,这事就被耽搁了下来。    一来二去,都二十五岁的人了,还未定亲。    崔腊梅听了,笑着说道:“这倒是稀罕,不会是老天爷专门让这孩子等着,好    和凤芝结下姻缘?”    章存林呵呵一笑,又把翠翠给喊了过来,跟她也说了说。    听得徐甜甜抿着嘴直笑。    心说,这个李学军眼界颇高,如果真与凤芝成了,倒是一桩好事。至少,他知    道婚姻大事不是儿戏,也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于是,就笑着说道:“爹,这李同志对婚事倒是执着,要不就见见?”    章存林这才把凤芝叫了过来。    凤芝看了照片,也挺满意。    听婶子提到那李学军的轶事,“扑哧一下”笑出声来。本来,她觉得像叶大哥那    样的就够额外的了,没想到还有更稀罕的?    这晚,章存林让启康写了封回信。    一家人就等着启安和玉梅早点返乡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