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章存林见冬娃娘嘿嘿直笑, 心知这闺女有了主意。 “爹,您还记得改制时,咱加在附件里的那几道条款吗?”徐甜甜笑道。 “呃……爹当然记得……最后,是你叶大伯加进去的……冬娃娘, 那几条管用啊?” “爹, 管用, 当然管用了……那附件里的第一条就是关于直属分厂的, 条文里明 确说了, 遇到特殊情况时, 经过双方协商, 可以让当地政府入股,并且按照占股比 例参与分红……这么一来,不就解决了利益分配问题?还有啊, 这里面是有条件限制 的, 当地政府的股份不能超过5%,不得干涉日常经营……” “呵呵, 原来那几条就是为了应付这个的?”章存林不禁松了口气。 “爹, 正是这个理儿……咱和叶大伯那边联系一下, 让总厂和商业局通通气, 就 说镇子这边想参股…..” “呃,就咱就去联系?”章存林也呵呵笑了起来。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好在一切都考虑到了前头。等这事弄成之后, 给曹书记和李主任也有了交代, 这可真是一举三得啊。 启宽得知后, 也松了口气。 对妹子也愈加佩服起来。 谁说女子不如男? 看看咱家的女子,一个比一个能干,就连自家媳妇也比以前麻利了许多。 转眼进入了七月,天气越来越热了。 徐甜甜也换上了一件月白色的短袖褂子和一条黑色阔脚裤子。每日,她躺在竹 椅上,摇着芭蕉扇子,倒是自在。 自打省城回来后,她就想弄件洋褂子穿穿。 可自己的手艺有限,镇上也没见哪位裁缝会做,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她在心里叹道,环境决定一切。 这乡里与城里就是没法比。 回到家后,她又成了冬娃娘,被唤作翠翠的光景,好似昙花一现。 倒是冬娃来了精神。 时不时地就要她讲讲省城的街道楼房、商店饭铺,还有各色各样的糖果糕点。 临到话题结束时,还会糯糯地来一句:“娘,以后冬娃也要去省城读书,就像大舅 舅那样……” “好啊,到了秋天,冬娃就要去上学喽……冬娃,进了学校,可得好好念书啊……” 每次,她都要借机引导一番。 娃娃上学可是件大事。 她本想等冬娃再大一点,再送他入校。可算算日子,往后拖一年风险就加大几 分,不如早早入学了事。 再说,冬娃格外聪明,无论是识字还是算数一点都不含糊。上学后,班里的同 学多,也能与同龄娃娃多接触一些,对成长也有利。 说起上学,她就想起了二弟志君。 志君今年考学,还下了决心想去京城。 她知道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那地方可不是那么好呆的。搞不好就要去“支边”, 还不如在省城发展呢。 等志君考完之后,得跟爹再提几句。 他若实在想去,报考院校时得注意一点,万不可去读京城大学。那校园里气氛 火爆,天天呆在那样的环境里,头脑想不发热都难。 徐甜甜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操心的命。 无论是家事,还是公事,时时挂在心里。 就拿镇里入股那事来说? 因为事先埋下了伏笔,办起来倒是不难,就是各项手续繁琐一些。因为涉及到 公家,需要三方坐在一起开会研究,还需要评估审计。 这一来二去的,花费的时间可不短呢。 到了七月中旬,商业局那边终于定了下来。 同意虎头镇供销合作社在分厂入股,股份占5%,年底参加利润分配。同时,镇 政府要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在政策方面也要给予扶持。 这事,最终是皆大欢喜。 无论是商业局还是镇政府,都很满意。对虎头镇来说,这也是“工商业改造”的 第一个成功案例,给各家商户们开了个好头。 不过,街上的那些掌柜们倒是一点都不羡慕。 心说,好好的东家不做,偏偏喜欢去当雇工?给公家出力不说,还有啥钱可 赚?这章掌柜不是一向精明嘛,咋也犯起傻来了? 一时间,说啥的都有。 章存林对这些一笑置之。 他早就算过一笔账。 他们一家子按月领取工资,那铺子和酒坊的利润也就刚刚裹得住,公家也没占 到啥便宜。不过,从长远考虑,只要靠着国营这棵大树,发展前景可是看好啊。 等到那些铺子关门歇业时,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看不明白。 那章存贵就注意到了。 他在学校旁边,开着个文化用品铺子,下一步也面临着商户改造。 这天黄昏时分,他特地过来,找到存林老哥拉拉家常,攀攀交情。临了,就笑 着地问道:“存林老哥,咱那铺子你也帮着瞅瞅?日后咋个改法?” “存贵兄弟,这个容我好好想想……”章存林呵呵笑着,故作神秘。 心说,咋改? 他哪懂这个?这事得去问问冬娃娘。她天天读报,琢磨那政策面儿,比家里的 任何人都清楚。 送走了章存贵,章存林就去了后院。 徐甜甜见爹问起,就笑着说道:“爹,存贵大叔可是个文化人,也适合做些和 文化相关的事儿,他家那铺子就在学校旁边,地段还行,如果想长远发展,可以去 县里找找关系,看看能不能挂在新华书店名下?” “新华书店?”章存林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 “嗯,我瞧着报上说,这新华书店遍布全国各地,规模可是不小,听我爹讲这 书店还管着公立学校的课本发行……如今,政府十分重视教育,这教材是必不可少 的,课本早晚都会统一起来……存贵大叔如果能往这上面改,没准还能加入新华书店 呢,那可是国营的……” “呵呵,那感情好啊,我这就去给你存贵叔说说……”章存林笑着回了前院。 对存贵叔,徐甜甜也怀着一份感激之情。 当初,无论是“和离”,还是切断与章老三的联系,这人可是帮了忙的。现在, 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回报人家,自然不想放过。 她想,存贵叔入了新华书店固然很好,即便入不了,能拿下书店代销点也成 啊?这日子还长着呢,没准以后就被书店正式录用了也说不准啊? 如果是那样,可是端上了铁饭碗啊。 几十年衣食无忧不说,还特别稳当。 那可是图书界的老大,垄断地位更是坚不可摧。 想到这里,她心里一动。 不如劝爹也去书店? 反正爹就喜欢看书,在书店里可是如鱼得水。再说,相比起教书,那边风险也 小些,福利待遇甚至比学校里还要好些。 不知爹的意思如何? 看爹现在,好像对教书育人乐不可支啊? 她想等放暑假了,先探探爹的口气再说。 第二天,章存贵就得了信。 他嘿嘿笑着,谢过了存林老哥。 接着,就搭乘马车去了县城。 那文化圈子,他虽然不算太熟,可以前帮人写诉状、打官司,认识得人可不 少。想和刚成立不久的新华书店搭上线,想必也不算个难事? 不知不觉,到了七月底。 爹捎来口信说,志君考得不错,报了京城的理工大学,选了物理专业。 徐甜甜一听,稍稍放了心。 这都是国家发展的重点,日后吃得是技术饭,也没那么多麻烦事。 没准还能成为国家保护的对象呢。 这天,她像往日那样去邮电所看报纸。 第一眼就见那头版头条上,明晃晃的大标题就是关于停战协定的签署。这场谈 判历经了两年多,其间打打停停、停停打打,而现在终于有了一个结果。 她心里一阵激动。 战争终于结束了。 从一九五零年十月到一九五三年七月,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保家卫国之战,终 于胜利结束了。 这期间,全国上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即便作为一名普通百姓,也是感同身受。 家里有启安二哥和二嫂奔赴在前线,村里有崔大婶子家的老二英勇杀敌,还有 像叶先生这样的文人投笔从戎。 而后方的“支前”活动,他们一家更是参与其中。 回想起那一桩桩,一幕幕,不禁热泪盈眶。 战争结束了。 不知那人何时归来? 停战协定签署之后。 叶抒文作为记者站中的一员,随着军区政治部先期撤离。这也是为了减轻后勤 线上的压力,非战斗人员被安排在第一批回国。 当他乘坐军列通过边境,踏上祖国的领土时,不禁热烈盈眶。 回来了。 英雄儿女们终于回来了。 列车一路西行。 途径京城时,稍作停留。 这时,天已大亮。 记者站的王主任找到叶抒文,说京城这边有一个战地报告交流会,组织上派他 随同参加。 接到任务,叶抒文立刻背上行囊,跟着王主任一起下了车。 二人出了站台,就登上了一辆军用卡车。 一个小时后,来到了京郊一处隐秘的军事基地。 他和王主任报了到,就随着一名接待员进了大礼堂。 这时,礼堂里已是黑压压的一片,坐满了人。 主席台上,有一位军人正在发言。台下的众位官兵都在认真地记着笔记。 原来,会议已经开始了。 他俩在最后一排,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 他望着主席台,正认真地听着,就觉得前排有人扭过头来看他。定睛一瞅,一 眼认出了那人正是李向梅。 咋又碰上了? 一年多未见,也未有任何交集,这人的恶趣味也该消散了?他朝着那边点了 点头,就把注意力转到了主席台上。 会议间歇,李向梅过来和王主任打了个招呼,又和他聊了几句。 “叶抒文,回国后有何打算?”李向梅笑着问道。 “呃,我准备留在部队上,具体去向,服从组织安排……”叶抒文一本正经地说道。 “哈哈……那以后我们还是战友啊……”李向梅打着哈哈,笑道。 “哦,那是那是……”叶抒文推了推眼镜,腼腆地说道。 回国之后,关于他们这批战地记者的去向,上级领导部门也做了妥善安排。 根据自愿原则,想退伍的可以回原单位继续工作,想留在部队上的,可以在军 区政治部下属的宣传部当干事或者去军报当记者、编辑。 另外,军区还创办了两份军事期刊,也可以从事文艺创作。 正想着,就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年轻军官,迈着大步朝这边走来。到了近前, 他冲着李向梅咧开大嘴,笑道:“李向梅同志,你好!” 李向梅见了来人,抿着嘴笑了起来。 她面带羞涩地问道:“你咋也来了?过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叶抒文同 志,以前是记者站的……” 说着,转向了叶抒文,一脸轻松地说道:“叶抒文,这位是战斗英雄赵志国同志……” 赵志国? 叶抒文听过这人的名字,也在报上读过他的英勇事迹,想不到竟在这里碰到了? 看情景,他和李向梅很熟。 这关系也有点微妙。 见李向梅和赵志国同志,说说笑笑。 叶抒文猛然松了口气。 他隐隐意识到,李向梅的恶趣味是再也不会发作了。 以后,见了她也不用再紧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