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五十年代小日子 > 第11章 私房钱

第11章 私房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徐甜甜屏住呼吸,打开了小香包。    她从里面掏出了一团棉花,慢慢展开。    两只金镏子顿时露了出来,金灿灿的,直晃人眼。    金子哎!    她不由得地激动起来。    赶紧拿起一只金镏子,搁在嘴里咬了咬。    这种感觉可真爽啊!    她把两只金镏子,一个一个戴在了手指上。然后张开手,在眼前晃过来晃过去的。    心想着,这得值多少钱啊?    对这东西的来路,她隐隐记得。    这是翠翠出嫁时,娘悄悄塞给她的。让她好好收着,不要给任何人看到了,以免别人起了心思。    而翠翠呢,也是个有心的。    这件东西谁也没给看过。    包括章老三在内,都不知道她有这笔“私房钱”。    而这两只金镏子,恐怕是娘从自己娘家带来的私产。    就连爹都不一定清楚?    娘可真疼翠翠啊。    有了这笔“财产”,徐甜甜觉得自己的腰包顿时鼓了起来。    腰杆也硬了不少。    她想,这个东西可得放好了。    这是遇到危险时救急用的,不到紧急关头万不可动用。    于是,把这样东西包好了,又放回了原处。    她手一按开关,暗格便悄没生息地合上了。    这处暗格十分隐蔽,与整个抽屉浑然一体。由两道开关掌控着,不懂窍门是无法打开的。从外观上看,任谁也看不出这里面还藏着一间暗格?    这个秘密,除了她之外,无人知晓。    这也是爹特意为她设计的。    想着爹娘对她所做的种种安排,感激之情再次奔涌而出。    这厢房里的大小物件,都是她的“嫁妆”。    即便她出嫁时,家里早已经败落了,可她的“嫁妆”依然很可观。    尤其是这张雕花大床,更是厚重典雅。    对她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张床,更是她的避风港。    她记得,这是她十岁那年就备下的。    当时,家里来了一位小木匠,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才打好了这张雕花大床。以后每隔三年,爹就会让人上一层清漆,保存得非常好。    这么下来,具体花费了多少?    她不是很清楚。    只知道爹和娘不想让她受一丁点儿委屈,只希望她能过得好一点。    可惜,却事与愿违。    遇到了章启铭这个负心汉,让翠翠陷入了痛苦之中。    可她呢,与翠翠不同,对章启铭毫无感情可言。    她只想着赶紧和他断绝关系,再也不要见面才好。    至于其他的,就走一步算一步?    此时,徐甜甜意外地发现,自己的脑子好像清晰不少?    关于翠翠的记忆也多了一点。    这是在慢慢恢复吗?    她又惊又喜。    她想,等“和离”之后得出去走走。    再也不能把自己圈在院子里了。    也只有多走走,多看看,才能更好地恢复记忆。也唯有借助翠翠的记忆,才能尽快适应乡村生活,从而把日子过得更好一点?    一转眼,又该做饭了。    可徐甜甜躺在床上,不想动弹。    她想,不如借势再偷半天懒?    可一想到小姑子的脸色,还是从床上爬了起来。    这两天,她的确有点不像话。    凤芝不过十四岁,不能再“欺负”人家小姑娘了。    想到凤芝,徐甜甜朝窗外瞅了瞅。    见院门开着,凤芝正探着头朝西边张望着,不知在看什么?    她不禁好奇起来,也想过去瞧瞧。    见冬娃还在床上躺着,心想这孩子不能再睡了,省得晚上精神得睡不着。于是坐在床边,掰开冬娃的小手,在他手心里轻轻地挠了挠,就像以往常做的那样。    果然,冬娃耐不住痒痒,翻了个身,拿屁股对着她。    她用手指戳了戳他的小屁股。    冬娃被扰得受不住了,就哼哼唧唧地睁开了眼睛,小嘴瘪了瘪,糯糯道:“娘——”话音未落,眼睛又闭上了。    “冬娃,该起床了!”她捏着冬娃的小鼻子,柔声唤道。可冬娃却赖着,不肯动弹。    哄了又哄,终于把冬娃给弄了起来。    她心里有点小得意。    觉得自己天生会哄孩子,尤其是像冬娃这样的漂亮娃娃。    徐甜甜扯着冬娃的小手,出了厢房。    看到凤芝还站在院门外,往西边瞅着,一脸兴奋的样子。    见了嫂子,也不瞪眼了。    甚至还笑着说道:“嫂子,快出来看看!工作组进村了!”    “……工作组?”    “对呀,就是区里派下来的工作组……这会儿,正挨家挨户认门呢!”    “是吗?”徐甜甜也抬脚出了院门,和凤芝一起朝西边张望着。    只见隔壁院子的大门口,有两位年轻队员正在和崔大婶子说话。    他们戴着军帽,穿着一身土黄布军服,腰里扎着皮带,打着绑腿,右臂上还戴着一枚袖标,显得十分精神。    徐甜甜心里一动。    她记得解放初期,县里、区里往乡村派遣了大量的工作组,帮助村里建起了基层组织。而工作组入驻后,除了向村民宣传党的政策之外,还搞起了识字班和夜校。    他们挨家挨户,上门动员。    号召广大村民,不论男女老幼,都去识字班读书识字。    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这场运动发起后,不过短短的三个月,就一举改变了乡村的文化面貌。    村里的“文盲”大大减少了。    很多从未有机会读书的女孩子,第一次接触到了书本。    在识字班里,她们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还认了不少字。    对这些女孩子们来说,不亚于一场革命。    很多人,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那她呢,是不是也可以借此机会“脱盲”?    只要摘掉了“文盲”帽子,以后就可以堂堂正正地读书看报了。    再也用不着遮遮掩掩的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