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兰陵风流 > 121.第一二一章 世家之道

121.第一二一章 世家之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次日,河西军起营开拔,北退的路上与西宁军换防,一直撤到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前青唐王庭——那曲,从这里往北去已经划给河西道了:晋阳公主的奏章一到长安,门下的谕旨就下来了。那曲当然也就由河西军驻防了,萧昡将之议名为“曲州”,报朝廷批复。    静南军没有再撤回静州,而是驻守那曲,静南军的大营也将由静州移往那曲——以后就是曲州了——毕竟吐蕃虽定,但要彻底平定还需要三五七年时间,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部族都被青唐王召集到那曲了,这些游离在高原上的游牧部落将是静南军今后主要平伏的对象。而且,要想将吐蕃这块辽阔疆域彻底纳入大唐,疆土归入只是第一步,重要的还是人心归化。当年大唐打下横在唐蕃之间的吐谷浑王国并使其归化,花费了三五十年之功,经过了一两代人的新生才成事;而今要使吐蕃人如吐谷浑一样视自己为大唐一员,至少也得花费三五十年时间——这段期间,都需要正式军队驻防,而不能只设折冲府维持治安。所以,原驻唐蕃边境的静南军将在很长时间内,驻扎于这个羌塘草原上的河西道新州。    但是,萧琰并没有随静南军驻守曲州。    在河西军北撤至纳木措安营时,她被父亲叫去都督中军帐,父女俩有过一次深谈。    这也是父女俩自逻些城那次后再次会面。    萧琰入帐后在父亲案前行了个郑重的叩首礼,说道:“孩儿拜见阿父。”    这是她第一次称萧昡为“阿父”,以前都是疏离的叫一声“父亲”。    “好,好!”萧昡克制着激动,一连说了两个好字,见女儿身姿挺拔,眼神和声音都清澈明朗,他心里那些担忧就放下了,知道女儿已经从打击中完全走出来,他不由绽出笑容,起身绕出几案,伸手握住她臂膀将她拉起,宽大修长的手掌在她肩上一拍,微笑道:“阿琰,和阿父一起回贺州。”声音和眼神都很柔和。    萧琰微有惊讶,却也笑起来,她正有这个想法。    如今吐蕃之地已归入大唐,她留在静南军中便没有了太大的前途,无非是熬资历年功等着上升,但这不是她的路!    “是,阿父。孩儿也这么想。”她笑着点头,又道,“好久没见祖母和母亲了,孩儿也很想念。”    她说的“母亲”是指安平公主。    她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对亲生母亲长乐嘉庆公主的感情很复杂,但总的来讲还是属于“陌生人”,并没有涌出那种对生母的孺慕感情,因为她对“商清”的感情太深,仍然认为“商清”才是自己的母亲,对于生母就没什么渴盼。但她对安平公主却涌出很亲切的感情,回想起这位公主姨母待她的点点滴滴,除夕夜拥住她说“我是你最亲的人”,萧琰心里就生出暖意。她以前就很喜欢安平公主,如今没有了“不能喜欢嫡母背叛母亲”以及“安平公主是嫡母”这种纠结的情感和尴尬的身份,她对安平公主的喜欢就变得更深更纯挚了。    她和祖母长宁长公主虽然没有见过几次面,但祖母那种清淡自静的气质让她很有好感,而且仅有的几次见面祖母看她的眼神都是柔和的,虽然每次只寥寥几句话,但她能感觉出祖母是真的喜欢她——以前她不明白,现在她明白了:因为她和祖母有着一样的血统,所以祖母才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给了她只有公主所出的萧氏嫡子才有的龙凤玉瑗。    如今她知道了自己身上流着和这两位本就喜欢的亲人一样的血脉,便自然而然的生出了那种血缘的亲情,只觉得比以前更亲近,一想到要回去见她们,脸上便露出了笑容。    萧昡见她这笑容忽然有些嫉妒了,心想对阿父都没这么好,脸上硬扯出个笑道:“你祖母和母亲见到你平安归来定然高兴。”    萧琰察觉到父亲吃味了,不由失笑,心中却涌出温暖,上前半步抱住父亲,头埋在他的胸前,认真说道:“对不起,阿父。”    对不起,误解、怨恨了您这么久!    她仰起首笑道:“您是我最爱的父亲。”又加一句,“永远是。”    她是说“您永远是我最爱的父亲”,但萧琰在这一刻并不知道这句话有怎样的意义,只是单纯的表达对父亲的感情。    萧昡喉头激涌,眼眶一热,竟似有泪意要涌出,他一仰头,手掌重重按下女儿的头,在她肩背上重重一拍,哑声一笑,道:“好!”    他徐徐呼吸平复心情,笑道:“你是我的女儿,永远不变。”    抬掌揉了揉女儿的头,笑道:“回去后,叔祖他们要见你——阿琰,你应该去经道堂了。”    萧琰猛然抬头,眼眸晶亮的看着父亲,“阿父,真的?”    “当然。”萧昡神色已经恢复自然,笑道,“你勰叔祖说,等你回贺州后就去宗庙后山见他。”    “是,阿父。”萧琰高兴应下,眸中晶光璀璨。    经道堂,是兰陵萧氏的底蕴所在。    每一个世家都有自己的底蕴,所以才能传承几百年不衰,并且将继续传承下去,这个底蕴就是道和人才,前者是源,是根;后者是水,是木:一个世家没有“道”,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无论有多少人才,无论多么兴盛一时,都如同没有泉眼的泉水和根腐了的大树,最终泉水会干涸,枝繁叶茂的大树也会倒;但是一个世家空有“道”没有人才,那也是有源头而无蓄水,空有根而生不出林,这样的世家也只会萧条下去。    那么世家的“道”是什么呢?    简单的讲,一个世家子弟从内到外体现出的礼仪、优雅、气度、学识,都是体现了这个家族的“道”,寒门中可以出才士和毅士,也可养出有德之士,但养不出一个真正的贵族,因为那种刻在骨子里的高贵不是学识能填补;而世家的高贵不在于权势和财富,权势和财富只是踏脚石,真正让你高贵的是你内心的“道”。    这个“道”,在魏晋时代被称为士族风度。    但大唐世家们喜欢将这个道称为“华夏衣冠”。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就是华夏。世家之所以骄傲,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华夏衣冠”,他们掌握着“礼仪之大”,他们掌握着“服章之美”,他们掌握着学识和才艺,他们的一切都铭刻着“华,夏”,立在下面的人只能仰望,然后在这些礼仪和思想下活出自己的人生,成为被引领者。    而世家要想永远成为引领者,就不能失去自己的道。大唐帝国失去一个世家,仍然是华夏;但世家失了“衣冠”,就不再是华夏,也不再成为诸夏世家。两晋时代多少世家沦落,就是因为失了自己的道。而“华夏衣冠”原就包含了文武之道,文武共昌才有华夏之盛,但从西晋中期起就有越来越多的世家陷入了文道的空谈,另一手弃却武道,乃至国家空有文盛而无武昌,被夷狄蜂拥而入,只余华夏半壁,世家在这种摧残中痛定思痛,文道外重执武道,方有“华夏衣冠”的重兴,方有大唐的屹立,方有世家的重盛。    而兰陵萧氏能在东晋王朝“衣冠南渡”后崛起,最后建立大梁朝,并取代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成为南渡第一世家,就在于创立大梁朝的先祖高皇帝建立起了经道堂——它汲取了兰陵萧氏原有的文道,并在文道堂之外立起武道堂,而武道堂中又有两堂:一是传授兵法将略之道的武经堂;二是传授武道的讲武堂。经道堂的建立,造就了兰陵萧氏的辉煌。    如果说如今的皇族——陇西李氏的底蕴是天策书院,那么皇族之下的第一世家——兰陵萧氏的底蕴就是经道堂。无论天策书院还是经道堂,都是承继了这两个家族的道。    但是,萧氏缔造的大梁朝最终覆灭于李氏的大唐,其中最为深刻的原因就在于砍掉了自己的“道”——至大梁朝中期萧氏的文道愈发昌盛,可以称为诸夏世家之首,但华夏衣冠乃“文武之道”,而萧氏曾经大兴的武道又被子孙偏废下去,乃至文道虽兴国却亡。直至萧氏毅然从繁华富庶的江南建康西迁“胡夷窜乱之地”,在河西重兴家族大道,经道堂内文武并行,经过几辈人的努力,终于再度奋起,继第一世家太原王氏的倾落,又继次第而起的第一世家清河崔氏的昌盛之后,傲然杀出,成为大唐第一世家。    这就是萧氏的经道堂:道存则家盛;道失则家败。    而培育萧氏子弟的族学只是经道堂的外学,只有在文道武道上表现优异的子弟才能进入经道堂;当然,也有特例,此且不提。    以萧琰在武道上的天赋,按说早就该进经道堂了。但她身边有墨尊这位元一尊者,讲武堂的长老们在被败后得知她身份,一个个都哑了,默默退出了清宁院,虽然还要嘀咕几句自家子弟被人抢了,心里却是暗暗高兴的——这是诸多世家想求都求不来的造化呀!论武道底蕴,谁还能比得过这位尊者所属的姓氏呢——那可是先秦时代建立“武道”的祖宗!    但墨尊教的是道,不是武学。    武学之道渊深广博,一个武者不能只精于自己的道,没有阅历和知识也是不成的,因为触类旁通很重要,而知识是底蕴,这就是萧琰缺乏的广博,而讲武堂要教她的正是武学的理论体系和各类武家知识,这是一个武者要想有大成必不可少的。    萧琰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她要在武道上精进,就不能一个人琢磨母亲教她的道,因为道需要“悟”,而知识和经验是领悟武道的基础,她必须扑入大江大河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接受前辈们的教导,丰富自己的武学积累,才能最终走出自己的道。母亲说过,别人教的,始终是别人的道;只有自己走出来的,才是自己的道。    而讲武堂,就是她的大江大河——其中之一。    她走出父亲的帅帐,心中欢喜又敞亮,蒙在心头的那些伤心和阴霾早已经散去。无论是母亲的离去,还是身世的尴尬,以及李毓祯对她动情造成的繁杂芜乱,都被她拂袖拭去,净如明镜。纵然武道苍茫,纵然前路荆棘,或许艰难,或许悲伤,或许困扰,或许抉择,但我心如莲台,本心而行,观自明净。    她抬头望着天空,眼眸灿然明亮,又澄澈清静。    心想等她回了贺州,阿兄和姊姊应该也从庭州回来了?父亲说疫病已经得到抑制,他们前几天就已经启程了。    萧琰的心情也因为即将与兄嫂重聚而更加明媚。    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们了啊。    她想念萧琮,也想念沈清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