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农学大师在古代 > 35.你认输吧

35.你认输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此为防盗章, 首发网站为晋~江~文~学~城!请支持正~版!  黎明的时候, 街上人声渐起,慢慢开始热闹起来了。    吃过早饭后,知州来汇报了,赈灾粮食所剩无几了, 米价却是在不断地涨高。白亦容冷哼一声, 说:“凡是囤米者,试图提高米价者,杀无赦!”    有了这句话,知州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白亦容还有其他事情要忙,所以让许义天跟着知州, 去揪那些囤米的人。    “只需杀鸡儆猴,吓吓他人便好, 不用赶尽杀绝。”白亦容吩咐道。    当天, 知州带着许义天等人端了米价涨得最厉害的几家,将那些商人投入监狱,这些商人才消停了一些。    白亦容又唤来知州, 说:“你去找几个可靠的人来, 我有事要办。”    知州愣了下, 问:“白大人有事吩咐在下就可以了。”    白亦容说:“你去找人来, 我有件事需要你来办。”    知州不解道:“白大人有何主意?”    白亦容不好解释这个主意,便说:“你先照做, 等再多一段时间, 你自会明白了。”    知州虽然心有疑惑, 不过也不敢小瞧眼前这位年仅十三岁的钦差大人。他可是见识过他手下人抓米商时的那股狠劲,能有这么个下属,恐怕本人也不会太简单,久浸官场的知州直觉地认为最好不要得罪眼前这个钦差大人。    不得不说,他的直觉,亦或者他看人的眼光是准确的。白亦容虽然看着年少,但是行事十分老辣,不是普通少年可以比拟的。    知州的动作很快,找来了三个说书的,由许义天代白亦容出面考量这些人是否可用。    却见这些个人个个言辞谨慎,神情谦恭,看着倒是像安分的人。    许义天问了几个人:“你们都是在茶楼里说书的?”    几个说书先生纷纷点头应是。他们还觉得奇怪呢,他们三个人彼此算得上是竞争对手,却同聚一屋,说起来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    许义天说:“我要你们这般做,只需在说书结束后加上这段话便成……”他说出了要他们加上去的那段话。    几人闻言皆是大吃一惊:“此言是真是假?”    许义天面色一冷:“这话不管真假,只要你们做了,那么每个人将有一两银子作为奖励。这只是定金,如果传得整个肃州都知道的话,还有一两银子给你们。多余的话就不要问了!”    几个说书先生面面相觑一番,都闭紧嘴巴,不敢再问,只道明白。    知州找来的人果然可靠,不出几日,这消息便传得满城风雨。    都道是如果资本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即便被抓了几个人杀鸡儆猴,仍旧有大批米商想要发灾难财。    此时此刻的肃州是有史以来粮价最高的时候了。    那几个带头涨价的米商被抓了以后,李四和其他米商观望了几天后,有些蠢蠢欲动,然而,却下不了决心。    李四是肃州的一位米商,这天,他来到了飘香楼,找了个座位喝茶。却听得台上的说书先生抑扬顿挫地结束一段故事后,又加了句话道:“诸位,咱们来说说近日来的米价,都说肃州的米价贵,咱们来说说隔壁州府端州的米价,据说已经涨到了一斗三百文。”    李四大吃一惊,不由得站了起来。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那么其中油水就太丰厚了,只宜早不宜迟,他立马出去打听消息,果然听得所有人都在议论这件事。    不仅在肃州,白亦容还在其他州散布这等谣言,一时之间,这谣言传遍了大半个燕朝。    那些商人果然如同闻到了血腥味的蚊子一样,疯一样地赶往了端州。运用市场的杠杆之手,白亦容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由于大批米商赶往端州,供过于求,端州米价在短短几日内就迅速狂跌,此时,白亦容又借机低价购入了大批米,用以赈灾。这样子,这些米又能撑过一段时间。    至于肃州这里,由于价格越发地抬高了,又有米商赶过来,过了段时间,肃州的米价自然就降了下去。    知州对白亦容的这一手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将所有人玩于股掌之间。要知道,这位可是才十三岁的少年啊!    难怪皇上会派一个如此年轻的少年郎前来赈灾!    而与此同时,白水寺方面也给出了回应,住持答应修建寺庙,弘扬佛法。    但是,这远远不够,白亦容将附近大大小小的寺庙都走了个遍,不知情的都以为钦差大人在拜佛求雨。    半个月后,各大寺庙纷纷招募劳工来修建房子。    而且劳工招募公告指明了,要青壮年,这样子也给他们一点活儿干,避免了这群流民主力造-反生事。    不多时,这个消息便传遍了整个肃州。为了避免那些非灾民来抢活儿干,白亦容还跟寺庙联合出台了一条规定:必须拿牙牌登记,只有灾区的人才可以来寺庙做工。    不仅寺庙如此,知州更是说服整个州的官吏修缮官吏住房和粮仓,将所有劳动力都号召起来干活。    虽然给的工钱不多,比非灾年时还要少,然而却是管饱的。就这一点,足以让那些穷苦百姓动心了。    这就是变相版的以工代赈,只不过前世大多数人都是召集民众修建水利工程罢了。这法子还是跟前世范仲淹学习的,当时,范仲淹赈灾的时候也是说服寺庙借机扩大,顺便造福百姓。    不知道是谁传出去,说这是钦差大人游说寺庙出资招工,整个灾区的人对白亦容那是百□□赞,感恩戴德。    时间一日一日地过去了,很多农民找上门来,说要试验白亦容说的那个砂田法。    现如今,白亦容说话的分量那可是比当初刚来的时候重太多了。第一次给这些农民上课的时候,这些人个个不以为意,只将他当作木头来看。现如今,这些人却都求上门来,要求白亦容帮忙看看自家的砂田是否有不当之处。    老汉大力在其中出了很大的力气。由于白亦容事务繁忙,所以他便委托老汉大力去帮忙那些人家整出一块块砂田来。    大家都是有从众心理的,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然就有第二个,第三个……不花一个月的时间,几乎百分之九十的田地被整成了砂田。    这砂田,不过是一层石子铺在土壤上。下雨的时候,雨水便会沿着石缝下渗。出太阳的时候,石头又可以避免太阳暴晒导致的土壤水分被大量蒸发。所以说,这种法子可以对土壤保湿保温。    皇宫内,永和大帝勃然大怒地将折子摔在桌子上:“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刺杀朕的钦差!”    李勇德等人趴伏在地,瑟瑟不安,这皇帝有多久没发火了。    永和皇帝背着手,来回走着:“左相那个老头子,得好好查查这事跟他有没有干系。”    李勇德偷偷抬起头来,见到永和皇帝脸上满是逆鳞被触的愤怒,心里暗暗为左相抹了一把汗。    看来,左相早晚要倒霉的,只不过是早或晚的问题而已。    皇上也不见得对白亦容有多厚爱,只是借此机会,发泄早年对左相的不满而已。换而言之,白亦容就是个引子。    就算不是左相,这事也触及天威,毕竟白亦容可是代天赈灾,代表的是天子。    永和皇帝转了一圈,寻思着那凶手目测也找不到了,事情都过了这么久,据奏折上称,并没有找到任何线索,想来找是找不到谁指使的。    是谁想让朝堂这趟水搅浑,好趁机摸鱼?    永和皇帝冷静下来,又思考起来了。    话说白亦容在肃州一呆就是一个月,这个月,整个肃州由原来的百废待兴走向了蒸蒸日上。接二连三的几场雨让百姓们将白亦容奉若神明,砂田法虽然效果并未立竿见影,但是也渐渐有了起色,民众发现往日一种就枯死的麦苗居然还能撑那么久。于是,百姓们奔走相告,想来不需多长的时间,这里将会是一片砂田区。    临走前,白亦容又挨个村子挨个村子地召集农民,吩咐了一些注意事项。    砂田每铺一次砂石,过三十年后便会砂田老化,不能继续种了,得重新铺砂石。    白亦容说话的时候,所有人都听得比任何时候还要认真,生怕漏掉什么重要信息。    待得一切安定下来,白亦容才准备回京城,离开那日,万民相送,那知州更是一路将他送到了肃州边境。    许多百姓送来了这两个月刚刚成熟的瓜果,更有送鸡蛋的。白亦容明白,他们现在也不富裕,可以说很穷,但这是最真切的礼物。    不过,白亦容却是一样都没收,见众多百姓还要推辞,他便高声道:“诸位勿再推辞,这些瓜果得来不易,可以助大家度过了这次饥荒。诸位的心意,我心领了,东西都拿回去!”    所有人都愣了下,最后还是知州站出来道:“东西都拿回去,你们的好意,白大人已经心领了。再说,带着这些东西,白大人也不好赶路。”    于是,诸多民众这才拿回自己的东西。    目送着白亦容的马车远去,几个村民高声道:“白大人一路珍重!”    白亦容坐在马车里,微微一笑,心里却是暖暖的。    只是生荒地也没那么好开发就是了。但比起熟荒地,生荒地又好多了。随着一块块生荒地不断地被开垦,不断地有生荒地成为了肥力尽失的熟荒地。所谓生荒地,即未经开垦的荒地。所谓熟荒地,即开垦后因种种原因荒废的荒地。    想开垦一块荒地,首先要将大树伐倒,用锄头将杂草除去,然后晒干,最后烧成草木灰。南方多酸性土壤,酸性土壤是不容易种植的,需要用肥料来中和土壤ph值,而草木灰属于碱性肥料,所以对于酸性土壤,用草木灰做基肥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眼下,白亦容连买农具的钱都付不起,白沙村的人又不相信他这个外乡人,不可能借贵重的农具给他,所以只有靠大黄捕猎,看看能不能在县城卖出个价钱来。    这两天,大黄算运道不错,挖了一窝兔子窝,抓了好几只肥嘟嘟的兔子,这几只兔子卖了近一两银子。    白亦容用这点钱买了锅碗瓢盆,又给大黄买了根肉骨头。对于大黄,他是带着几分感激的,如果不是大黄的话,恐怕他这个农学博士真要给饿死在这落后的古代了。    就这样,他也算是慢慢在这个陌生的朝代安身立命起来了。    冬季的大冷风呜呜呜地吹着茅草屋,白亦容躺在自己的木床上,裹着薄薄的布,冷得瑟瑟发抖。这张床花费了他不少银钱找人做的,然而只要稍一翻身,这张床就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渗人得很。这年头也没有棉花,很多贫穷家庭的被子里头塞着的是干稻草,白亦容没有多余的钱去买稻草,只能用一块布塞着晒干的杂草做被子。即便如此,大晚上的,他好几次被冻醒。    躺在床上,白亦容却是再也睡不着了。他睁大眼,看着黑乎乎的屋顶,脚已经冻得跟铁块似的那么冷,但是他的意识却越来越清醒。    谢天谢地,他心道,亏得这里还算是南边,否则北方冰天雪地的天气他准给冻死了。    大黄躺在墙角,那里铺着白亦容割来的草,大黄就趴在草堆上面,睡得十分香甜。    看着大黄无忧无虑的模样,白亦容有些羡慕,自己可是整日为肚子发愁,生怕吃了这顿没有下一顿。    看着自己这间屋子,白亦容的心总算是慢慢落回肚子,就在今天,灶刚刚糊好,厨房用具一应俱全,农具该买的也买了,除了下锅的米,家里再也没有什么缺的了。    第二天,白亦容起了个大早。来到了这里,他也习惯了一天吃两餐,早上吃了点稀饭,说是稀饭,其实米少得可怜,大多是水。他喝水都给喝饱了,走路的时候都觉得肚子里晃得咕噜咕噜响。    大前天晒着的那些树木和杂草都已经枯萎了,白亦容将树木用斧头砍成几段,打算搬回去做烧饭的木柴用,然后将那些枯草点燃。    枯草被燃烧着,屡屡黑烟涌向了天际。白亦容则是拿锄头翻整着这块地,烧了半天,这些杂草才烧干净,白亦容用锄头翻土,将草木灰混着土壤,均匀地遍布整块田地。    白亦容已经观察过了,这里的刀耕火种是很少部分人才干的。    在前世古代文明里,刀耕火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刀耕,即不翻土耕作,只刀耕完毕就播种,人们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所以又称游耕。第二个阶段是锄耕,即用锄头翻土,定点播种。到了第二个阶段的时候,人们大多过着定居的生活。    而现在的大燕朝,即便有刀耕火种,也是第二阶段。    在白亦容眼里,这个时代的农业真的落后得可以。    可惜这里是南方,周边的人种的都是水稻,还没见到旱稻,所以白亦容弄不到旱稻的种子。在前世,旱稻多见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受灌水限制。白亦容猜想,大概这一世旱稻亦是生长在北方。    他原本是想种些马铃薯或者地瓜等高产食品,可不曾想这里居然没有这些作物,更别提种子了。    无奈之下,他只好决定先种冬小麦。    得知他要种冬小麦,那些个知情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他,有个别好心的人还劝说他不要种这个。    而且现在是寒冬,大多数人的冬小麦种子早已在立冬之前播种完毕,哪里有多余的。最后,白亦容好不容易才在一家农家里买到了种子。    那户农家也不据此要高价,反而劝说他:“少年郎,一看就知道是没种过田的,这个时候播种不成啊!”    白亦容从容道:“不碍事的,大爷,我钱给你,你把种子卖给我!”    那位大爷见说不过他,叹了口气,真的将种子卖给了他。    这件事很快被传了开来,很多人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这些人祖祖辈辈都顺从着按时播种收割的死道理,现如今有一外乡人要在大冬天里播种本该是秋分播种的冬小麦,看热闹的倒是挺多的。    白亦容苦笑一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早就是人们的常识了,自己违背常识铤而走险,大概成为了这些人茶余饭后的笑料了!    在前世,冬小麦播种时间是十一月中旬,现如今已经到了十二月底。他之所以敢在这个时候播种,看中的是这里的天气气温。    虽然夜里着实冷,但是气温还在冬小麦可以接受的程度,白日里更是日日阳光。好在这里是南方,所以没有冷得像北方那样子动则下雪的程度。    但是由于播种还是晚了,所以白亦容采取了浸种催芽,用二三十度的温水浸种三个时辰后,捞出晾干播种,这样子可以提前出苗二至三天。    播完种后,白亦容一直提心吊胆的,生怕气温再度降低,好在这些日子除了晚上,白天的天气一直不错。    几天后,看着地里头的苗终于冒出来后,他总算是松了口气。    过了几天,天气没有继续降温,小麦的长势不错。按理来说,立冬过后是不能再播种了,地温太低,冬小麦容易被冻死。然而,好在今年气温比往年高,所以冬小麦才能发芽长出来。    白亦容这块地成功长出来小麦,让那些看热闹的人好生失望。    “你们在干什么!”对面的张大郎早就听到动静赶了过来,见有人要打白亦容,便怒吼一声。    白亦容定睛一看,吓了一大跳,好家伙,这门口堵着好几个男人。来的几个男子都扛着锄头,一副要跟人拼架的架势。    特别是那个揪着他领口的男子,又高又壮的,皮肤黝黑得跟煤炭似的,瞪起人来十分可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