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闵氏
京师重地, 繁华靡丽。 九州千里同风,边关马放南山。 又是一年小正月。 秦淮河畔灯如昼,聚宝门外大报恩寺琉璃在夜色中流光溢彩。 去岁,骑马赏灯看陈郎, 今岁, 还看陈郎。 众人口中的陈郎倚着城墙垛, 发髻高高束起, 不落一根散发,其上一顶白玉冠,如珠如玉。 他纵身一跃, 往那城楼奔去, 腿长矫健,几步便落在城楼窗前。 江山烟波渺渺,远处屋脊隐约蒙白。 江山又落雪。 青年将领初出征,便立下赫赫战功。 任护**先锋,四战四胜,誓死守卫大同,歼灭辽军大军。 可惜, 追击辽军残部的功劳,被那平叛西洲的姜许拿去——谁叫他, 只顾着心上的那个人。 想到此, 陈少权嘴角轻抿, 露出一抹好看的笑意。 此次与辽人一年酣战, 卫国公再封太傅, 辅弼国君,赐成贤街三百亩花园府邸一座。 陈少权本就由先锋官升任征虏左将军,回京受赏时又拜大将军,总管护**中路军事。 白玉京随行护卫元朔帝,立下救圣驾之滔天大功,由正四品的镇抚使晋升禁军五军营从一品提督内臣,再封安邦侯。 少年发小,青年密友,他与白玉京同进退,在二十郎当岁时建功立业,天下闻名。 真快意也! 只是白玉京那小子,成日里往自家新宅子里跑——圣上新赐的宅邸原是前朝盛王之旧邸,建造的巧夺天工,苍松翠竹,俯水枕石,美不胜收。 而在城北的白衣巷国公府,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陈少权想到那一日护**大胜回京,圣上赐下新宅,祖母并父亲、雪舟等亲眷当日便搬了进去,而那白衣巷的闵氏…… 赏了一时景,想着这时分,行人或早已散去观灯,他便缓缓下了城楼,策马往成贤街而去,将将转进巷口,便瞧见自家广亮大门前聚了满满当当的人。 喝停马儿,那围在自家门前的人群循声望来,瞧见俊逸青年坐于高头骏马之上,便拥簇着向他而来。 这一来,竟让陈少权瞧见了那广亮大门前的两名妇人。 闵氏,并自家二婶。 闵氏向来爱打扮,此时披了狐皮大氅,内里隐隐露着姜黄色的领子,一双柳叶眉轻蹙,笑的温婉。 而她身边的二婶,穿着明显仓促了些,容长脸上遍布郁色。 在她二人之后,奶娘领着一男一女两个七八岁儿童,再其后,车轿也排列在后,几个仆人正往下搬着物件儿。 “世子爷,老太君吩咐不准开门,国公爷去吃酒,这这到底怎么处置……”说话的是门房陈七,他挂着一张脸发愁地问。 陈少权策马缓缓上前,俯视着面前的两个妇人。 “二婶娘这是因何而来?” 陈家二婶娘家姓扈,此时唯唯诺诺,带着些讨好言道:“世子爷,你二叔不敢来问,婶娘只好大着胆子来了——缘何搬了新住处,不接咱们这些亲眷过去……” 祖母只亲生陈婴一个,二叔乃是妾氏所生,祖母身为大长公主不计较便也罢了,也自小将二叔陈诤视为己出,只是这二婶娘,与闵氏沆瀣一气,难怪祖母不让她进门。 陈少权刚想说话,却见闵氏领着孩子便上前来,温婉出言。 “国公爷将将回京,想是来不及接咱们过新府,二婶何必凄楚,这是咱们自己的家,自己来便是——世子,这门房不给咱们进去,倒有些不知礼数了。” 她斜睨了门房陈七一眼,竟又摆出了这些年国公夫人的架势。 少权笑了笑。 “那你便等着。” 他不愿与她口舌,将缰绳递在门房陈七手中,挥手道,“都散了,这里不留人。” 陈七接了缰绳,恭敬道:“世子爷,太康公主驾到,此时正在花厅与老太君叙话。” 少权眉头一扬,笑的毫不遮掩。 想必是趁着元宵灯会,溜出来的。 闵氏见陈少权不理会他,心中着急,上前一步。 “世子,还请令人将门打开,咱们好搬进去。” 陈少权不理会,转身欲走。 岂料闵氏一巴掌扇在了自家稚子脸上,稚子哇哇大哭起来,一旁的女童听见他哭,自己也哭起来。 闵氏哭哭啼啼指着两个孩子骂:“你们是国公府的千金公子,人家却连门都不让进,这是哪门子的道理!我也是明媒正娶嫁进你们国公府,如今这是何意?我又犯了哪一出,叫你们做出这样的事儿来!” 她哭诉的声音太大,陈少权忍不住皱起眉头。 却听广亮大门沉沉的开门声响起,打里头众多仆妇簇拥着两个女子而出。 年长者,一身雍容气度不可逼视,正是代国大长公主陈家老太君。 年少者,却是肤白若雪,眉目灵动,望之令人惊心动魄的十公主周灵药。 她轻扶着老太君,款款而出。 见陈少权立在一旁,她眼睛眨了一眨,给了他一个看我的眼神。 方才在府中,她已向自家姑奶奶呈上了那一叠女子元红的帕子,又将自己在明感寺中所见所闻一一说给大长公主听。 她向姑奶奶说了自己的顾虑:“这闵氏终究是国公夫人,若将此事公然捅开,必让国公府蒙羞,若不捅开此事,却让那闵氏逍遥快活,简直可气。” 大长公主却笑她瞻前顾后。 “你呀,就是优柔寡断思前想后。上过战场了还不学的杀伐果断一些。” 说罢,便领着她出了门子。 此时,这里跪了一巷子的人,大长公主语音干脆。 “闵氏,当年你在府中生事,我懒得教导,便出走边疆,眼不见心不烦,未成想这些年你竟做出这么许多令我国公府蒙羞的事。” 她从袖中取出明黄圣旨一道。 “闵氏,当年我国公府娶你填房,也是因我那苦命的儿媳举荐,想着你与我那儿媳交往甚密,性情应当也是温顺,未成想你竟是这般的人品。” “我当年便求来圣旨一道,只是给你留脸面,未曾拿出来过,今日我便宣读圣旨,将你休出我国公府。” 闵氏被大长公主说的冷汗直冒,颤抖着不敢抬头。 “儿媳自问嫁进国公府,主持中馈,诸事操劳,从未行过歹事,也未曾犯过七出——不知殿下为何要替儿子休妻。” 大长公主冷笑数声,环视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 “我儿卫国公守边关八年,回府寥寥数次,整个国公府每年上万两的花销账目不清也就罢了——本公主身为大周皇女,眼中瞧不上这些花销,且容你花便是,你不该不守妇道,给国公府蒙羞。” 她一扬圣旨,高声唱道:“闵氏若行不轨之事,当休。” 闵氏将头伏的更低,不敢反驳。 “众位都给本公主做个见证,这闵氏已不是我国公府的夫人。” 闵氏仍喃喃自语:“儿媳没做过不轨之事。” 大长公主冷笑一声,看了一眼灵药。 法雨翻着白眼拿了一张帕子丢了过来。 轻飘飘地落在闵氏的眼前。 闵氏只看了一眼,便轰然倒地,不敢再言。 “我今日给你留颜面,你若再敢纠缠,本公主便上门去问问这肃毅侯府是怎么教养的姑娘!”她看着闵氏身旁的一双儿女,面上一层冰霜,“至于这两个小童,哪里来的便去哪里,我国公府养了你们八年,已经够仁义的了!” 灵药心中一惊,和陈少权暗暗对了个眼色。 陈少权微微摇了摇头。 闵氏扑上前去,抱住大长公主的脚,哭道:“母亲,母亲,他们二人却是国公爷的骨肉,您就收留他们罢。” 大长公主跟随陈宪征战数年,身强体健,此时一脚将闵氏踢翻,嗤笑出声:“算一算那年我儿回京的日子,再算一算两小儿的时辰,便可知你干的什么勾当,当本公主没生养过孩子是么?” 大长公主忍着恶心。 怀着那个野和尚的骨血也敢嫁入国公府,当年也就是因自己失察,而从未细想过此事,如今结合这许多事仔细一想,竟让人愤恨无比。 说罢,又喝令那跪着的扈氏:“还不滚进来!” 见扈氏头也不回地了门,这才令人关门,又命人去白衣巷封门,不再接纳闵氏。 这才领着少权、灵药回府。 到了厅中,大长公主仍是愤恨不已。 “这闵氏当真是胆大包天,欺我府中都是傻子聋子瞎子!” 少权心中有些懊恼。 灵药却有些感叹。 这闵氏原来是与荥阳长公主是闺中密友,想必荥阳长公主恨自己的母亲,也是因闵氏极力在耳边闲话而来。 前世,她恨苏婆诃入骨,连带着要将她也恨透了,这般看来,她对国公爷一片痴心,故而怨恨自己的母亲,可又为何与那假尼姑通奸…… 可见,有人的心与肉是分开的,可以一边爱着人,一边又和旁的人睡觉。 陈少权沉声叫过身边长随,吩咐了几句,这便看向祖母。 大长公主发了一通脾气,瞧瞧陈少权,又瞧瞧灵药,心里明白了几分,笑着说:“小十,陪姑奶奶去听戏?” 陈少权啊的一声。 大长公主笑起来:“好啦,不逗你了。”她拍拍灵药的手,道,“去,去逛一逛元宵灯会。” 灵药直摇头:“不去不去,灯会人那么多,走丢了可怎么好,我还是陪姑奶奶听戏的好。” “听戏听得人都痴迷了,还是看灯的好。”陈少权急急出声。 灵药噗嗤一笑。 大长公主瞧了瞧身边伺候的都是老人了,这才笑着看着面前的这一双小儿女,慈声道:“小十,你快及笄了,赞者、笄者可都有人选了?” 陈少权立刻感兴趣地看着灵药。 及笄了,就可以出降了。 灵药笑了笑,落落大方道:“……父皇说要在未明宫为我开礼,太后娘娘要为我插簪——孙儿拒绝了。” 是的,她拒绝了,还惹得太后不快。 但她就是要与姜太后离的远远的。 “姑奶奶,若您不嫌弃,可否请您来为我插簪……” 大长公主不知就里,却极其豪爽。 “自然可以。那姜太后心眼多,我也不喜她!”她一口应承下来。 “如此甚好!”陈少权在一旁轻声附和。 大长公主踟蹰地了看了陈少权一会。 “这四代都尚主,咱们卫国公府也是独一份啊。” 灵药见机,施礼道:“姑奶奶,孙女儿告退。”说罢,急急地领着法雨出了花厅。 陈少权着急地握了握大长公主的手,转身就去追灵药。 “跑那么快,小心摔倒!”